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最後10年老照片,到處呈現衰敗氣象

清朝最後10年老照片,到處呈現衰敗氣象

晚清北京的少年。美國人司戴德(Willard D. Straight),1901-1910年間活躍在晚清中國。他初到中國擔任美聯社和路透社的戰地記者,後來被任命為瀋陽總領事館領事。本文選取了一組他在北京拍攝的老照片。

北京街頭的修鞋攤子。除了記者和外交官的身份,司戴德還是投資銀行家、發行商。看了這些照片,我們還得稱他為攝影師。這真是一個精力充沛、多才多藝的人。

北京街景。司戴德拍攝的照片編輯成冊,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現在收藏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但遺憾的是,他對他所拍攝的照片都沒有文字說明,我們只能對他記錄的場景做一些猜測。不過,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個老北京,呈現出一種「年久失修」的氣象,與清王朝的衰敗是一致的。

出殯的場景,看這規模,很可能是1908年慈禧去世後梓宮前往清東陵時拍攝的。

在清代北京,這種中間高、兩側低的魚脊型道路最為普遍。雖然是在天子腳下,以石材鋪設的街道實在少得可憐,絕大多數都是土路。道路之所以中間高,是因為皇帝每經過一次,就在路中間墊一層黃土,長年累月,就成了這種狀況。

北京的這種土路,無論天晴還是陰雨,都給行人帶來很大不便。據記載:「天晴則沙深埋足,塵細撲面。陰雨則污泥滿地,臭氣薰天,如游沒底之塹,如行積穢之溝,偶一翻車,即三薰三沐,莫蠲其臭。」

幾個男子在清掃街道。北京的街道雖有衙門管理,但實際上如同具文,沒有真正執行過。行人在路上隨地大小便,馬、駱駝的糞便也四處可見。這條道路打掃得如此整潔,或許是為迎皇帝的大駕。

貧民聚居的棚戶區。

某處皇家場所的太監。

騾子馱轎,這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是常見的交通工具。馱轎前、後各用一匹騾子拉,轎桿固定在騾背鞍子上,前方有一人牽騾馬,比轎夫抬的轎子更寬敞,可坐2-3人。這種方式適合長途行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紫禁城宏偉莊嚴,但清朝皇帝一年到頭很少住在裡面
老照片:侵略者視角下的晚清社會 破敗不堪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