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被網文、手游塞滿青春,你的生活被「架空」了嗎?

被網文、手游塞滿青春,你的生活被「架空」了嗎?

在微信運動里刷存在感、在網路小說中找愛情、在遊戲里成就「王者榮耀」……

當Wifi成為「底層需求」,現實生活也在不斷被「二進位化」。

在「我分享、故我在」的架空世界裡,人們彼此聯繫得更加緊密、便捷;但真實中,人與人卻越來越疏離、孤獨和焦慮。

這是你我的生活,它真的被「架空」了嗎?我們離真實世界到底有多遠?

1

被網文、「吃雞」塞滿的青春

凌晨兩點半,「90後」青年胡欣在「吃雞」群里發出一條組隊邀請。

十幾分鐘內,3名群友迅速響應。臨近三點,整個城市已經一片寂靜,4個年輕人卻在各自的角落點亮屏幕、戴上耳機,又一次沉浸到遊戲世界中。

胡欣和隊友們熱衷的「吃雞」是一款新近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的手機遊戲。五花八門的遊戲圈子,比這群年輕人生活的所謂「魔都」更魔幻。

「各種遊戲群里是不分白天黑夜的。」

胡欣說在她組建或加入的十來個遊戲群里,深夜吆喝組隊刷遊戲的比比皆是;整夜截圖曬戰績的也不少見。

而到了白天,另一批人「接班」討論攻略、秘籍。

現實中,這些每天聯機打怪、嗨聊好幾個小時的年輕人職業不同,天各一方,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

但在遊戲里,他們每天並肩作戰,分享只有圈裡人才懂的行話,成了最志同道合的戲友。

從簡單的「消消樂」,到一度爆火的「王者榮耀」「陰陽師」,再到新近躥紅的「跳一跳」「吃雞」,胡欣算是同齡人中的骨灰玩家。

「讓人沉迷的不是哪個具體遊戲,而是沉浸在另一個世界的感覺。不論你今天丟了工作、分了手,還是沒錢交房租,現實中的煩惱全都能忘掉。」她說。

「即便不是遊戲,也是其他虛擬娛樂。我的愛好是上晉江追網文,而我的一個室友,每天晚上花一兩個小時刷抖音,不刷不睡覺。」研究生剛畢業的吳莉說。

吳莉和室友熱衷的晉江、抖音,在網文界和短視頻APP里風頭正勁。

據介紹,2016年上線的短視頻軟體抖音,目前日均視頻播放量已經達到1億次以上。

而被譽為「全球最大女性文學基地」的晉江文學城,更是「追文圈」里的常青樹——號稱日登錄固定用戶220萬人,每天新增1萬多名註冊用戶。

吳莉就是這220萬人中堅定的一員。有著近10年追文歷史的她,談起「穿越」「仙俠」「玄幻」這些外行人聽來雲里霧裡的網文門類如數家珍。

吳莉說,晉江這類網文平台,會按月、按季度推出點擊量TOP100、TOP200榜單。最痴迷的時候,每次榜單上的書單都能在下次更新前看完。

「真是起床看、吃飯看、熄燈了打個手電筒也要看。好幾次坐地鐵用手機追文坐過了站,掉回頭坐反方向的地鐵,接著追文,結果又過了站。」吳莉說。

80多歲高齡的江蘇省特級教師盧松森感慨道,現在的學生已經離不開手機和社交網路。他們在網上聊天、開玩笑,而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成群結隊地出去玩。

在網路上曾經有人統計,截至2012年時,所有玩家在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上總共用掉的時間已經多達592萬年,這相當於人類整個物種演化的時間。

2

看似被塞滿,實則被架空

好比一個吝嗇的商人,互聯網賦予一代年輕人便捷的同時,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悄悄索取。

一些深度「觸網」的年輕人發現,隨著「二次元」程度加深,自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也被一步步架空。

——虛擬一片美好,現實一地雞毛。在物流公司工作的黃宇,總結遊戲帶給他的樂趣是「與現實強烈對比的成就感」。

即使我在現實生活中沒你有能耐,但我在遊戲中KO你的次數多,排名比你更高。

還有人喜歡「朋友圈人生」。「每天發完朋友圈忍不住3秒鐘,就想看看有誰點評了」,在事業單位工作的趙昕梓已經習慣了「飯前先拍照、自拍必美顏」式的生活。

在她看來,不管真實與否,只要是朋友圈中的「人生贏家」就好。

——虛擬社交架空情感需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沉迷在曖昧的虛擬「友情」「愛情」中。

