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錢茂偉:當代中國家譜理論研究進入主流學術界

錢茂偉:當代中國家譜理論研究進入主流學術界

原標題:錢茂偉:當代中國家譜理論研究進入主流學術界


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家譜編修一直是民間行為,主流學界在相當長時間內對此是不關注的。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開始關注起來。寧波大學史學史研究所(公眾史學研究中心)所長錢茂偉教授致力於史學史、公眾史學研究,他主持的「當代中國家譜編修理論與技術研究」列入2017年國家社科重點項目,這表明當代家譜編修研究得到了主流史界的認可。近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圍繞相關問題請教了錢茂偉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已有一些家譜整理和研究項目,我們注意到您主持的「當代中國家譜編修理論與技術研究」項目與其他家譜研究的學術關注點有所不同,請您介紹下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


錢茂偉:近年來的國家社科立項中,共有17個家譜類項目,重在老譜整理與研究,而當代新譜的整理與研究尚未提上議事日程。「當代中國家譜編修理論與技術研究」是第一個關注當代新譜理論與技術研究的重點項目。這個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新譜的編修,如放在時代變遷中談家譜編修問題,重在修譜人的變化、修譜觀念的變化、修譜體例的變化,這是考察家譜編修史的核心線索所在;家譜編修隊伍研究;當代中國家譜編修理論研究史。第二部分是當代中國新編家譜類型研究,研究1950年以後家譜編修的新趨勢。第三部分是公眾史學、數字化與新譜編修理論研究,如民眾家譜觀念研究;公眾史學與家譜研究;家譜編修質量與法律問題研究;新家譜數字化和網路化研究;家譜編修與民間文化中國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繼續討論當代家譜編修項目之前,我們想了解下您的治學路徑。請介紹下您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哪些?哪幾位前輩學者對您的治學有較大的直接影響?

錢茂偉:在近30年多年的史學研究中,我擅長整體規劃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思考,即先劃定一個圈,作宏觀與整體思考。在此基礎上做專題研究,最後整合成一本書。明代史學、浙東學術、明代科舉、國家理論、王應麟、公眾史學等專題研究均有這個特點。從時間順序來說,首席專家關注了以下幾大研究領域:


一是以明代為核心的中國史學史研究。1984年始,發現明代史學是中國史學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於是重點關註明代史學研究,前後持續達20年時間。出版《明代史學的歷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明代史學編年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中國傳統史學的范型嬗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標點整理《皇明通紀》(中華書局,2008)。


二是以國家理論及其應用為中心的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到復旦大學讀博士後,追隨姜義華先生等諸師,關注國家理論研究,先用之於科舉研究,成博士後報告《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中間成《中國國家理論研究》(將刊)。近年續成《明代科舉家族研究:以寧波楊氏為中心的考察》(中華書局,2014年)。2012年,出版《史學通論》(浙江大學出版社),這是用國家與社會理論思考史學之作。


三是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建構。2005年,將國家理論施之於史學,形成史學的國家視野與民間視野。在編纂論文集《史學的國家視野與民間視野》時,發現史學的國家視野是一個相對成熟的領域,而史學的民間視野則是一個十分薄弱且更值得關注的全新領域,於是關注民間史學研究。此前關注到了宋元以來的通俗史學傳統,此時發現了梁啟超的君史、民史理論的精髓所在,最後結合美國發明的public history,將之整合成中國公眾史學。2012年以後重點建設公眾史學,承擔首個公眾史學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首部《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創辦中國公眾史學網(2014年),創辦「公眾史學」微信號(2016),首拍《公眾史學》慕課(2015),首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公眾史學」(2014)。



四是浙東學術研究。繼承倉師關注浙東史學研究傳統,1987年到寧波大學工作以後,關注了浙東學術研究,形成一個重點關注領域。《浙東學術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擔任副主編)、《姚江書院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王應麟與中國傳統學術形態嬗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王應麟學術評傳》(中華書局,2011)。


五是浙江歷史文化研究。2005年以來浙江省推進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結合政府的時需,由浙東學術研究擴大到浙江歷史文化,與人合作,承擔了2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出版《遺民史家談遷傳》(2006年,與柴偉梁合著)、《一諾九鼎——朱葆三傳》(2008年,與應芳舟合著)。又與人合作,承擔了寧波市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寧波通史·元明卷》(寧波出版社,2009年,與毛陽光合著)。


