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初三傑」排名第一的蕭何,智商還不如一個門客!

「漢初三傑」排名第一的蕭何,智商還不如一個門客!

文:沙塵暴(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眾所周知,史上最愛殺功臣的兩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

給人的感覺是,功勞越大,在劉邦眼裡越是危險,所以「漢初三大名將」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楚王韓信,以及同樣戰功赫赫的燕王臧荼、韓王信,劉邦一個不留,全部讓他們去見了閻王。

當然,有的是因為公開謀反被幹掉的,算是活該。

然而,對於給他立下首功,排名「漢初三傑」第一的蕭何,劉邦卻對他網開一面,沒有動他一根手指頭。

實際上,劉邦多次懷疑過蕭何的忠誠,甚至可以這麼說,他最不放心的,就是這個蕭何。他最終能放過蕭何,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是蕭何的門客創造的。

所以有人說,別看蕭何聰明絕頂,其智商其實不如一個小小的門客。

01

據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和班固《漢書·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記載,蕭何是江蘇沛縣人,與劉邦是老鄉,年輕時當過沛縣主管群吏進退的主吏掾,算是秦朝的公務員。

這個國家公務員,卻愛結交三教九流,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統統來者不拒,比如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夫夏侯嬰,以及吹鼓手周勃,當時作為小小泗水亭長的劉邦,也在他的結交之列。

蕭何會識人。別看這些人目前都是毫不起眼的屌絲,但在蕭何看來,他們都有飛黃騰達的潛質。

尤其是劉邦,蕭何對他簡直有一種仰慕之情,因為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比其他人大不一樣,有「王者風範」,是「大貴之相」。

除了這個,蕭何對於劉邦和其家人,還有一種父親對於兒子般的保護欲,比如成為朋友後沒多久劉邦闖禍逃進大山,官府抓了他老婆呂雉,就是蕭何和曹參搞定的。

那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驪山去修秦始皇陵,剛出縣境沒多遠,不少囚犯就逃了,劉邦追追不上,壓壓不住,後來走到芒碭山的時候,他乾脆把所有囚犯都放了,但卻有10多個不逃,願意死心塌地跟著他。

劉邦說我都自身難保了,你們跟著我幹嗎?囚犯們說我們不管,反正跟定你了,劉邦沒辦法,就帶著他們芒、碭二山之間躲了起來,縣令就把他老婆呂雉抓了,想「引蛇出洞」,計劃卻被蕭何與曹參破壞了,他們把呂雉保釋出獄。

02

時值秦二世統治時期,這個叫胡亥的傢伙殺掉兄弟姐妹二十多人、逼死公子扶蘇即位後,對人民實行殘暴的統治。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的殘暴首先惹火了陳勝、吳廣,他們率領900多名被大雨所困無法按時到達目的地的戍卒,懷著與其被殺不如拼一拼的想法,乾脆於蘄縣大澤鄉(今宿州)反了他娘的。

這下熱鬧了,彷彿一個火把投入一堆乾柴,陳勝吳廣一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就連過去歸附了秦國的六國舊貴族,也搞起了復國運動。

國家眼看就要完蛋了,公家飯還能吃下去嗎?不少地方官吏也開始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紛紛做起了朝廷的叛徒,投了義軍。

沛縣縣令也想走這條路,把蕭何、曹參等人找來商議:咱們是不是,也動起來?

蕭何心裡一直牽掛著逃亡的劉邦,決定趁機「救」他,於是他對縣令說:「你是吃公家飯的,你想牽頭搞事,老百姓是不會相信你的,更不會聽你的,要想干成大事,只有把逃亡的豪傑請回來,藉助他們的號召力。」

縣令覺得有理,蕭何便請縣令赦了劉邦的罪,請劉邦出山。

劉邦當然求之不得,欣然應允,馬上帶人直奔沛縣。

一行人剛到城外,縣令就反悔了——特么怎麼這麼多人?這叫我今後如何控制?不行不行,咱可不能引狼入室!尤其是劉邦一來,他就是老大,咱不能屈居於一個小小的亭長啊,這麼一想,縣令就不敢讓劉邦入城了,還把蕭何、曹參等人也抓了,準備殺掉。

