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上訪村到先進村 這個「臨時工」村支書是怎麼乾的

從上訪村到先進村 這個「臨時工」村支書是怎麼乾的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翁傑 通訊員 朱君才 藍正偉

袁平華在給村民們介紹如何使用「村情通」平台。 拍友 吳森邦 攝

龍游縣東華街道張王村,曾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但最近3年沒發生一起上訪事件。這個昔日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前不久還獲評「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讓這個「後進村」發生巨變的村支書袁平華,既不是創業成功後返鄉的能人,也不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而是一名由街道聘用的「臨時工」。

可偏偏是這位外村人,卻能化解許多連本村幹部都束手無策的村民矛盾。不單如此,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還自己設計出了一個信息管理平台,將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搬上了手機,讓村級事務更加公開透明。

問及其中的訣竅,袁平華的回答很簡單:村幹部要做到「村情通」,就像他給自己的平台所取的名字一樣。

帶著鋼筋鉗上班

做了4年多的村支書,袁平華仍難忘剛上任時的尷尬。

2013年12月,東華街道委派聘用人員袁平華兼任張王村黨支部書記。此前,由於村兩委班子渙散、村級財務公開不夠等問題,村民意見很大。考慮到袁平華做過10年協警,是處理糾紛的能手,街道派他前去化解鄰里矛盾,改善幹群關係。

可沒想到的是,袁平華一上任,迎面便是一個「下馬威」——有村民用鐵鏈將他鎖在了村委辦公樓的大門外。甚至,他停在村口的汽車也被人用石子從車頭到車尾划了個遍。

「說實話,當時我也是又氣憤又委屈。」袁平華說,可轉念一想,又覺得村民不是針對他個人,而是因對村兩委班子的矛盾所致。想通了這一點,他也不找村民理論,每天照常上班,只是隨身多帶了一把鋼筋鉗。村民鎖一回大門,他就鉗一回。

改變村民對村兩委的態度,袁平華首先從化解村民矛盾做起。自上任以來,袁平華就處於24小時待命狀態:無論是深夜還是清晨,只要村民一個電話,他一準幾分鐘就趕到。「這就像是110出警一樣,越早介入就越容易化解矛盾。」他說,若是去晚了,矛盾一旦激化,小糾紛就可能成了大矛盾,而且村民也很容易遷怒於村兩委。

多年的協警經歷,讓袁平華調解起矛盾來,自有一套。上任後不久,村民呂本和葉尉軍因為建房的事兒起了糾紛。袁平華接到電話後,二話不說就趕到糾紛現場,袁平華先不論誰對誰錯,和兩家人論起了情理。

「情理情理,情在前,理在後。」袁平華回憶,其實兩家人爭執的不過是兩家房子走道幾十公分的問題。他抓住情字做文章,又給出上中下三個解決方案供兩家人選擇,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當天,袁平華就讓兩家人達成了書面協議。

心裡裝著老百姓,說的話百姓自然就願意聽。單單上任第一年,袁平華就調解大小矛盾不下50起。

搗鼓治村e平台

解決了鄰里矛盾,可有一件事始終困擾著袁平華:村民們總覺得村裡的財務、事務不夠公開,意見不小。「這也是過去張王村幹群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

2016年2月的一天,袁平華意外地發現,年過七旬的老母親也學會了用智能手機上微信、看新聞、聽音樂。受此啟發,他想到,可以把村裡的事務、財務都搬到網上去公開。只有做到足夠公開透明,老百姓才能對村幹部心服口服。

袁平華將自己的設想告訴了一位做編程的朋友。沒想到,這位朋友格外熱心,願意幫著編寫程序,試著幫袁平華實現設想。

說干就干,袁平華著手繪製整個智慧平台的構架,並琢磨各項功能設置;而他的朋友則根據要求,在業餘時間進行程序開發。那陣子,兩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討論程序開發的事兒,常常聊到凌晨兩三點。得益於早年做協警的工作經歷,袁平華對戶籍工作等都很了解,搭建這類平台構架也是得心應手。

約莫3個月後,張王村的村級事務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線,發布了第一條消息。袁平華將平台命名為「村情通」,意為實現村情民情通達順暢的平台。在村裡開村民代表大會時,他要求村裡的每戶至少有一人關注「村情通」。這樣,即便家裡老人上了年紀用不來智能手機的,也可以由在外工作的兒女、孫子孫女來轉告村裡的通知。

「過去村裡發放各類補助,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事兒,因為信息不夠公開,一些小道消息在私底下傳來傳去,很容易產生誤會和矛盾。」村民李菊連說,現在好了,誰家有補貼誰家沒補貼,打開手機一查都一目了然。

去年底,村裡公布2018年臨時補助的名單,共計6位村民在列。這條訊息一發布就有300多點擊量。「我們全村也不過700來人,按照每戶兩人來說,這條信息幾乎覆蓋了所有村民。」袁平華說,信息發布後,村民們一看,都是村裡公認的困難戶,自然也就心服口服。

不單如此,如今民政、婦聯、殘聯、團委等各條線的扶助項目也都上了平台,村民可以自己在線申請。袁平華說,這樣也避免了村民對村幹部辦事不公的擔憂。

「摳門」書記倒貼錢

走到群眾中去,村幹部才會成為群眾貼心人。

做了多年農村工作,袁平華對此深有體會。一來到張王村,他就給自己定了三個要求:群眾有喜事,不忘道賀;群眾有病痛,不忘探望;群眾有困難,不忘幫助。每次上門看望患病的困難村民,袁平華總是自掏腰包買米買油,有時候臨走還要留下500元慰問費。

「起初我們見書記對村民出手如此闊綽,還以為他家境不錯。」村黨支部委員徐素君說,後來他們才知道,其實袁平華生活並不富裕。他和妻兒至今仍借住在街道辦公樓里僅20多平方米的樓梯間,老母親身患重病需巨額醫療費。

讓徐素君感動的是,即便如此,上任的那一年,袁平華為了村裡的事情自己就貼了6000多元。但為此,袁平華也沒有少聽妻子的抱怨,埋怨他往村裡搭了那麼多業餘時間不說,還一個勁地貼錢。

在日常生活中,袁平華不計較個人得失。可在對村集體的財產上,他卻是「錙銖必較」。

負責村裡五連渠整治工程的施工隊隊長周慶明不止一次向街道相關負責人「抱怨」錢不好賺。「袁平華這個『監工』管得又嚴又摳門,為了省錢,非得和我們一起干。」他說,每次袁平華去得比工人還早,走得又比工人還晚,就是為了督促他們加快趕工期。

張王村集體經濟卻是越來越好。這些年,袁平華為了發展村集體,一趟趟地往縣裡各個部門跑,鉚足了勁爭取項目。粗粗一算,4年來袁平華少說為村裡爭取了上百萬元項目資金。

「人心都是肉長的,書記對我們的好,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村民黃卸榮如是說,過去村集體要建個路,涉及村民利益,誰都不肯讓半分。

如今,張王村村民也都不再那麼計較,項目實施起來更加順暢。幾年來,村裡建起了村文化健身場所、居家養老中心,還完成了農田電網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向陽渠整治以及3個公共停車場建造。

如今的張王村,干群和諧、村莊和美、村民和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新聞 的精彩文章:

杭州市原副市長、陳布雷孫女陳重華朗讀宋慶齡主張
歷經9年漫長調整,浙江工業這一關鍵數據終迎反超

TAG:浙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