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現如今,日本動畫迎來了被國內網友戲稱為「文藝復興」的改編趨勢,諸多十多年前的老作品紛紛復活,像《魔卡少女櫻》《封神演義》《反叛的魯路修》,以及這篇文章的主角《全金屬狂潮》,都紛紛地推出了新的動畫。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從1998年由作家賀東招二所著的《全金屬狂潮》小說開始連載,到2011年的正式完結,13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初中生走進社會,開始工作。動畫第一季也從2002年開播,隨後是2003和2005年播出的第二、第三季。而在粉絲翹首以盼著第四季的時候,它選擇的是沉默,甚至在2011年小說完結時,第四季依舊不見蹤影。粉絲這一等,就是13年。2018年,粉絲才如願以償地等到了第四季。

在從小說連載到第四季播放這長達20年的「長跑」中,《全金屬狂潮》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不少已經從孩童變成父母的粉絲們依舊堅持著、堅守著?

一炮而紅的第一季和經營不善的Gonzo

《全金屬狂潮》的故事發生在以冷戰為背景的架空世界中,美蘇對峙,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局部的摩擦和雙方的間諜戰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兵器的科技樹也是飛快的增長。主從追隨式機甲系統(Armored mobile master-Slave system),也就是Arm Slave(AS)成為了戰鬥的主力兵器。而隸屬於「秘銀」這一軍事組織的相良宗介,接到前往日本的保護任務,保護的對象是一位日本女高中生,名字叫千鳥要。在機器人戰鬥背景下Boy Meets Girl的故事也正式拉下了帷幕。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提到千鳥要,就不得不說「Whispered」(傾聽者)了。傾聽者的大腦中儲存著大量高深前沿的軍事科技知識(在設定中叫「黑科技」),但很多傾聽者對自己掌握的內容並不自知。其所有的知識幾乎可以改變整個戰局,因此是各方都採取行動去爭奪傾聽者。這也是為什麼職業軍人和女學生這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事物被聯繫起來的契機。

《全金屬狂潮》這個背景可以說非常的有趣,也足以反映出原作者賀東招二的才氣。一方面是不脫離實際的科幻背景讓人形兵器的出現顯得合情合理;另一方面,軍人出身的相良宗介進入高中校園,引發出的笑料也稀釋了冷戰題材的殘酷,讓作品的閱讀門檻降低。二者的結合讓故事該燃的時候燃,該輕鬆的時候輕鬆。這也幾乎奠定了很多輕小說的敘事基調——半正劇。

不過關於科幻的內容不少輕小說都有,搞笑的內容也是比比皆是,《全金屬狂潮》之所以出挑,是因為在這兩方面《全金屬狂潮》幾乎做到了極致。

在科幻的方面,《全金屬狂潮》的AS機設十分優秀。在這一點上,貢獻最大的自然是在現如今名聲大噪的機設師海老川兼武。無論是正方陣營秘銀的M9、強弩、烈焰魔劍,還是反派陣營汞合金的地獄君王、墮天使,海老川兼武通過它們展現出了多元化的機設能力。這些出色的機設也讓他聲名遠播,並在之後成為了《高達》兩部TV動畫的主要機設師。而在AS機設的基礎上,賀東招二又加入了「λ-driver系統」這個略有點「神棍」的系統設定。簡單說來,這個系統就是利用駕駛員的精神力來大幅提升AS的戰鬥能力,使故事可以展現出一些傳統機器人作品的熱血要素。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另一方面,就是背景設定,包括前文所提到的傾聽者和敵我雙方陣營。作為我方的秘銀是「世界警察」,不隸屬於美蘇任何一方,但是軍事實力超強,致力於打擊恐怖威脅;汞合金原本是一個正義的組織,但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加、成員不斷更迭,變成了一個龐大而具有威脅的軍事組織。雙方陣容並沒有選擇美蘇這種大國,而是劍走偏鋒,設定為兩大國之外的組織,這樣的設計格局看似小,實則與校園這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背景貼合得更為緊密,並沒有什麼違和感。

