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民變貫穿了整個清末,該時期民變又出現了哪些新的誘因?

為何說民變貫穿了整個清末,該時期民變又出現了哪些新的誘因?

原標題:為何說民變貫穿了整個清末,該時期民變又出現了哪些新的誘因?


作者:趙培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民變主要指在封建王朝時期,下層人民群眾出於對社會秩序不公以及統治階層對群眾的欺壓,由此導致民眾聚集衝擊政府機構,直至引發大規模騷亂暴動或起義。


西周國人暴動


中國曆朝都不乏民變,如西周時期的國人暴動、北宋的李順、王小波起義、明朝的浙閩民變等,民變之多可謂是不勝枚舉。總體上來看,各朝都有民變,但其都具有共同點。進入清末後,原先封閉式的社會發展被西方所叩開,民眾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隨之而變,而民變也隨著西方的介入也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


太平天國運動


清末民變的誘發因素及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四點,其一,清政府的沉重壓迫與西方列強的侵入,鴉片戰爭後,清廷不光失去了大片領土,還承擔著巨額賠款,甲午戰爭戰敗,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庚子事變後,向各國賠償款更是高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而以當時清朝的國庫收入根本就無力承擔賠償款,因而只能加大抽稅力度或強行攤派到各省,但小農經濟的瓦解已是普通百姓難以生活,而失地破產農民更是數不勝數,同時在華列強在各省的巧取豪奪更是讓百姓雪上加霜。失地破產生活難以為繼,各種苛捐重稅以及洋人的欺壓,在多重壓迫下,若沒有民變產生根本就是不可能之事,如廣東洪兵起義、豐寧縣動亂及各地區的抗捐民變。其二,則為天災不斷,如1877年的丁戊奇荒,持續三年之久,直接導致了約一千餘萬人餓死,為逃荒產生了大量流民,由此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也為民變造就了一張溫床。其三,則為新政變革所致,由於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已久,因而在新政落實到地方時,西學與儒學不可避免的產生碰撞,在中央政府就存在著大批的頑固派,如洋務運動開始後,就遭到一些傳統官員的極力抵制,而在戊戌變法中,更有官員認為其是違法祖制,在中央政府尚且如此,在地方的傳統百姓不理解及抵觸則更是不可避免。其四,會黨的存在成為民變的一個重大誘因,由於會黨一般都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存在,其人數眾多,分布範圍也極廣,如四川保路運動,正是以哥老會為紐帶才迅速集結壯大,而這些民變多為時間短、參與人數眾多、影響和範圍深且廣的特點,正如保路運動發生後,清廷從武昌調大批新軍如川,由此為武昌起義提供了可能性。



丁戊奇荒中的災民


綜上所述,清末民變即有以往朝代民變發生的相同因素,但較以往也存在著新的特點,可以說除國門未開外便已有的誘因,更多的則是列強進入後,隨著社會的變革使清末的民變相繼呈現了符合當時時代特點的新因素。

參考文獻:


[1]白移. 從清末新政看清末民變[D].上海師範大學,2014.


[2]楊湘容.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0.


[3]杜濤.清末十年民變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7):70-74.


[4]馬自毅.新舊雜糅的清末民變[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43-50+122.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魯佩特·哈茨與南京大屠殺
曾經輝煌強大的清朝,在近代為何落後於世界?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