彷彿有心靈感應,兵臨城下的劉邦見城門緊閉,情知有變,好友蕭何等人恐怕有難,果斷下令把縣城圍了。

正當劉邦準備攻城的時候,蕭何和曹參逃了出來。三人見面,高興得擁抱在一起。

他們一商量,決定拿下縣城,怎麼拿呢?當然在力量不如人家的情況下,智取最好啦。於是,一封告沛縣父老書由蕭何寫好後,劉邦用箭射入城內。

這封告父老書,實際上是「恐嚇信」,大意是說,如今天下諸侯並起,其他人馬上就要來打縣城了,大家現在就行動起來把縣令殺了,響應諸侯,不然等他們打來,所有人都性命不保,你們的父母妻子,都要慘遭殺戮。

百姓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就聚集起來攻入縣衙,把縣令殺了,打開城門迎接劉邦。

03

佔領縣城後,經蕭何力推,假意推辭了幾番的劉邦當了沛縣縣令。

那時的劉邦,已經有了推翻秦二世、取而代之的野心,而蕭何,也認定了這輩子只輔佐劉邦,絕無二心,他對劉邦的忠誠,從他看到有帝王之相的劉邦的第一眼起,就已經深入骨髓了,哪怕泰山崩於前也不能改變。

至於劉邦,自然把這個足智多謀的兄弟,當作了最重要的「依靠」,甚至主心骨,他們兩人的關係,就像左手和右手。

劉邦為縣令,蕭何就成了縣丞,劉邦為一把手,蕭何為二把手。從此以後,他們倆的這種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

那以後,作為一把手的劉邦率軍南征北戰,作為二把手的蕭何,就為他坐鎮地方,督辦後勤供應,負責兵員和糧餉的籌措與補給等等,同時安撫百姓。

辦事精明的蕭何,坐鎮後方時施政有方,尤其是一系列利民法令的頒布,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為劉邦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兩人配合之默契,古今中外很難找出第二例。

而且,劉邦沒有想到的,蕭何總是替他先想到了。

比如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殺了丞相趙高投降劉邦,其他將士趁亂在咸陽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本人也被這陣勢「感染」了,貪戀皇宮的富貴而不忍離去,唯獨蕭何進入咸陽後不貪財物不貪美色,而是火燒屁股一般趕往秦丞相御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都像寶貝那樣收藏起來。

這些東東的確是大寶貝,沒有它們,劉邦就不可能詳細了解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後來的楚漢戰爭,正是心中有了數,劉邦才能克敵制勝。

這些寶貝,還為「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蕭何的深謀遠慮,劉邦自愧不如,當著眾人為他點贊:「蕭何確是異才,我沒看錯他。」

後人在提到蕭何的功績時,周總理的評價也許最具代表性:「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塗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

04

蕭何為劉邦所做的,可以開列一個長長的清單,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項:

一,開發巴蜀,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而且保證了前線的供應。

這也被認為是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立的最大功績。

二,漢朝建立後,蕭何又來了一個「第一業績」,那就是建都關中,經營長安,對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政權穩固之後,蕭何開始著手制定律法、健全各種制度,把漢王朝的歷史,帶入了新的一頁。

四,幫助劉邦建立有別於前朝的社稷、宗廟,使國家步入正常運作軌道。

五,作為國家機器的主管,蕭何採取了一系列減輕賦稅、讓利於民的政策措施;並制定相關制度,限定官吏的俸祿及費用開支,規範國家財政,杜絕浪費。

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蕭何雖然手無一寸戰功,但被定為首功,食邑也最多,還被封為酇侯。

在排位次時,蕭何也被排第一,並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也都得到了封賞。

05

然而後來,事情急轉直下。

剪除異姓王之後,劉邦對蕭何的「恩寵」又進了一步,除了加封,還派了一支500人的衛隊,做蕭何的護衛。

這可是一件榮耀至極的大事,從前不為名利不求富貴的蕭何,也不免有點飄飄然了,當前來祝賀的人絡繹不絕,他決定大宴賓客。

沒想到,人家正在府中舉杯同慶,突然來了一個大煞風景的傢伙。

來者名叫召平,也不算外人,是蕭何的一個門客,在這大喜的日子裡,他竟然穿著弔喪的白衣白鞋闖了進來。

蕭何大怒,要趕他出去,這個門客說:「相國您是假糊塗還是真糊塗啊?您就要大禍臨頭了!您已經夠可以了,可是皇上為什麼突然又是給您加封,又是給您派衛隊?那是因為淮陰侯在京謀反,他也開始懷疑您了啊!給您派衛隊,不是為了保護您,而是為了防範您,難道您還看不出來?」

