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靜下來,便是歸處

心靜下來,便是歸處

心靜下來,便是歸處

人的一切生命主宰都在於心。

心是什麼?

心,從漢字上說有兩種:第一種,心是本體,就是說心是心臟,這個心臟參與整個身體的運行;第二說的是心的意識功能,在中華古代,把心意識功能稱之為禪,也可以這樣說,中華文化就是禪的文化,心的文化。另外佛家的禪心說法只是沿用和傳承了中華古文化而已,不是佛家創造出來的。

在道德經中,「道」就是心;

依老子之說:處在最底層的心,是刀兵心。上進一步,罷免刀兵,我們能依禮行事,我們便是有禮之心;再上進,我們能夠幫助他人,有益他人,我們便是有義之心;再上進,我們能夠親愛他人,廣愛一切,我們便是有仁之心;再上進,我們能夠常行不得,自知夢幻,我們便是在道之心。修行上,老子達到無身,以天下為身;老子達到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人生短暫,我們需要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其實,生命中的風景。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坐標。榮辱得失。為了生命的高度。每個人的腳步。都是瘋狂的拋物線。人生的悲苦。人生的歡喜。總有一個註定的落點。它會落在哪裡。我們無法預告。我們只能用心。去尋找它。不要試圖改變什麼。真實的滑落。它就是生命中的一道真實的風景。

同時,生命就是一趟旅程,每個人都在途中,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路過著沿途的風景。有許多時候,生命若水,石過處,驚濤駭浪;有許多時候,生命若夢,回首處,夢過嫣然。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傳說,生命於我們,走得最急的,總是最美的風景;生命若歌,起伏跌宕,浮華塵世,生命如茶,感謝生命,讓我們學會了成長;

心若在,平淡不會淹沒你,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生活的主題,就在與心的定力,擁有恆心和淡定,讀懂了淡定,才算讀懂人生。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請記得感恩,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應該對你好。人生路上,首須看遠。看遠不是舍近,不是目空一切,而是緊盯遠方,走好腳下。人生一如凝望著無言的風景,總是說不出的感覺最扎人。

心境、心靜、心凈行走在紅塵里,每個人都會遇見暴風驟雨和詩情畫意。紅塵紛擾,需要心靜。心靜,就是繁複後的至簡,波瀾起伏中的淡定,面對人情的冷暖,面對紅塵的誘惑,心靜之人通常會比一般人更能夠懂得感悟、懂得取捨。心凈在世事變幻,需要淡然的心境。人生的軌跡不一定按我們喜歡的方式進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們必須讓心淡定、讓心寧靜、讓心純凈。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靜心才能生慧,心靜才能悟理。小溪之靜靜流淌,得以匯入江河;生命之匆匆,到了一定年歲,活到一定境界,早已無謂得失,更無懼是非。耐得住寂寞,才能活得繁花似錦;經得住孤獨,才能活到靜水深流,這就是修心。

安靜地走在屬於自己的一米陽光下,做簡單真實的自己,做良善慈悲的自己,做陽光積極的自己,做淡泊從容的自己,過簡淡幽素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日子最真,安安靜靜的人生最美。人生在世,最美的情懷,莫過於有一顆安靜的心,和一份幽謐的情操。

心靜下來,便是歸處……

2018年5月5日於艾墨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墨軒 的精彩文章:

孔子:「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TAG:艾墨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