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53期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53期

今日練習

盧某某,男,3 3歲,1991年4月6日來診。一周前出現頭痛,尤以左前額至眉棱骨痛甚,不可近手。曾經某鄉衛生所西醫治療,未見痛減。

證見:頭痛,痛甚處有灼熱感,大便秘結不通,不思飲食,舌苔黃燥,脈實。

處方:____。

服1劑痛大減,2劑痊癒。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大柴胡湯加味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李某某,女,患膽囊炎。右季肋部有自發痛與壓痛感,常有微熱,並出現噁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滿,鼓腸噯氣,脈象弦大。

投以大柴胡湯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實6克,大黃6克,黃芩9克,半夏9克,生薑15克,大棗4枚(擘),金錢草24克,滑石12克,雞內金12克。

連服7劑,食慾見佳,鼓腸噯氣均大減。再進原方4劑,脅痛亦輕,惟微熱未退。改用小柴胡湯加鱉甲、青蒿、秦艽、鬱金治之。

按語

脅痛一證,其痛位主要在肝膽。本案脅痛而見噁心納呆,腹滿噯氣,由肝膽累及脾胃,乃少陽陽明並病之候,切合大柴胡證之證機。據報道,本方治療膽囊炎屬肝膽濕熱,氣血不利者,效果較佳。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明理論》:大柴胡為下劑之緩也。柴胡味苦平微寒,傷寒至於可下,則為熱氣有餘,應火而歸心。苦先入心,折熱之劑,必以苦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推除邪熱,必以寒為助,故以黃芩為臣;芍藥味酸苦微寒,枳實味苦寒,《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泄實折熱,必以酸苦,故以枳實、芍藥為佐;半夏味辛溫,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辛者,散也,散逆氣者,必以辛,甘者,緩也,緩正氣者,必以甘,故以半夏、生薑、大棗為之使也。一方加大黃,以大黃有將軍之號,而功專於蕩滌,不加大黃,恐難攻下,必應以大黃為使也。

《傷寒附翼》:此方是治三焦無形之熱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實邪也。因往來寒熱,故倍生薑,佐柴胡以解表;熱結在里,故去參、甘,加枳、芍以破結。條中並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證,仲景不用大黃之意曉然。後人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黃以傷胃氣,非大謬乎?

《醫宗金鑒》: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之法。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也;少加大黃,所以瀉結熱也;倍生薑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薑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雲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傷寒名家劉渡舟:醫術是醫德的一部分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45期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