而關於搞笑嘛,文章下一個部分你們肯定會見到的。

Gonzo改編的動畫也繼承了原作的這些優點。動畫中的機器人打鬥非常過癮、作畫也相當精細、搞笑部分完成度也不錯,同時以相良宗介為首的人物性格塑造上也異常優秀。至於人物關係嘛,相良宗介、千鳥要和泰莎的三角戀了解一下。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可是Gonzo作為Gainax獨立出來的動畫公司(創始人樋口真嗣原本是Gainax的骨幹),也繼承了Gainax名作《EVA》的光榮傳統,在預算分配上出了問題。動畫後半段的作畫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問題,折損了整體的完成度。同時,原創劇情也是乏善可陳,最後導致了這棵原本可以作為Gonzo相當重要的搖錢樹,在版權方角川集團的權衡下易手。而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隨著《最終流放》等作品的商業表現不理想,Gonzo陷入了財政危機。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對於《全金屬狂潮》的動畫來說,Gonzo更像是一首插曲。我不否認第一季動畫的素質,但不得不承認,讓《全金屬狂潮》這部作品為更多國人所熟知,更多要歸功於主打搞笑和校園元素的《全金屬狂潮》第二季——《全金屬狂潮 校園篇》。

反客為主的校園篇和初出茅廬的京都動畫

前文已經提到,《全金屬狂潮》這部作品精髓有兩個,一個是它的科幻設定,另一個就是木訥老實、充滿了軍人氣質的相良宗介在校園中發生讓大家捧腹大笑的橋段。前者可能對於無感科幻的觀眾不太友善,但後者真可謂是老少皆宜。雖然在第一季中也有相應的橋段描寫,但由於側重點不同,那些搞笑橋段更像是調劑。而改自同名外傳小說的《全金屬狂潮 校園篇》一本正經地搞笑,讓很多人過足了捧腹大笑的癮。

版權方角川集團非常有魄力地把《全金屬狂潮 校園篇》交給了之前只做過《munto》的京都動畫,這個決定在當時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畢竟,初出茅廬的京都動畫在當時的知名度可遠不如現在,也遠遜於Gonzo這樣「血統純正」的新貴和那些老牌的動畫製作公司。可我們回過頭來看,角川的選擇非常之正確。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在《校園篇》中,相良宗介可謂是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搞笑才能,脫口而出的冷笑話、一本正經地在校園中使用武器,還有自己研發的小型鎮暴型AS——蹦太君,幽默細胞簡直爆棚。最典型的就是教導學校橄欖球社團時,大量的髒話脫口而出。個人覺得,相良宗介最有趣的一點就是,他如此搞笑但卻不自知,總讓我想起NBA金州勇士隊的「諧星」,克萊·湯普森。

監督武本康弘和京都動畫在《校園篇》中充分地發揮出在面對校園搞笑題材的超強實力,一炮而紅。在京都動畫後續的作品中,這樣的「天賦」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和延續,無論是《涼宮春日的憂鬱》,有「天然呆」平澤唯的《輕音少女》,還是同樣專註於搞笑的《幸運星》《日常》。在京都動畫的作品中,無論是偏於嚴肅的題材,還是日常系動畫,總有那麼靈光一現的搞笑橋段,讓觀眾眼前一亮,也讓京都動畫得以讓更多人所熟知。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京都動畫經過此役,得到了以角川集團為首的東京動畫圈的認可,和《全金屬狂潮》同為角川系的輕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鬱》,還有芳文社的《輕音少女》,其改編動畫都委託給京都動畫。京都動畫也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改編任務,並讓自己聲名鵲起。

《校園篇》的成功,也讓《全金屬狂潮》第三季順理成章地交給京都改編。但這次改編,顯然不如《校園篇》來得火爆。原本改編第三季的小說就比較沉悶,京都動畫改編起來也沒什麼亮點,機器人戰鬥的動畫也是乏善可陳,個人感覺是不如第一季的。京都動畫也在改編《全金屬狂潮》第三季之後,再也沒有接觸機器人動畫這個題材。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當然,第三季無論是從市場表現上,還是整體素質上,絕對不是「失敗」的,只不過是沒有達到《校園篇》的高度而已。但不幸的是,《全金屬狂潮》第三季幾乎成為了《全金屬狂潮》動畫的「絕唱」,究其原因,這口「大鍋」,角川一定要背好。