一語驚醒夢中人,門客的話,讓蕭何頓時出了一身冷汗。是啊,連他推薦的好朋友韓信都被幹掉了,皇上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他急忙把門客拉到一邊:「你說怎麼辦?」門客說好辦,要想消除皇上對您的疑心,唯一的辦法是辭掉封賞,並把全部家產捐出來,以充軍資。

蕭何聽從門客的勸告,果斷放棄得到的一切——反正之前也沒希求過。

劉邦雖然很高興,但還是對他不放心,就連同年秋天英布謀反,劉邦帶兵征討,雖然身在前方,他的心卻在後方,蕭何每次派人運送軍糧,他都要問使者:「蕭相國在長安幹啥?」

看似關心,實則心中忐忑:你姓蕭的功高蓋主,深得百姓信任,又是大權在握,你要是在老子後方搞事,特么太容易了,分分鐘就能端了老子老窩,再對老子來個痛打落水狗!

對於皇上的問題,使者自然是老老實實地回答:相國除了督辦軍需,安撫、體恤百姓,其他也沒幹什麼。

對於使者的回答,劉邦會相信嗎?從他默不作聲的表情里,誰也猜不到他在想什麼。

06

而聰明絕頂的蕭何,對此卻反應遲鈍,居然未意識到劉邦看似不經意的問話,實則暗藏玄機,甚至可以說是殺機。

這是因為他太信任劉邦了,從來不會想到劉邦對他會有「二心」。

若不是偶爾向一個門客提起,蕭何也許一直會蒙在鼓裡,直到腦袋落地也不明白怎麼回事。

當他向那個門客提起劉邦對使者的問話,門客說:「看來您離滿門抄斬的日子,也不遠了。這一切,都因您太受百姓愛戴和擁護了,皇上對您不放心,擔心您利用極高的民望而圖謀不軌啊。」

在門客指點下,蕭何成功地讓百姓對他的愛戴變成了對他的怨恨,讓他很不得民心,因為只有這樣,皇帝對他才放心——誰會支持不得民心的人呢?

他做的很簡單:故意低價強買民間田宅。

這叫自污名節,歷史上一些功勞很大的人為了自保,也這麼干過,而歷史證明,這一招很管用。

起初蕭何不同意:「我這種人,怎麼也去做為害百姓的事呢?我的理想是一輩子做個清官,打死也不做貪官污吏!」

但保命畢竟比什麼都重要,經門客再三陳說利害,蕭何長嘆一聲,算是首肯。

蕭何侵奪民間財物的情節,很快被人密報給劉邦。

劉邦卻充耳不聞,更不查問,從前線撤軍回到長安,才把路上百姓攔路上書,告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的事情捅破,並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說:「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相國!你不是口口聲聲說要利民嗎?身為相國,你應該以身作則,難道這就是你所說的利民?朕也不處罰你,你自己去向百姓交代吧!」

劉邦雖然表面上很不高興,心裡卻暗喜,因為這個「糊塗蟲」,終於失去了民心,而這正是他需要的。

07

公元前195年是四月二十五,劉邦病逝,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蕭何繼任丞相。

公元前193年,年邁的蕭何由於常年操勞,一病不起,臨死之前,向漢惠帝推薦曹參繼任丞相。

蕭何死後,繼任丞相的曹參一切按照蕭何制定的法律法規執行,未做任何改變,把國家帶入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提高的良性軌道。

曹參為什麼要這麼「懶」?因為在他看來,蕭何制定的法律法規堪稱完美,就像一個恰到好處的美女,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任何修改都會帶來偏差,把國家和人民帶到岔路上去。

蕭何肯定沒想到,他死後還貢獻了一個成語,這就是「蕭規曹隨」。

作為「無名英雄」的那兩位門客,也不會想到,雖然他們出主意是為了自己的主子,卻無意中也為國家立了大功,保住了一個好相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十二帝年號,天命最霸氣,宣統最牽強
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