上海豆萌科技曾經面向1000位「95後」做過用戶調研,提問:在同學、親朋好友以及通過網上閱讀認識的基友中,誰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結果90%以上的人都選擇了虛擬世界裡認識的人,因為他們堅信虛擬世界裡的人更懂得他們的喜怒哀樂。

吳莉還發現,身邊的「追文圈」幾乎約等於單身圈。

同是20多歲的小姑娘,熱衷看網路小說的單身率超過七成。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同年齡、同環境的其他女生。

追文女單身率高,不僅僅因為看書消耗社交時間。

更要緊的是,網文、網劇會虛構出一整套代入感極強的「粉紅世界」,看慣了各種霸道總裁、腹黑深情男主角的女生,很容易活在這個處處都有完美男主準備拯救醜小鴨女孩兒的世界中,而對真實世界各種看不上眼。

「虛擬世界確實填補了年輕女孩兒的情感需求,讓我們不再那麼渴望愛情和家庭了。」

吳莉描述,身邊不少女孩兒的觀點是:錢可以自己掙、日子可以自己過,如果找不到一個比網文男主更優秀的人,為什麼要戀愛呢?

——網路生活越喧囂,現實生活越孤獨。生活在南京的「85後」男青年雷剛,每天的家庭日常是這樣:

工作日回家吃完飯,自己戴上耳麥玩遊戲,媳婦兒在客廳看電視刷網劇。同在一個屋檐下,有時候一晚上說不了兩句話。

「也覺得一直這樣不好,但要兩方同時不玩、不看,也難以堅持。越到後來,越覺得很難找到別的生活模式了。」

雷剛說,不光他們夫妻倆,自己的父母、同事,都或多或少存在花在屏幕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真實面對面交往越來越少的困擾。

家庭聚會,一家人各自抱著手機搶紅包,老人撈不著機會和兒女說話。同事們每天在QQ群里聊得熱火朝天,而一旦見面又像陌生人一樣,互相不知說什麼合適。

「社交網路讓遠隔千里的近在眼前,但同時也讓近在咫尺的人越來越疏遠。」

近年來,有一種以特別適應微信、QQ交流,但一聽電話鈴響就渾身難受為「癥狀」的「電話恐懼症」正在進入心理學研究者視野。

雖然目前對此還沒有準確結論,但部分關注者認為,從「見面恐懼」到「聲音恐懼」,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和情感紐帶正在被消解、抽空。

3

架空的不只現實,更是心靈

「互聯網提供了隨時逃離現實的出口,在虛擬空間中,人們更容易打造理想中的自己,社交變得更加簡單、友好、隨心所欲。」

互聯網投資金融領域律師董毅智認為,在社交網路上說的話,很多是說給自己聽的,天天刷軌跡、秀日常,其實是在刷存在感。

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在現實組織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者,或者有些現實訴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

「在這個看起來被架空的世界,人們可以宣洩無意識中的緊張與焦慮。」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註冊系統首批督導師陶新華博士說,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更好地滿足了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需求過度滿足而不控制時,反而會破壞生活。

「這不是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的『副作用』,而是科技進步打亂了人們生活的平衡,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還不習慣、不適應」。陶新華說。

老教師盧松森很擔心年輕一代,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們,因為缺少與大自然互動,免疫功能會發展不完全。

「現實世界的架空,本質上是知識和人素養的脫節、年輕個體和社會的脫節以及知與行的脫節,這讓孩子們沒有準備好,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應對科技的高速發展。」

正如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的表達,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給我們帶來了這種新型孤獨,但這不是互聯網的錯誤,相反,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並沒有對互聯網的到來做好充足的準備。

「人的慾望無限,但能力終歸有限,重要的是在內心尋找真正的自我,在現實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受訪專家建議,多出去走一走、玩一玩,重新在現實世界中擁抱大自然,建立厚重、親密的社交關係,規劃適應新時代的健康生活方式,這比什麼都重要。

畢竟,每一個人的具體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既不能由別人代替,也不可能在以後有時間補上。

就像最近熱映的電影《頭號玩家》所說,回歸現實,不逃避,因為現實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畢竟「遊戲總歸是虛擬的,只有在現實世界才能讓你吃一頓飽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一邊拉攏非洲一邊對中國援非「說三道四」,蒂勒森的小九九被看穿
俄媒:「同盟」重啟——北京、新德里、莫斯科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