輕改動畫的投機者角川

電擊文庫、富士見Fantasia文庫、角川Sneaker文庫,這三個被譽為「御三家」的輕小說文庫,無一例外地都被角川集團所把控著。因此,在每季的番組裡面,大量的輕小說改編動畫,均是由角川集團所控制的。而在輕小說動畫中,我們經常能看見「一擊脫離」的狀態,也就是播齣動畫播出一兩季,就再也不見新作動畫的蹤影,儘管這些動畫所改編的部分離原作完結還非常遙遠。這就與角川集團對輕改動畫的定位有關係了。

由於角川集團是以出版為核心業務的集團,因此,儘管在製作委員會制度中,原作版權方有絕對意義的控制權,但碟片終歸是要和製作委員會的企業進行分成的。而輕小說改編動畫一經播放,就會對原作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文庫本的銷售利潤則是實打實的由出版社享有。這樣的制度決定了輕小說動畫一定程度上成為原作的「廣告片」,儘管動畫的播放權、碟片能夠賣錢,可惜的是,顯然文庫本的錢在出版社看來更為重要而純粹。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因此,我們在市面上很少能看到能夠「善終」或者「持續輸出」的輕小說動畫,有也僅僅是《刀劍神域》這種頭牌作品,還有像《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這種小說完結與動畫播出時間很近的作品。強如《魔法禁書目錄》也僅僅出了兩部動畫,因為在動畫的刺激下,小說的銷量趨於穩定,進一步製作續集動畫有點「費力不討好」,對文庫本銷量的刺激很有限。而「太監」的作品則數不勝數,《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櫻花庄的寵物女孩》《打工吧!魔王大人》《約會大作戰》《境界線上的地平線》等等都是。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全金屬狂潮》自然也是其中一員。從2005年第三季播出之後,其文庫本銷量穩定,直到2011年小說完結。角川集團也無需再對其文庫本銷量進行刺激,自然就沒有了動畫的相關計劃,畢竟商人是逐利的。

動畫第三季反響平平,也斷了京都動畫做機器人動畫的念頭,輕鬆系和「廢萌」動畫(無貶義)也在京都動畫的帶領之下逐漸成為了動畫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京都動畫沒有必要再來做這個不一定成功的《全金屬狂潮4》。也因為上述輕小說的經營模式,京都動畫建立起了自己的輕小說文庫——KA ESUMA 文庫,公司的經營戰略從首都動畫圈的「施捨」到自給自足。這也成為了壓死了動畫第四季的最後一根稻草。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但巧合的是,京都動畫近些年來,嚴格意義上非自家文庫的輕小說改編動畫,就是與《全金屬狂潮》同出自賀東招二之手的《甘城光輝遊樂園》,也算對當年希望渺茫的第四季最好的慰藉了吧。(《吹響吧!上低音號》嚴格意義上並不屬於輕小說。)

《甘城光輝遊樂園》中有大量的惡搞橋段,其中不少是引用《全金屬狂潮》的。比如吉祥物之一莫夫路,一眼就能看出來是「致敬」蹦太君的。其中還有不少台詞是惡搞《全金屬狂潮》,比如莫夫路的一句話: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多年媳婦熬成婆」的第四季和完結篇

最終轉機正是出現在文章最開始提到的「文藝復興」上。

由於日本動畫播放量的擴張,現如今新作品的更迭已經不能滿足胃口越來越大的日本動畫界,加上「量產化」「模塊化」「資料庫化」的輕小說已經過度消耗了輕小說的口碑,因此老作品的再動畫化和續作逐漸提上了日程。

