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給慾望洗澡:道家和佛家對待慾望的不同態度,堵之,疏之!

給慾望洗澡:道家和佛家對待慾望的不同態度,堵之,疏之!

在中國傳統文化及宗教概念中,洗澡往往具有深刻的內涵,經常被引申為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鍊。比如在《莊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比如基督教的洗禮。這種精神上的洗禮,實際上就是給慾望洗澡。關於給慾望洗澡,對於道家和佛家來講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佛家講究「堵之」,道家講究「疏之」。


一、佛家對待慾望的態度:節慾

關於佛家,我們都熟悉一個成語「無欲則剛」,這是典型的佛家對於慾望的態度,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哲學,要求人儘可能的節慾,沒有慾望才能變得剛強。是啊,如果沒有了慾望,還有什麼糖衣炮彈可以把人搞定的呢?但是作為人,怎麼可能沒有慾望,凡貪者,要麼好色、好么好財、要麼好收藏字畫,總之你總能找到一個人所好,這種慾望沒有錯,但是一旦慾望過度就會成為別人利用的軟肋。

佛家的節慾就是對慾望之流的堵,自責自律,自虐,佛家對於人生在世的態度是生而為人為受難而來,當然不求錢財享樂、美女聲色。無欲無求,自然也就沒有痛苦,這是佛家所追求的一種內心的安靜和平衡。


二、道家對待慾望的態度:順應自然

對於慾望,道家追求的是順應自然。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崇尚「無為」,道家思想和佛教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道家不強調克己,講究「順」,道家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慾望,道家重在「疏通」。


三、現代人對待慾望的正確態度

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人性的本源是相同的,貪嗔痴,只是在不同的空間和時代背景下,偏重的程度不同。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物質化,實用主義流行的當下,慾望的貪婪佔據了上風。

並且,在西方哲學中,強調自我,崇尚個人自由,釋放慾望,滿足欲求。經濟發展和節制慾望的矛盾也在加劇,經濟的本質是最大程度地釋放慾望,然後去滿足慾望,對於商業經營者而言就是要去發掘需求,甚至創造需求,這些都是為了「經濟」而「經濟」做法讓我們在對待慾望的態度上無所適從。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爆炸的社會,燈紅酒綠,聲色搖曳,各種誘惑、各種壓力。為了追求那無窮的慾望,我們透支了自己的身體,多少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為了追求慾望的滿足,資源被過度開採,環境被過度污染。


小結:

為了追求慾望的滿足,失去健康,是可悲的;為了追求慾望的滿足,失去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更是當下的悲哀。世間千變萬化,每個人都在追求,或是名利,或是內心的安詳與平衡。給慾望洗個澡吧,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道家和佛家對待慾望的不同態度,堵之,疏之,道友們,你更認同哪一個呢?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孔子多看重錢!
欠錢不還,是這個薄情的時代讓人記住你的最有效方法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