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感知層技術應用那些事兒

聊聊感知層技術應用那些事兒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

物聯網層次解構分為三層,分散式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感知層的作用是通過感測網路獲取環境信息。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採集的關鍵部分,那麼作為物聯網的「耳鼻口」,感知層技術發展現狀如何?在製造企業的應用情況如何?小智君今天來詳細講解。

1

感知層簡介

感知層位於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最底層,其功能為「感知」,即通過感測網路獲取環境信息。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採集的關鍵部分。

感知層由基本的感應器件(如RFID標籤和讀寫器、各類感測器、攝像頭、GPS、二維碼標籤和識讀器等基本標識和感測器件組成)以及感應器組成的網路(如RFID網路、感測器網路等)兩大部分組成。

2

感知層的關鍵技術

感知層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包括檢測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等。

檢測技術

檢測技術包含感測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和二維碼技術。

感測器技術

感測技術同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一起被稱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感測技術主要研究關於從自然信源獲取信息,並對之進行處理(變換)和識別的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現代科學與工程技術。感測技術的核心即感測器,它是負責實現物聯網中物、物與人信息交互的必要組成部分。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大部分應用集中在簡單、低複雜度的信息獲取上,只能獲取和處理物理世界的標量信息,然而這些標量信息無法刻畫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物理世界的溝通。為了克服這一缺陷,既能獲取標量信息,又能獲取視頻、音頻和圖像等矢量信息的無線多媒體感測器網路應運而生。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利用壓縮、識別、融合和重建等多種方法來處理信息,以滿足無線多媒體感測器網路多樣化應用的需求。

射頻識別技術(RFID)

RFID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

射頻識別系統通常由電子標籤和閱讀器組成。電子標籤內存有一定格式的標識物體信息的電子數據,是未來幾年代替條形碼走進物聯網時代的關鍵技術之一。該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輕易嵌入或附著,並對所附著的物體進行追蹤定位;讀取距離更遠,存取數據時間更短;標籤的數據存取有密碼保護,安全性更高。

RFID目前有很多頻段,集中在13.56MHz頻段和900MHz頻段的無源射頻識別標籤應用最為常見。短距離應用方面通常採用13.56MHzHF頻段;而900MHz頻段多用於遠距離識別,如車輛管理、產品防偽等領域。閱讀器與電子標籤可按通信協議互傳信息,即閱讀器向電子標籤發送命令,電子標籤根據命令將內存的標識性數據回傳給閱讀器。

RFID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範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但其技術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晶元成本,其他的如FRID反碰撞防衝突、RFID天線研究、工作頻率的選擇及安全隱私等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技術的發展。

二維碼技術

二維碼是用某種特定的集合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分布的黑白相同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現在二維碼也是最常見的。

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包括藍牙技術和紅外技術。

3

感知層國內外技術差距

一是在超高頻、微波RFID技術上,我國與國外仍有差距

超高頻、微波RFID技術

從全球產業格局來看,歐美國家集中了RFID技術大多數的產業,RFID晶元市場主要由西門子、飛利浦等半導體廠商佔領;RFID中間件、系統集成研究由IBM、微軟、HP等國際巨頭掌控;RFID 標籤、天線和讀寫器等產品和設備主要由Alien、Symbol、Intermec等公司供給。我國企業在低高頻RFID技術領域進入較早,應用技術趨於成熟。但在超高頻、微軟產業鏈中,我國目前從事標籤設計與製造、讀寫機具製造、系統集成與應用軟體開發方面的企業佔據主要部分,真正從事晶元設計、中間件軟體開發、高端封裝設備製造、標籤印表機等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為數不多,在晶元技術,封裝標籤能力上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差距。

二是感測器製造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目前中國與德國、日本、美國、俄國等國家的感測器製造技術和產業規模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國家的感測器應用範圍廣泛,並且實現了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其主要感測器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幾千萬隻甚至幾億隻。相比之下,我國感測器的應用範圍較窄,更多的仍然停留在航天航空以及工業測量與控制上。據統計,我國最大的感測器公司的年產值也僅有55000隻。國內感測器發展水平與國外相差較大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基礎薄弱,研究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從事敏感元件與感測器研製生產的企業中,研製、生產綜合實力較強的骨幹企業較少,僅佔總數的10%左右。我國目前很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晶元加工,自主創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許多企業僅停留在代理國外產品的水平上,進口晶元佔據90%以上的市場比例。

4

以感測器為例分析感知層應用瓶頸

感測器是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直接決定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壽命、可靠性等)。

我國感測器目前分數不同部門,在發展上沒有取得共識。產業分散、管理分散、政策支持分散。據悉,我國感測器企業有1600餘家,大多為小微企業,缺乏龍頭企業。基礎研究乏力,目前國內的感測器技術研發,還面臨著兩個瓶頸。首先因為感測器屬於基礎部件,存在著一個特性,即本身技術含量很高,但是售價卻比較低廉,更大的作用是作為一種產業鋪墊,需要和其他部件配套使用,才能最終形成價值,這在客觀上減少了企業研發的熱情;其次,國內對於感測器的技術保護並不到位,很多時候企業投入了巨資研發的產品,很容易被其他企業「借用」,這從客觀條件上也不利於中國感測器產業的形成。

另外,感測器的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封裝技術、工藝裝備技術未有突破,通常國產感測器可靠性指標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產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系列兩端的產品需要進口,中高檔感測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尤其是重金屬感測器以及光感應感測器,國內都沒有相關的生產以及研發企業。

總之,感測器的技術水平、工藝研究、新品開發總體上比國外落後10~15年。

不過,在全球範圍內,新材料的運用和成本的不斷降低,給中國企業發展感測器產業實現迎頭趕超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原子材料、納米材料等使得感測器在電器、機械以及物理性能方面表現更為突出,展現出更強的靈敏性。集成化、小型化使更多的功能被集成在一起,應用更寬廣,通用性更強。感測器技術及工藝的不斷成熟與發展,使得生產成本降低,這些都在客觀上促進了全球感測器產業的飛速發展。未來,感測器必將在更多的領域取得新的應用,從而徹底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為了儘快拉近與國外半導體巨頭之間的差距,中國的感測器科研單位及生產廠家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在以工業控制、汽車、通訊、環保為重點的服務領域,我們需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感測器技術和產品,從而適應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

今後的感測器技術將會朝著小型化、集成化、網路化、智能化為方向發展,加強製造工藝和新型感測器的開發,使主導產品達到和接近國外同類產品水平,中國製造正當其時。

從感測器中能看感知層技術所暴露的問題,物聯網感知層的發展離不開關鍵技術的通力合作、相互補充,在巨大的物聯網市場推動下,我國感知層技術勢必會有所發展。

dvd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智E 的精彩文章:

說說物聯網那些事兒

TAG:i智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