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科院遙感動態監測顯示: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

中科院遙感動態監測顯示: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

中新社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組織啟動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汶川震區「重大滑坡、泥石流災害」「堰塞湖監測」「生態恢復監測」「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監測和分析評估成果,其中,堰塞湖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

中科院遙感動態監測顯示: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

資料圖:航拍汶川地震遺址。 劉忠俊 攝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為系統監測10年來地震災區的環境變化與災後重建進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3月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研人員基於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通過空間遙感認知汶川震後動態變化,全面評估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堰塞湖監測方面,連續監測汶川震區36個主要堰塞湖情況,截至2013年,經過5年工程排險、自然潰決及溢流沖刷,當中30個堰塞湖已完全疏通,6個未完全疏通;科研人員此次利用高分衛星及航空遙感影像,再次對未疏通堰塞湖現狀進行遙感監測,結果顯示未疏通堰塞湖壩體穩定。

科研人員評估說,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壩體穩定,下遊河道已經疏浚,已成為風景區和重要水利設施,並基本解決了地震堰塞湖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建議進一步科學規劃相關堰塞湖,發展特色旅遊。

重大滑坡、泥石流災害方面,對5個大型滑坡群的監測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10年間,汶川震區通過採取削坡卸載、植被修復等相應防護措施,使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科研人員提醒,新發滑坡災害等仍然存在,需持續進行災害風險判別和監測。

生態恢復監測方面,對汶川震區及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進行的動態監測和評估結果表明,震後植被覆蓋度顯著提高,水土流失狀況也得到逐步改善。建議繼續保持生態恢復措施,減少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支持生態環境和大熊貓生境的持續良性恢復。

災區城鎮重建方面,科研人員通過對房屋倒塌重災區什邡、綿竹和安縣(現為安州區)進行建築區現狀提取和變化分析,認為災區重建和規範化的城鎮建設、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建議加強城鎮規劃執行力度,防範不合理不科學建設,兼顧生態保護與減災協同設計,形成可持續的城鎮建設發展能力。(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打破心中的「科研圍牆」
婚姻登記失信 有懲罰才能遏制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