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紙堆里有乾坤

故紙堆里有乾坤

原標題:故紙堆里有乾坤



我樂意往故紙堆里鑽,喜歡與古人隔空神交,年輕的時候並未如此痴迷,醉心其中還是近兩年的事,這或許與年齡有關。正像年輕時闖江湖,只知道傻傻地往前沖,不太顧及來時的路,到了一定年歲之後,自會有落葉歸根的情愫。人之於文化也是這樣,過了衝動的年齡,心跡歸於平穩,再掉回頭看古代的東西,想探究一下文化的根源,不至於活得稀里糊塗,姑且算作精神 「歸隱」吧。

古人說:「聖賢之書,聖賢之言也。聖賢之言,聖賢之意也。」書有古今之分,智慧沒有今古之別,欲知世間事,須讀古人書。古人的世界神秘幽遠,那是我們的根和魂,隱於浩淼的故紙堆里,雖歷經劫波無數,卻始終於我們如影隨形,只是不易覺察而已。就說離我們比較久遠的《論語》吧,現今常用的成語和名句,《論語》中就不下一百個,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那些閃亮的嘉言警句,不時珍珠般地跳將出來,為今人的言談大增其色。講到換位思考時,我們可以說「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到團結協作時,我們可以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講到方法的重要性時,我們可以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還有一些成語如任重道遠、登堂入室、不恥下問等等,都是出自《論語》。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論語》,我們的語言將何其乏味。曾經有學者說,沒讀過《論語》是一個人,讀了《論語》像換了一個人,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現在社會流行「雞湯文」,不少文章是古人思想的現代版,很多是在炒祖宗的「冷飯」,隨便翻翻古代典籍,都不難發現我們的淺薄。比如讀了《孟子》,我們會知道「吾養吾浩然之氣」;讀了《莊子》,我們會知道「乘物游心」;讀了《孝經》,我們會知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這是先賢的人生智慧,是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若以信仰待之,我們會領悟更高級的人生,能夠獲得心靈的安慰。