1984年隨浙江大學倉修良教授讀碩士,治中國古代史學史;1997年隨華東師範大學盛邦和教授讀博士,從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2000年進復旦大學做博士後期間,追隨姜義華、張廣智、樊樹志諸名師,關注中國國家理論研究。倉師的治學內容特點是國史、方誌、家譜三者綜研,是一種典型的「大史學」關懷。以前出版《中國古代史學史》《方誌學通論》,剛出版了《譜牒學通論》,完整地體現了他三史共治風格。盛教授重視史學的理論思考,而姜教授則直接提點了國家理論研究,使我的學術視野更為寬廣。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家譜的?何時開始關注到當代家譜編修理論和技術?


錢茂偉:我關注家譜,始於1984年。倉師治學的內容特點是國史、方誌、家譜三者綜研,去年剛積集出版了《譜牒學通論》一書。

首先關注的是傳統家譜研究。199710月起,與王東教授合著《民族精神的華章:史學與傳統文化》,專列《敬宗睦族的教科書:中國的家譜》章,基本建立起系統的傳統家譜體系。


藉助家譜,做相關的家族史研究。《明代的科舉家族:以明代寧波楊氏為中心的考察》(2014),此書主要根據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寫成,其中一章專門探討《鏡川楊氏宗譜》編修史,是一個家族家譜編修個案史(2013)。通過楊氏家譜,思考了傳統大家譜的不足。將大家譜編修問題歸納為五大方面:一是編修成本過高;二是史料徵集機制被動;三是編修單位過大;四是譜系圖缺陷大;五是人物信息量過少。


結合新出版的幾部家譜序跋及影印出版的家譜叢書,指導研究生趙敏完成了碩士論文《明代家譜研究》(2016)。


另一方面,加強家譜的創新研究。撰寫《我對家譜新修的設想》(19981217日),主張改革傳統家譜,編纂新式家譜。從此,走上新家譜創新研究,同時身體力行,2009年以後在大學生推廣小家譜編纂。在探索基礎上,完成《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小歷史》及《新修小家譜的意義及體例》,形成「大家譜」與「小家譜」二分概念,設計出了適合現代核心家庭體制的家譜建構,稱為小家譜或百年家譜。


用家譜精神改造村史,成為公眾社區史,主著《史家碼村史》(2017)、《江六村史》(2017)。這兩部村史的寫作,除了口述史,就是依據史、陸兩姓宗譜編修而成的。



從學理上提升家譜實踐中出現的新現象。發現新譜的創新意義所在,撰《基層政府與家譜編修:當代村譜出現的意義》。「村譜」,就是以村為單位編纂的多姓聯合家譜。「村譜」的出現,使家譜由一姓向多姓轉型,解決了基層政府與家譜編修關係問題,村級政府可直接出面領導村級家譜的編修工作。這是一項民心文化工程,值得廣泛推廣。



中國社會科學網:與其他家譜研究者相比,您覺得自己對家譜的學術關注點和研究方法有什麼不同?


錢茂偉:有別於新編家譜的專門史(如社會生活史)研究,筆者的家譜研究,一則重在家譜理論與家譜史研究。新譜的歷史研究解決家譜行業發展史的建構問題,新譜的理論研究解決新譜編修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理論與技術難題。二則從公眾史學、網路史學入手。引入公眾史學與網路史學,使家譜的編修實現現代轉型。通過新譜歷史的梳理,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提升新譜研究水平,使之進入主流的學術界。

在研究視角上,有三大特點。一是傳統文化與公眾史學相結合。家譜新修要放在傳統文化復興與公眾史學新興的思潮中加以聯想。公眾史學的引入,可以大大革新譜學觀念。前人受傳統國家史學觀影響,總喜歡從家譜中尋找大人物。這樣的思路當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從公眾史學角度來看,它是普通人的家族歷史,記錄了普通人的名字與歷史,這才是最為重要之處。只有名字,有勝於無。某些家譜傳記少,這可能與家譜的檔案定位有關,也可能無人會寫。如果有傳記,就理想多了,這正是今天要求用歷史學精神改造傳統家譜的理由所在。引入公眾史學,可以使家譜編修由通代轉向當代,由研究轉向生產,由少數人參與到多數人參與。


