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到中年的「孝」道選擇!

人到中年的「孝」道選擇!

聽此曲,想起人到中年與父母的種種境遇.....

Where Is Armo

 末代皇帝 電影原聲帶 The Last Emperor (Original Soundtrack)

坂本龍一 

00:00/02:26

獻給你生命中起伏而寧靜的3分鐘

若說人生是齣戲,那麼,人到中年,就是之前所有起承轉合發酵的高潮部分,各種衝突紛沓而至。

忙完一個項目,坐下來剛想喘口氣,忽然發現微信上有一張二姐三天前發來的照片:

「剛看到啊,老爸這是怎麼一回事?」

「那天他忽然暈過去,叫救護車了,現在出院了,我想你一定很忙,所以沒電話你。「

三天前上午?怎會如此巧合:我的手指竟詭異的被拖把鐵柄給切出一個大口子,血流了好多。

果斷搭最後一班高鐵回去,不知怎的,腦中老是閃現這句話,「如若父母都走了,人生便是歸途了」 ,深夜抵家,整個村鎮都睡了,小巷中昏黃燈光拖拉著我的影子一會長一會短。

父親暫無大礙。次日,嫂子悄悄告訴我,CT發現父親腦部血管堵得很嚴重了,糟糕的是,醫生告訴他本人了,現在他心理壓力巨大,老是唉聲嘆氣...

作為一個人,我們樂於不知道生命的劇情,我們會希望,失望,重燃希望......當知道殘酷的真實,意志怎不消沉?

與年老的父母這幾天的相處,我真正理解了人生,我不僅看到了他們的老去,也預見了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自己

我問哥哥姐姐,如果老爸接下來真的腦梗偏癱,怎麼辦?我們面面相覷,沒錯,在照顧父母這件事上,我們最大的挫折是沒有學會怎麼照顧老人,更何況是身體有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的老人,我們完全沒有防備,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此時感到多麼的無助,這大概就是人到中年的難以言表的痛苦吧!

回程那天,父親看著我,眼神中十分的沮喪,一種終於意識到自己老了的無奈,「女兒啊,我怕以後拖累你們」,聞之,我又折回去,握著他的手說,「老爸,這不好好的?開開心心過每一天。」

人生,縱然百年,也只有這麼一次。

坐在車裡,看著送行的母親迅速後退,我別過頭,不讓自己的情緒失控,掏出手機打了一個電話,「下周一去你們那邊參觀方便嗎?"

蘇州離上海僅有半小時,從高鐵站打的至吳中區紅日老年公寓,不到一個小時。

想到父親即將出現的可能,我便無法再淡然,有個應對之策總比措手不及更好。

對於年邁的老人,只有愛與關懷,沒有24小時專業的護理,那是不夠的,去養老院接受專業照護,這其實是一個家庭模式的理智選擇問題。

那天陰雨,走進紅日養老公寓,卻感覺熱浪陣陣,娛樂大廳里,十二個老人正聚在一起唱卡拉ok,持話筒的是一位輪椅上的偏癱老人,他們正在唱越劇杜十娘插曲,老人們聲音竟比年輕人還要洪亮!

一位老婦人走到我面前,拉著我往護工那裡走去,怎麼一回事?我納悶,直到把我的手放在護工手上,我才知道,原來她希望我與護工握手。

護工悄悄與我耳語,老人有認知症,年輕時是個幹部,她的記憶中應該有初次見面隆重握手的場景,他感謝我很配合老人。

這真是暖心的一幕,他們了解她,帶著誠意與敬意在照護她。

唱了「長相依」,「送戰友」..."麥霸「爺爺要回房休息,我提出可否跟著他去參觀一下,老人甚是開心。他掌控著他的輪椅,像表演般的在大廳、電梯、 走廊間自如穿梭。

推門,異常整潔的卧室,沒有任何的異味,倆床,寬敞的洗手間,只見一位高個老人,正坐在電腦前看紅紅綠綠的股票。」哇噢,竟然可以在養老院里炒股」,我驚叫起來,老人回頭笑了一下,「是啊,我炒股是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認知症)」。

這位84歲金老伯從上海過來,入住才一個月不到。他有三個兒子,倆個是商界的,一個科研的。

「老伯,你為什麼要從上海來蘇州養老院呢?」

「家人里照顧不了我了,我親家在上海紅日延吉養老院,她說紅日很好,可是上海沒床位了「,金老伯說完,撩起上衣,只見腹部有一個十幾厘米的豎向刀疤,「這是我在家吃了倆顆新疆大棗,棗核把腸管戳破「,我這才注意到老人的牙齒全沒了。

「囫圇吞棗」竟然引發性命安危?可見,暮年逐漸衰弱的時光里,就算家人十足的陪伴照料,亦會出現各種匪夷所思的意外。

我問「麥霸」爺爺,倆個人一起住感覺怎麼樣?

很好啊,我們都是兄弟姐妹,相互幫助。」金老伯搶著回答,「我兒子每天都有電話給我,他們怕我不習慣,我說很好,這裡的人都對我很好。

午飯時,我被邀請與老人一起吃飯,四菜一湯,味道不錯,明顯的「老人飯」,魚沒刺,肉沫細,菜熟爛。人老了,腦萎縮了,容積也變少了,血流量也減少了,腸胃功能也減弱了,所以,一切要以老人的標準去考量。

坐在我旁邊的阿婆、阿公夫婦來自遼寧,據說她的女兒為了給他們找養老院,三年內竟找了全國100多家機構,有些一打電話聽到接線員聲音就放棄了,有些過去試住,發現不過關,如此種種,最終選擇把父母安置在這裡。

而在確定之前,她先派親戚過來看,爾後自己請假一月陪父母在這裡試住。

每天看父母親過得怎麼樣,陪他們一起吃飯,散步,看護理員給父親換藥,看護工如何晚上給老人們查房,看父母如何與周邊老人的嘮嗑。

半個月之後,她就走了,因為一切都滿意!

甚是好奇,問阿婆,你女兒是做什麼的?

「財務!」

送父母去養老院,是為了讓父母過得更好,我是抱著這樣的目地去準備這件事的,也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要求我自己的,也抱著這樣的信念去接受他人的評點」,老人女兒通過微信這樣回答三年尋找100多家機構的初衷。

告別的時候,路過娛樂大廳,老人們在看「抗戰片」,真好,這些全是他們的青春記憶。

護理員時不時在拍照片,發給微信中家屬群。

把一個老人送到養老院,在我們的國度,並不是一個照護問題,而變成了一件棘手的道德問題,儒家孝道會讓許多子女背負著社會倫理壓力,向父母承諾,你一直會在我身邊,然而,隨著諸多先進理念的養老機構的出現,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我相信,這將不是一種無解與讓人窒息的困境...

走出紅日養老公寓大樓,雨停了,陽光出來了。

我想,父親也多了個安心的終老之選。

【互動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adamRabbit兔夫人 的精彩文章:

30年後的你怎麼活?

TAG:MadamRabbit兔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