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社會大變革時代,周王朝禮制下移,各國貴族競尚奢侈,王室之器減少,諸侯之器增多。人們將精神訴求付之於器作,實現了心與物、文與質、形與神、材與藝、用與美的統一。青銅器一改以往禮器笨重敦厚、繁縟裝飾的風格,呈現出簡潔的造型、細緻的雕繪和華麗的修飾。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1 春秋 螭紋提梁銅盉 1982年浙江紹興坡塘306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同時,開創了金銀器製作的新局面,出現了我國古代最早的金銀器皿。1982年浙江紹興坡塘306號墓出土的螭紋提梁銅盉(圖1),器體扁圓,流為螭首形,上加塑小蟠螭;覆盤式蓋頂堆塑11螭龍、犀、象、虎、熊、鹿等獸類16獸;提梁背部有透剔的扉棱狀背鰭;三蹄形足上附12條蟠螭和1條小虎。這件器物造型新穎奇特,簡繁相得益彰,大處器形飽滿,細微處豐富而生動,為春秋時期越國青銅器鑄造水平的佳作代表。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2 戰國 雙翼錯銀銅神獸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銅錯銀雙翼神獸(圖2),造型似獅,伸出於兩肋之間的長翼呈欲展未展之狀。體表以粗細不同的銀片、銀線錯出口、眼、耳、鼻、毛及斑紋。此物將錯金銀工藝發展到了極致,青銅的古樸凝重與金銀的流暢秀麗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雅拙互見的藝術韻致。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3 戰國 金盞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圖3),是迄今發現的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金器。全器用分鑄法鑄造而成,先將捉手、蓋、身、足分鑄,然後再合范澆鑄或焊接成器,反映了金銀工藝受到青銅工藝的影響。

漆匠們因材施紋,在漆繪上利用揮灑自如的毛筆和油彩使各種紋樣自由施展,利用紅漆和黑漆最耐久、對比最鮮明、色調最典雅的特性,描繪出琳琅滿目、浪漫飛動的漆器紋飾。漆繪藝術中紅、黑二色為基調的色彩主題,使楚漆器具有驚彩鮮艷的視覺較果。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4 戰國 木雕匜形漆杯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木雕形漆杯(圖4),器表髹以黑漆,鳥、蛇形體、羽毛、鱗片輪廓填以土黃粉彩。鳳形器身飾變形鳳鳥紋,腹部繪四條相互纏繞的二足龍。整器造型奇特,充滿靈性,是楚人奇思妙想的產物。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5 戰國 黑陶鳥柱盤 1977年河北平山中扇王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陶瓷技術的自然積累雖令器物質量更高,藝術上並沒有較大的突破。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黑陶鳥柱盤(圖5),盤中心圓柱上挺立一隻昂首展翅的飛鳥。鳥嘴、頸、翅各部分的轉折乾淨洗鍊,生動可愛。這種磨光壓劃紋黑陶最為著名,造型端莊優美,色澤漆黑明亮,是陶苑藝苑中一株亮麗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國高超的制陶工藝。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6 戰國 絹地龍鳳紋綉殘片 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織綉既織造精良,工藝精湛,又紋飾繁縟,色彩鮮艷,顯示出了時人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的絹地龍鳳紋綉殘片(圖6),在淺黃絹上以紅棕、土黃、淺黃三色線鎖綉一鳳二龍相蟠圖案,構圖緊湊、色彩和諧,凸顯了楚人精湛的刺繡工藝和浪漫的藝術氣質。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7 戰國 組玉佩 1978年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8號戰國墓出土 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器雕琢精細美觀,造型生動詭異,極富藝術魅力,體現了一種追求精巧、繁麗、新穎與多樣化的時代風尚。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8號墓戰國墓出土的組玉佩(圖7)由玉環、玉管、玉珠、玉璜等11件玉飾組成。這種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顯得繁縟華麗,突出佩戴者的華貴與威嚴。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8 戰國 彩繪石磬 1970年湖北荊州紀南城郊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各諸侯國僭用編鐘、編磬組合的祭祀雅樂禮制,又興起以琴、瑟、竽、築等小型絲弦樂伴奏為主的「世俗之樂」,以鄭、衛、楚等地區流行的民間音樂最有影響。1970年湖北荊州紀南城南郊出土的25件彩繪石磬(圖8),製作得相當華美,大小厚薄有序,越大越薄音越低,越小越厚音越高。磬面雕刻精美的立鳳,栩栩如生,又著以彩漆,這些色彩到出土時還清晰可見。石磬作在祭祀活動中顯得莊嚴與隆重,象徵等級身份和社會地位。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9 戰國 浮雕十弦琴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十弦琴(圖9),精美絕倫,為考古發現中僅見。琴身分為音響與尾板兩部分。琴面隆起,其上浮雕鳳、蛇與獸面紋。首岳與尾岳存弦孔十個;尾板微翹,尾板下有栓弦柱。通體以黑漆為地,用朱漆彩繪紋飾,琴面浮雕不利於琴之演奏,當是明器。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待解決,諸多思想存在分岐。於是時人潛心於創造,致力於爭辯,長於思索,勇於探究,閃耀著智慧之光。醫學、天文、曆法、物理、化學等紛紛肇始,成為後世科學技術的奠基時期。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不斷湧現,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正是這種「百家爭鳴」,奠定了我們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文物賞鑒

圖10 戰國 竹簡《老子》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 荊門博物館藏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的竹簡《老子》(圖21)《太一生水》為道家文獻,成書於戰國中晚期。《老子》主要論述道的存在與運行,道與治國、修身的關係。《太一生水》主要論述宇宙萬物的本原與實體,認為「太一生水,水生萬物」,與現行本的道生萬物有所區別,與2000多年前西方哲學界所提出「以水為中心」的哲學命題相符合。

縱觀春秋戰國時代,禮制下移,爭霸兼并,不斷改變政治格局;冶鐵鑄鐵,推廣鐵器,催生新型技術發生;釋放人性,器以載道,百工技藝大放異彩;思想激蕩,百家爭鳴,思想文化豐富多元。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以變求新,不拘一格,煥發生機,東方既白,成就了中國原生文明的黃金時代。



原文作者:鄭曙斌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不拘一格 以變求新——春秋戰國文物介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漢玉還是宋仿:天津博物館藏玉斷代研究(下)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宮廷畫家陳善與《群仙祝壽圖》冊
一個盜墓行動讓深藏地下的罕見青銅器重現於世......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