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擁核並非空想:在二戰末期要不是美國先下手就真成了

日本擁核並非空想:在二戰末期要不是美國先下手就真成了

原標題:日本擁核並非空想:在二戰末期要不是美國先下手就真成了



1945年8月,兩顆扔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不僅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也徹底擊垮了日本「一億玉碎」的決心,最終無條投降了!當時美國人利用自身的科研力、物力、財力方面的雄厚基礎,先於德國人完成了原子彈的開發,並將其投入實戰,可以說,為人類免於更大的災難做出巨大的貢獻!

讓人意外的是,日本也是最早從事核武器研發的國家。日本很早即開始了核物理研究,而且水平還不低,也擁有不少核物理專家,1937年時,日本製造出了一個直徑65厘米的23噸級回旋加速器。



30年代未期,許多國家的核物理學家們就開始認識到了核裂變可能帶來的軍事意義,其中就包括日本著名物理學家仁科芳雄,他在1939年就提出了有關軍事應用的可能性。


1940年,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所長的安田武雄中將在了解國外軍事技術發展情況時,注意到了核裂變的軍事潛力,於是請人編寫了一份有關的報告,上交時任陸軍大陸的東條英機,這份報告受到重視,於是在1941年5月,日本陸軍開始實施研發核武的「仁」方案,其負責人就是仁科芳雄;次年,日本海軍也開始自己的核開發項目,即「F」計劃,負責人為荒勝文策。


同一類型的項目,日本陸海軍各自搞一個,可以說是日本特色;只不過這次有所區別,陸軍想弄一個威力大點的炸彈,海軍則更關心開發核動力系統。到1943年時,日本海軍主持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個成果:核研究在短期內不能取得任何成果!據說海軍因此失去了信心,不過項目並沒有中止,只不過有關情況因資料遺失,無從了解相關細節。


與此同時,日本陸軍則基本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研究,不過遇上了一個大難題:缺少核材料金屬鈾。日本四處尋找鈾礦無果之後,只得求援於德國。德國雖答應提供鈾,可是盟軍的海上封鎖相當嚴密,按正式的說法,德軍潛艇運往的鈾無一到達日本,未經證實的說法,也僅推論出日本收到過一批德國提供的鈾,不過數量太少,根本不夠那怕一枚原子彈所需的後來。



隨著戰局的惡化,日本對於原子彈的期待也越來越大,相關的投入也不斷加大。最終在福島附近找到鈾礦,可惜品位不高,提煉了一年才能獲得少量用於實驗的鈾原料。同時,還製造出200噸級150厘米直徑回旋加速器,隨後就研製出熱擴散設施。這樣研究工作從1944年7月開始有新進展,到1945年年初,「仁」方案組先後進行了6次鈾的分離試驗,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這時美軍已逼近日本本土,並開始了大規模轟炸。1945年4月13日,美空軍大規模轟炸東京時,航空技術研究所中彈,位於該所49號樓內的「仁」方案實驗室和鈾同位素分離器,連同研究資料等全部。因此,「仁方案」實際上已經無法繼續研究。


實際上,日本的核項目依然在繼續,畢竟還有一個海軍的「F」計劃存在,可惜有關進展,如今已知之甚少,甚至有多個版本。據說戰後數十後,發現過一些當年的文件,證明當時已經在製造離心機。反正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日本直到戰敗,在核研究方面也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



與此同時,日本的科學家們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竟然在7月份時,表示:「從理論上,製造原子彈是可能的,但根據各方面的情況,要想在當前的這場戰爭中使用原子彈,誰也辦不到。」


1945年8月6日,廣島受核彈襲擊,已證明原子彈的可行性所為。當時軍方依然想打下去,尋問是否可以在6個月內製造出原子彈,對此仁科芳雄的回答很簡單:「既無鈾,又沒電,什麼也幹不成。」

日本天皇下令投降的同時,日本軍方下令銷毀了所有與研製原子彈的一切文件資料等,也因此,人們的印象中,日本只是核武器的受害者,而不知道日本也是最早研製原子彈的國家之一。



以當時的條件而言,日本沒有製造出原子彈的任何機會,根本就沒有必須的一切條件--這也算是人類之大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第一資訊 的精彩文章:

葬在日本的中國軍人;124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都是侮辱!
核動力飛機的核反應堆是如何為飛機提供動力的?

TAG:軍情第一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