讀古書的感覺是美妙的,如左宗棠所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我用了近三年的業餘時間,通讀了一遍《春秋左傳》,能初心不改讀到最後,是我沒有料到的,動力即來自「如得良友、如逢故人」的感覺。比如陳氏代齊的故事、西狩獲麟的故事、奚仲造車的故事等等,小的時候依稀聽到過。年少時生活的環境,即是《左傳》中滕國、薛國故地,跟著左丘明回溯兩千多年前,那份親切感油然而生。我現在越來越覺得,看古籍不要選簡注本、翻譯本,集注本、詳註本會更好些。前者讓人看似明白,實則仍然讓人如墜雲霧;後者能帶來更多想要的東西,會有引人入勝之效。比如徐元誥的《國語集解·周語下》,在對「共工」作注時,不是簡單註明「共工」身世了事,而是對多家說法、幾種傳說一一介紹,讓人越讀越深入,越讀越有興緻。在中華傳統寶庫中,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唐詩宋詞等等,都是取之不盡之源泉。「自家慢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在精深博大的古文化面前,我們甘做一名小學生吧。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讀聖賢書,解聖賢意,自然要學聖賢讀書之法。我作為粗陋愚鈍之人,一直在摸索讀古門徑,遺憾的是至今未得要領。有人通讀《左傳》僅用時三個月,一年看書數十上百本,真是自感慚愧,主要是我天資不足、方法不當。錢穆先生最為推崇朱熹讀書法,他說:「朱子教人讀書法,其實人人盡能,真是平易,而其陳義之深美,卻可使人終身研玩不盡,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處,亦總在最平易處。」我理解朱子讀書法的核心要義在於「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關於讀書的態度,朱子曰:「前輩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鈍工夫,今人以至鈍之才而欲為至敏工夫。」記得有文章介紹毓鋆大師的教學方法,每當學生問及問題,他就變著腔調誦讀一篇,如果還沒弄明白,他提高嗓門再來一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應是這個道理。後來知道有一種方法叫「素讀」,在舊時私塾教育中被普遍使用,即是幼童學習古詩文,不問是否明白,只管熟讀能誦。這種做法看似愚鈍呆板,實則傳統治學之法門,至今在日、韓仍受推崇。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朱自清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童稚時打下的底子,是一輩子的文化基因,書到用時即能汩汩而出,若沒有點童子功,如我一般的學習會大打折扣。說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讀書學習,哪裡有什麼所謂捷徑,成功的背後無非是工夫,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性懶漸知安分樂,才疏常覺讀書難」。平日工作實在繁忙,時間和精力明顯不足,再加上人至中年,記憶力大不如前,相對古人望塵莫及。那麼,時間不足是不是疏於讀書的理由吶?范仲淹說:「耕讀莫懶,起家之本。」時間對人是平等的,正如牙膏一樣,擠一擠總會有的,解決時間問題,關鍵要丟掉一個「懶」字。那麼,精力不濟是不是原諒自己的借口吶?張之洞說:「讀書勿諉記性不好。每見今人不好讀書者,輒以此為借口,此欺人也。日記一葉,月記一卷,十年之內,可記百餘卷矣。非不能,實不為耳。」看來記性不好的借口也被堵死了。解決這兩大難題,我有一個笨人讀書法,比如盡量堅持每天誦讀一段古文,哪怕十五分鐘也是好的;無論工作生活再忙,每周至少擠出兩三個小時看看經典,如此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也是一筆不小的時間財富。「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於我來說,最有效的輔助辦法是多看多思多寫,只要堅持看就會有想法,有了想法趕緊寫出來,寫的過程當中,帶著問題深下去、拓開來,此一方法看似笨拙,卻對克服記憶力減退有特效。這有點像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蘇軾《答王庠書》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為了根治偷懶的念想,我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堅持每月推送一篇,給自己眾目監督的壓力。讀、想、寫形成連環,讓壓力變動力,以此治愚防懶。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其實買書更是抵不住的誘惑,無論讀書還是買書,都是讀書人真誠之愛。好讀之人必是愛書之人,真心喜歡書的人,他是不會止步於借的,而要想盡辦法佔有,所以孔乙己才會有「偷書」與「竊書」之辨。「窮書生」看似窮酸,但買書是不吝嗇的,相反卻近乎貪婪,不論今人古人,這點如出一轍。元朝仇遠說:「白飯充腸聊當肉,好書到手不論錢」。清朝藏書家吳騫刻有一方印:「寒無衣,飢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相對於書來說,衣食錢財都是小事。愛書之人買書的衝動,是不可理喻的,恰如女人買衣服,還如網遊「發燒友」,亦如沉浸愛河的青年男女。「書蟲」們也有小氣的一面,那是買其他東西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花銷折算成買書,好像消耗了買書的財力,顯得有些悵然若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買書上花點小錢是值得的。張之洞在《輶軒語》說:「買書勿吝。田穀之利,不及什一;商賈之利,止於三倍;典籍之利,淑身興宗,化愚為賢,子孫永葆,酌之不竭。一卷之書,有益天下,此其為利不可勝言,節衣縮食,猶當為之。」


讀書是可以託付一輩子的事情,這是我的切身感受。一件事盯住就是幾十年,常人看來是比較痛苦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而愛書者背後卻有著強大的精神支撐,那就是興趣與熱愛。袁行霈先生說,讀文學作品如果是一件苦事,不能使你感到是一種「玩兒」(鑒賞),或只為應付考試,或只為尋找材料,都不能說真正懂得文學。既能通曉理解又能賞玩,二者互相促進,才是高度文學修養的表現。近來外賣小哥雷海為勇奪詩詞大會冠軍的事火了,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卻背詩抄詩,騎車送貨的時候,也在心裡默念詩詞,積年累月的艱辛,成就了雷海為的今天。沒有興趣何言熱愛,沒有熱愛何以堅守。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青燈孤影是寂寞的,但思接千載、意通古今的體驗,只有通過讀書才能獲得。讀書趁年華,鑽進故紙堆,遠離名利場,向古人求智慧,觀內心尋寧靜,不失為一場美好的人生。


文末以清人的一幅對聯自勉: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回首2017年 古籍拍賣「慢牛」依舊
書影與藏書印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