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藝博會很熱,畫廊很冷

藝博會很熱,畫廊很冷

火爆到觀眾限流的第十三屆「藝術北京」剛剛落下帷幕,雖然「藝術北京」不能完全代表整個中國的藝術市場現狀,但確實是一種反映。同時,這樣的反映在國內各藝博會紛紛崛起的情況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本次「藝術北京」,究竟是定位高端,還是主打消費?參展商們有點凌亂。「藝術北京」發布的官方消息顯示:此次博覽會共遴選出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約160家藝術機構的藝術作品。參展機構數量與2017年持平,比2016年略少。直觀的感受是,合併呈現「當代藝術」和「經典藝術」板塊的11號館,較往屆空曠,並且顯得雜亂。在11號館的90餘家參展機構陣容中,新晉機構和中小畫廊佔了很大比例,知名畫廊僅佔20%左右。

藝博會的一個核心是銷售。從4月29日VIP預展至5月2日本屆博覽會結束,從筆者的現場調查來看,「設計藝術」板塊銷售較好,文創類藝術衍生品品牌明顯增加、品類也增多,人氣爆棚,銷售飄紅。5號館的「Hi21新銳藝術市集」,因品牌本身已運營五年,有一定市場和藏家基礎,加之佔據「藝術北京」參展作品數量一半的1200餘件作品價位從數千元開始,均價兩萬元,屬於中端,負責人稱幾乎每幾分鐘就會收到銷售數據的更新。

閉幕後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藝術北京當代館中100%的展商都售出了作品,展覽的作品有適合收藏家進行收藏的高品質藝術品,百萬級別的作品頻頻成交,大部分平均售價10萬-30萬元;更多的展售作品均價在2萬-5萬元之內,影像作品和青年藝術家作品價格普遍在幾千元到3萬元之內,新藏家大量入場。而與火熱的官方數據相對,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在社交平台上,不斷看到參展的新晉機構和中小畫廊負責人和從業人員表達著各自的焦慮——參加藝博會本身就存在風險、機遇和挑戰。而從近年的中國藝術市場生態來看,畫廊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大於機遇,因為「不好過」。大多數參展機構再次印證了業內的721法則:參加藝博會,70%的畫廊無法收回成本,20%的畫廊收支平衡,10%的畫廊達到盈利。

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2017年全球藝術市場年增長率12%,總體市場規模達到了637億美元左右。美國仍然保持著全球第一大市場的地位,而中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身居全球第二大,中國的藝術生態卻是弔詭的。

看看我們身邊呈井噴之勢的藝博會:4月有首屆「藝術成都」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農展館的「藝術北京」一結束,馬上迎來前門勸業場的首屆「JINGART」藝覽北京博覽會,之後「藝術廈門」「藝術深圳」「ART021」「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等都將悉數登場……

然而,一方面,作為一級市場,中國的藝博會雖有十餘年歷史,但仍然沒有在系統化建構市場上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國內藝博會總體缺乏國際機構和國際收藏家的參與。再看今年已經舉辦到第六屆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以國際一線畫廊、國際知名藝術家作品的西方藝術體系和作品為主場的咄咄氣勢,吸引了大批國際和國內藏家豪擲千金,以躋身成為一線畫廊客戶群為榮。然而,參展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國內本土畫廊,即便是知名的頂級畫廊,它們在香港同樣背負著數十萬元之巨的參展費用和入不敷出的銷售業績。

就如大畫廊之於巴塞爾,在本土藝博會上的眾多中小畫廊,在普遍缺乏優質藝術家資源和日常高昂運營成本的壓力之下,對於參加藝博會這一市場營銷方式越來越表現得理性和謹慎。這個現象也是全球現象。4月30日,一則新聞被眾多中小畫廊負責人和從業人員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和評論,國際一線畫廊卓納負責人大衛?卓納在柏林舉行的一個藝術論壇上,公開呼籲國際大畫廊負擔更多費用,幫助小畫廊成長,共同創造良性的藝術生態。大者恆大,贏者全拿的「托拉斯壟斷」,是目前大畫廊虹吸全球藝術市場的現狀。

同樣的現實,如今也不是所有的國內知名畫廊都願意參加各類藝博會,他們也需要審時度勢,畢竟需要在投入、營銷和回報間有權衡。

在文化創意產業被大力扶持之下,相信各地藝博會仍會越來越多,藝博會體系也必然會經歷一個調整的過程。而畫廊界的業態,目前因藝術市場低迷、運營成本持續走高、運營模式遭遇挑戰等因素而普遍處於生存不易的境況。對於藝博會,國內與國際成熟藝博會的差距又明顯存在著。「藝術北京」也是在各方聲音里走過了13年,它的問題不在夠不夠時髦夠不夠高大上,而是需要不斷提升的品質、服務質量和意識,有問題,找自己。

文| 2057

本文刊載於20180504《北京青年報》B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三個美術館同時在展徐悲鴻,他為什麼這麼讓人惦記?
這一次,金庸能夠震撼英語世界嗎?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