單就小說領域,《奇諾之旅》再改編,《魔法禁書目錄》也終於出現了第三季的消息(你倒是讓我們看看PV啊),《銀河英雄傳說》再一次登上熒屏。漫畫領域,《惡魔人》《魔卡少女櫻》《封神演義》相繼登場。原創動畫中,《反叛的魯魯修》的新作也呈現在觀眾眼前。《全金屬狂潮》第四季也在這樣的趨勢下順應觀眾們的期待出場了。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時過境遷,動畫的製作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再一次更迭。重生的Gonzo已經元氣大傷(創始人樋口真嗣在拍完《真·哥斯拉》《進擊的巨人》等幾個真人電影之後,目前在骨頭社擔任《檜曾根與瑪索丹》的總監督),無法勝任如此重擔;京都動畫也日漸與首都動畫圈疏遠。而這次的主角是XEBEC。

作為老牌動畫公司Production I.G的子公司,XEBEC擁有極其豐富的動畫製作經驗,在近些年他們也做過不少機器人題材的動畫,像《輪迴的格拉朗日》《破刃之劍》《白銀的意志》等。儘管這些作品在知名度上及商業表現遠不及《全金屬狂潮》,但這些作品中機器人的表現力都能夠滿足《全金屬狂潮》對戰鬥的需要。《破刃之劍》《白銀的意志》這兩部作品3D建模上也極具特色,也能夠滿足《全金屬狂潮》機器人3D化的需求。

在4月開播的《全金屬狂潮》第四季就前三集的表現也沒有讓粉絲們失望。人物作畫和機體建模非常優秀,人設上更符合現如今的流行趨勢(請讓我私心地大吼一聲:泰莎更萌了!),正片和OP中出現的強弩、烈焰魔劍,還有M9等機體均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季動畫中,海老川兼武還找到了同為機設的好基友柳瀨敬之,作為機械作畫的補充,陣容更為豪華。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最值得稱讚的是機器人戰鬥。就第三話來說,秘銀方不同駕駛員的M9在與巨獸的戰鬥中,每台機體的動作均展現出來自己獨特的性格,這個處理非常出色。襲擊美利達島的三台巨獸,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現,讓觀眾更為容易的區分,這樣的小創新也非常照顧觀眾。巨獸被擊倒之後,靠λ-DRIVER才維持著巨型身軀的巨獸,也因為λ-DRIVER的消失而支離破碎的設定,在動畫中得到了超高的還原。總之,秘銀和汞合金的機器人大戰就戰鬥的表現力來說無可指摘。這也讓觀眾對後面烈焰魔劍、鋼鐵墮天使等人氣機體的登場和戰鬥充滿了期待。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隨著《全金屬狂潮》第一季到第四季的推移過程中,我們也看到日本機器人動畫在創作形式上,從手繪到3D的轉變。一種時間所雕琢的痕迹,鐫刻在這部作品上。

或許,沒接觸過前作的粉絲,會對第四季中「四」這個數字望而生畏。畢竟前面幾十話的內容在前面,補番的時間成本可能有點高。但第四季就目前展現的出色素質,真的值得一看。放眼整個TV動畫中都在水準之上的3D機器人戰鬥、豐滿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稍顯老派、但永不過時的Boy meets girl故事,相信會讓每個沒接觸前幾季的觀眾愛上這個動畫。

或許,我可以用一句更簡短的話,來推薦這個第四季——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等了13年、甚至是20年,看了心中就會有了答案。

藉助日本老作品「文藝復興」的風潮,《全金屬狂潮》時隔13年再一次以動畫的形式回歸粉絲們的視野。在這13年間,有的人從青年,變成了孩子的父親;有的人從學生,走進了社會,變成了社畜。

客觀點說,國內論壇的「文藝復興」調侃在實際上是各大版權商榨取企劃剩餘商業價值的商業行為,他們所關注的,自然是粉絲們的錢包。

但我更願意把它叫成「愛」的故事。正因為粉絲的等待和堅守,才有這些沉寂許久的作品再一次推出了續作;也正因為粉絲一直沒有消磨的愛,才讓版權方看到這些「老作品」所蘊含的強大能量。

這件事,就像《全金屬狂潮》這部披著「軍武科幻」外皮的Boy meets girl式故事一樣,其實是披著「商業行為」下,那群粉絲始終堅守的愛。

眾多粉絲苦等13年,《全金屬狂潮》魅力何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底特律 成為人類》一周目時長約為25 30小時
日本開發商正在招人為未公布新主機製作遊戲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