二是家譜文本與編修主體相結合。修譜者與家譜文本,是構成家譜編修史的主體內容。會涉及詳述編修群體,可以為稱譜師群體。家譜是人來修的,所以,修譜人才的修譜觀念、修譜機制決定修譜狀況與水平。對這些修譜隊伍的口述採訪,可以獲得第一手的實踐經驗。他們有經驗,有時不會總結,需要譜學研究專家加以提煉。


三是縱向的歷史思考與橫向的理論思考相結合。放在時代背景中思考新中國家譜編修的嬗變,從理論的高度思考其得失。家譜向來是按姓氏編纂的,家譜編年從來沒有人做過。家譜編年可以了解各地發展規律,可以製成分省分縣家譜編修規律表。不同家族要隔三十年左右修,不同家族編修的時間表不同,綜合在一起就有群體觀察效果。本團隊的優勢是家譜理論思考,不斷思考體裁的創新,順應時代,提倡小家譜編修。由於是建立在家譜個案研究上的,所以家譜編修史會更為成熟。


在研究路徑上,也有三大特點。一是由個案整理而群體專題研究。堅持由新編家譜個案而群體分析原則。偏重對新譜本身的研究,如體裁、體例的變化,內容的創新,參與人員的變化,這是基本的考察指標。個案整理是全部研究的起點。做家譜的學術研究,必須有相應的學術資料。當代作品學術資料的積累,可以發揮當事人的積極性,並不必研究人員事事親力親為。只有了解更多的家譜個案編修史,才能對當代中國整體的家譜編修史有全面完整深刻的理解。


二是從間接研究而直接研究。傳統的家譜文本解讀,完全是由學者操控的單向解讀,是間接研究。而當代家譜研究是一種直接研究,可以與主編直接對話,梳理其問題,給予更有學理的說明,提升其水平。家譜本身來就是民間的,研究人員的眼睛自然應向下。修譜實踐生活遠比家譜文本豐富,只要不斷到民間調查,就可搜集到豐富的修譜實踐資料。修譜一線人員需要高校專家的支撐以增加思考的力量,而高校專家也需要一線修譜人員的經驗與探索。這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雙贏合作模式。


三是從特色家譜中尋找家譜的創新。由於時代的不同,必然導致修譜風格的變化。當現代人重新接續家譜時,發現原來的家譜模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要求,於是他們就會尋思改革。如此,家譜自90年代以來,不斷處於創新之中。小家譜、村譜的出現最為典型。家譜核心的世系圖,也在不斷改革之中,呂有凱的「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靳新的「年輪式世系圖」、崔丙書的「家記圖」,均屬創新較大者。其他細小改革的家譜更多,這需要我們從已經出現的家譜文本中加以發現、提煉並推廣。


中國社會科學網:回到「當代中國家譜編修理論與技術研究」項目,在您看來,這一研究有哪些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錢茂偉:我們認為,其一,研究當代中國家譜編修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可以建構起獨立的新譜編修史知識譜系,提供精確的家譜行業發展史知識;提升當代新編家譜的理論與技術研究水平,為當下的家譜編修提供有意義的理論與技術的指導;深化公眾史學當代公眾家族史編修分支的建設;開創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新編家譜理論與家譜史之風;新譜概念的強化可以提升新譜的學術與社會地位。


其二,有應用價值。如新譜的價值要從生產與使用兩大方面來談,要從民眾史與其他史料價值來談。促進當下正進行著的家譜行業;可應用於鄉村文化建設;填充式家譜與網上家譜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有益於國家加強家譜編修管理。


其三,有四大社會意義:(1)修家譜乃民間文化建設重中之重,其意義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家譜解決了中國人的人生終極三問,讓個體有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家譜編修具有家族文化工程建設意義;家譜編修受益人口多;從公眾史學角度來說,編修新譜也是家族自強自立的表現,是人民寫人民史,這是當代人主動替自己留下當代史;寫好一族一姓的歷史可以豐富大國家史。(2)女人入譜反映女性當家作主的新風貌。(3)家譜的復興是中國文化復興的結果。(4)家譜是加強移民文化聯繫的基本手段。

