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築基功:吐納法

道家築基功:吐納法

道家築基功:吐納法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 「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人人體所需之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鍊,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 「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傑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腦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聞,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燕,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 (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夏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鍊,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鍊。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於、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乎坐凳上,手撫兩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要求舌項上聘,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限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最易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筋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面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聽息。

<莊子>云: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系。」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所以微閑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禿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辯請為度。這時可用前面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目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B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台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 「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用意咽人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克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聘,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c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捅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淚舊有聲,亦可幫助人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桔捷法也。隨著修鍊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沮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追逐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禿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力吸引,囊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紉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 「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禿包神外,混詫交合,氰級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系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儲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大極拳之類的動功。「有動手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范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卧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內含侈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組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廂。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灑,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禿。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人於肺經大聲叫喊,人於腎經情慾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人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中華道家修鍊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道家女子養生功法
修道三大秘訣之一的飲刀圭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