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建華 謝聖國:雙重標準下的師生關係

李建華 謝聖國:雙重標準下的師生關係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雙重標準下的師生關係

[編者按]這是一個倫理學專業工作者與倫理學愛者之間的對話,沒有太深的學理,沒有嚴密的邏輯,更沒有文獻引注,旨在讓倫理學生活化、大眾化、日常化,口語化,進而使生活道德化變得簡單、實在、可行;這不是說教,不是訓導,更沒有虛偽,這只是一種真實思想交流的記錄,一種思想生活方式的嘗試;不求眾人喝彩,只求好人一笑。

謝:最近關於師生關係的負面新聞報道較多,不但中小學有,大學也有。這種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惡化的狀況實在是令人擔憂,有的是悲劇,有的是醜聞,有的是矛盾,有的是隱患,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李:首先要明確,由於師生關係導致的這些問題,只是極個別的,不具有普遍性,這些問題原來都存在,只是沒有這樣集中、這麼顯眼,這是因為在自媒體時代,這類新聞容易被傳播,容易被炒作。同時也不排除有人惡意炒作,「黑化」教育、醜化教師,我們要理性對待,不要跟風。師生關係處理不好,有師生個體的原因,如個性差異、價值期待、行為態度等因素;也有較為普遍化的社會性原因,如社會對待教育教師的態度、社會價值標準等。我認為,目前的師生關係緊張主要與對師生關係的本質認識存在差異有關,或者說,對師生關係的調節存在兩種不同的原則(標準),當哪種標準對自己有利時就堅持哪種標準,勢必會造成緊張或矛盾,當學校在處理具體矛盾時也會左右為難。

謝:這個分析角度比較新。我們處在社會的全面轉型時期,傳統與現代交織,存在諸多價值誤識和衝突,在許多問題上並沒有達成價值共識,對待各種問題都不能簡單化。

李:是呀,現在一說起師生矛盾,似乎一邊倒地把扳子打到了老師身上,認為就是師德敗壞所至,其實不然,因為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師生關係,存在雙重標準:一種是傳統的「師徒關係」標準;一種是現代的「契約關係」標準,而這兩種標準本身是難以兼容的,有時甚至是衝突的。現在的師生關係特別是研究生與導師的關係還是類似於傳統的「師徒關係」,這種關係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是帶有「家長制」的意味,如學生叫老師一般為「師傅」、「師父」,此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二是具有足夠的「人情味」,以老師為中心,形成一個大家族似的群體,師生之間、師兄師妹之間大都相互團結,其關係帶有「親情」性質,其樂融融;三是不會因為畢業而中斷,相反這種關係會維繫一生,相反,如果畢業後不再聯繫,可能被視為「不義」;四是會大大超出學業的範圍並向其他生活領域延伸,師生之間的日常生活都會相互照應照顧,人生大事都會相互捧場。可見,傳統的師生關係是倫理型的,注重人情,注重感恩,注重抱團。而現代的師生關係的要求是契約型的,它強調師生平等,強調議事民主,強調公事公辦,強調權利與責任的對待,它會隨著契約關係的解除而中斷師生關係,完全是屬於法理型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標準同時存在,同時使用,怎麼會不造成師生關係緊張或衝突?

謝:是的。從前一段時間的一些例子來看確實如此,每個人只選用對自己有用有利的標準,每個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難免出現問題。如當學生需要老師提供額外幫助或特殊照顧的時候,他(她)會使用倫理標準,認為老師應該為自己的弟子說話,自己的弟子都不幫,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而當老師需要學生做事情的時候,他(她)可能會使用法理標準,認為自己沒有義務為老師幹活,或只干有報酬的活。還有的老師也有可能在學業上使用法理標準,而在生活中使用倫理的標準,也會導致師生緊張或矛盾。所以,目前應當堅持什麼樣的標準,或者如何實現兩種標準的統一最為關鍵。

李:調節師生關係,從理論上說應該堅持法理的標準,因為無論從現代社會關係的本質,還從現代大學教育的特性和大學治理的要求,都是法理型的,所以,每個大學的章程應該有專門的內容來明確處理師生關係的法理原則。而我們現在的通行做法是從教師職業道德角度來考慮問題,教育部、各大學都有諸多關於師德問題的明確要求、處理原則和基本程序。也就是說單純、片面地從教師職業道德來調節師生關係,雖然也符合國際通行做法,但未必符合現代職業倫理的要求,因為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的最大區別,就是強調責、權、利的統一。師生關係是一種基於教與學的倫理關係,包含了老師和學生各自的權利和責任,既要有師德的要求,也要有學德的要求,只有這樣才構成完整的師生倫理關係,當任何一方沒有盡到(好)自己責任(義務)時,都應該受到處罰,這是一種基於法理的職業倫理解決方案,而非片面的只針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解決方案。

謝:你這個確實是一種新的思路,否則所有的問題教師歸罪到了教師頭上。我還主張一開始就簽好教與學的協議書,明確師生各自的權利與責任。

李:那也沒有必要。我一直堅持認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基於人情的倫理型文化也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要遵守「角色道德」,師要有師德,學要有學德。大事講原則(法理),小事講人情(倫理),既不違反原則,又顯得有人情味,把法理與人情、道德與法、倫理與事理統一起來,這應該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高超倫理智慧。這裡,我要特別提出的是要加強學德教育,即如何做個有德的學生,既要符合法理標準,又不能丟失傳統「尊師」的倫理傳統。在現代社會,應該如何「尊師」,這是處理師生關係的另一種思路,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大課題。

李建華,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哲學)評議組員,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倫理學專業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著述豐富,目前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名譽主任、民間智庫——「湖湘倫理學研究院」發起人之一。

道德是立身之本、行為之准,也是審察人生、觀察社會的基本維度。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是萬萬不能的。本公號倡導主旋律,為正義吶喊,為良知代言,為好人點贊,為善政獻策。

蘋果用戶讚賞

謝謝您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建華道德觀察 的精彩文章:

李建華:在這個可以言說和不可言說的世界裡

TAG:李建華道德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