總之,修家譜是一項全國性的、全民性的歷史文化建設活動,有著巨大的學術、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於國於民均是大好之事,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是民間文化建設重中之重,需要有國家重大項目來提升其學術與社會影響力。早在20世紀初,史學大師梁啟超等就已大聲疾呼:「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到了21世紀,我們完全有實力達到這樣的理想目標了。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來您致力於公眾史學研究,引起學界關注。前面您已有所論及,請問您再補充談談從公眾史學的學術視野如何看當代家譜編修?


錢茂偉:從公眾史學來說,當代中國新編家譜編修的理論與實踐,是公眾史分支學科之一。公眾史學的建構,使作者找到了家譜編纂現代轉型的路向,那就是多層面多方式的人人參與、家家留譜。從公眾史來說,家譜就是家族史。我設計的表格體家譜編纂體例,正文由九大塊組成。小家譜,與支譜、房譜類似之處,但性質不同,是獨立法人,小家譜是獨立的編纂模式,與大家譜對應,是獨立的編纂單位。又提出了不少新觀點,如男女方家族均可立譜、要靈活處理配偶的變化、人物信息量要大。小家譜傳播要分密級,可將家譜分為三個等級。解決了女兒上譜書法問題。近10年一直在大學生中推廣新家譜編修實踐活動,成績顯著。主編《小歷史書寫》電子刊物48輯。其中20輯是小家譜,共408部,約400萬字。這樣大規模推動的大學生家譜編修實踐活動,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這400多部小家譜,本身就可成為研究的對象。除了紙本,更強調家譜的數字化生存與網路化編修。


中國社會科學網:根據你們的研究,當代家譜編修有哪些新趨勢?


錢茂偉:我們研究認為,從1950年代以來的家譜編修有五大新趨勢:一是由鄉村而城市,打通城鄉,大家譜(族譜)與小家譜(百年直系家譜)並存;二是由血緣譜而聯誼譜,由小而大,通譜編修成風;三是由紙譜與電子譜,兩者並存,方式更為豐富;四是家譜產品化,填寫式家譜的出現,促進了家譜編修的大眾化進程。商業化與公益化不同家譜模板的出現;五是由一姓之譜到多姓之譜:村譜的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網:立項以來,你們項目組有哪些進展?近期有什麼新的學術計劃?


錢茂偉:立項以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開展家譜專題研究。《清代以來寧波史氏、陸氏宗譜編纂活動》刊登於《寧波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村譜編修的意義及公眾史記錄探索》刊登於《鄞州日報》2018130日。幾篇從宏觀上闡述家譜現狀與價值論文也將逐步發表。《近二十年網上修譜縱橫分析》,作為碩士論文選題,正在研究寫作之中。


專題調研。立項以後,逐步到各地調研,展開相關專題研究工作。201711月底,考察中原家譜博物館。4月,到常州家譜館、紹興家譜館考察。


開研討會。20171119日,召開了第四屆中國公眾史學研討會,主題是當代家譜與口述史。20186月初,將召開第五屆中國公眾史學研討會,仍將重點探討當代家譜、口述史編纂。


辦專門刊物。由寧波大學史學史研究所(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公眾史學評論》也在出版之中,收錄了幾篇家譜類文章。


通過媒體加強成果的宣傳。《寧波晚報》(2017911日)刊登顧嘉懿《錢茂偉:人人都可以寫小歷史》。杭州《城報》(2017925)發表王乃昭《小家譜編寫:一種適合當今社會的新型修譜方式》。香港《南華早報》2018321日發表了嚴娜的家譜問題採訪。


在社會層面推廣小家譜編纂。201710月,參與浙江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在溫州大學舉辦的家譜培訓活動,主講小家譜的編修知識,深受與會學員的肯定。


中國社會科學網:謝謝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的專訪!我們會持續關注您學術工作的進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公眾史學 的精彩文章:

口述歷史的本質特徵是個人記憶
當代中國家譜館調研記(二)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