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筆下的汪精衛是怎樣的?革命功臣還是投機取巧?

孫中山筆下的汪精衛是怎樣的?革命功臣還是投機取巧?

辛亥革命的記述,始於革命黨人。而關於武裝起義,尤以孫中山的《有志竟成》及《中國革命史》、劉揆一劉揆一的《黃興黃興傳記》、陶成章的《浙案記略》以至馮自由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鄒魯的《中國國民黨史稿》等著作,記述最多。

上述各人對辛亥時期革命活動的記述,當以孫中山孫中山、馮自由及鄒魯三者最為重要。據三人所述之武裝起義,從起義地點而言,約可分為三區。

青年孫中山

其一,廣東:包括興中會時期之1895年乙未廣州之役,1900年庚子惠州之役,1903年壬寅廣州之役;同盟會時期之1907年丁未年潮州之役,汕尾之役,黃岡之役,七女湖之役,1908年戊申廣州保亞票之役,1910年庚戌廣州新軍之役,1911年辛亥年廣州三二九之役及光復之役。其中汕尾之役,乃接械失敗,不屬武裝起義,合計10次。

其二,廣東西南部、廣西及雲南(粵、桂、滇):1903年周雲祥雲南臨安之役,同盟會時期之1907年丁未欽州防城之役,鎮南關之役,1908年戊申欽廉上思之役及雲南河口之役,合計5次。

中年汪精衛

其三,長江各省:1904年長沙之役,1906年萍瀏醴之役,1907年徐錫麟安慶之役、秋瑾秋瑾紹興之役,1907至1910年四川之五次起事,1908年熊成基安慶之役,及最重要之辛亥武昌起義,合計10次起事。

就此而論,孫中山更指出上述武裝起義,以乙未廣州之役為「中國革命軍舉義之始」,此役乃「欲襲取(廣州)以為根據,遂於……香港為幹部」。及至庚子惠州之役後,「革命風潮遂由廣東漸及於全國」。1905年同盟會成立,革命風潮鼓盪全國。1907年清廷向日本政府交涉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遂與胡漢民胡漢民、汪精衛二人至越南,「設機關部於河內」,策動西南三省粵、桂、滇之邊區革命。

革命黨元勛合影

與此同時,「徐錫麟徐錫麟、秋瑾秋瑾、熊成基舉事於長江,亦與兩廣遙相輝映焉」,繼而有3月29日廣州一役,更使「革命黨之氣勢,遂昭著於世界」,促成辛亥武昌革命之成功。由此可見,香港、河內及長江流域之武漢三鎮,成為辛亥革命武裝起義的重要策源地,從而形成清季武裝起義之香港、河內及武漢三種模式。

(李金強等:《中華民國專題史:從帝制到共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霍金的家庭照:霍金的女兒露西很漂亮啊!
日軍進攻武漢三鎮,張發奎兵團竭力阻擊只為大軍從容南撤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