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的一生!

聊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的一生!

或許大家所不解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蓋世奇才,更是什麼樣的人能為人們認可為蓋世奇才。先從思想上來說,眾所周知春秋政局的動蕩局,勢造就了思想上的空前繁榮。百家爭鳴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思想,諸子的故事更是猶如鬼神,不少先賢被人稱為蓋世奇才。思想的自由很大程度上來說與政局的動蕩成正比。

陳寅恪(讀音:chén yín kè,文化界、學術界中人則多數念"chén yín què"。),江西九江市修水縣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36歲時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清華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被稱作「教授之教授」。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曾任湖南巡撫。

其學術成就則涵蓋了歷史、宗教、語言、文化、文學諸領域,被視為一座豐富的文化礦藏。但學問大不等於成就大,成就大也不等於意義大。

陳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涉及佛學部分佔相當大的比重。僅專題論述,初步統計就有24篇之多。他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釋迦之教義,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衝突。輸入之後,若久不變易,則絕難保持。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柳如是別傳》完成於1964年,陳寅恪74歲。1930年陳寅恪先生寫有《閱報戲作二絕》,其一云:「弦箭文章苦未休,權門奔走喘吳牛。自由共道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雖為戲筆,卻給無法「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的文人學者畫了一幅像。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只是眼角不斷流淚。陳寅恪沒有留下遺囑。

其一生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創見迭出,在海內外影響廣泛。尤其他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中提出的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至今仍廣為知識分子稱道。陳寅恪的意義不在具體的學問、學術,而在學統。所謂「學統」,也就是「一種把學術作為生命意義來追求的學人傳統」。這玩藝,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先天便很缺失,直到乾嘉學派那裡才算有點眉目,再到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時才算理清了思路。但「豎看百年中國學術史,從晚清、民國到共和國,能真正自覺地用生命去踐履」,並「使自身化為學統之鏈所以歷代未絕的悲愴一環者」,那真是舍陳寅恪而其誰(《九謁先哲書》)!

陳寅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學術成就,源於他在學術研究和教學中堅持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然後,解開藍布包袱,拿出講義,攤在桌上,款款而談。陳先生真正的是不圖虛名,只做真學問。

為了學術,他固執的有些「不可理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學術思想自然也需要跟著「革命」,與舊時代做以徹徹底底的切割。是依然堅持傳統治史方法還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新的研究史學的理論範式?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而大多數歷史學家選擇了後者,惟獨陳寅恪對此卻「不屑一顧」,依然「固執己見」。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陳寅恪一直堅守的治學原則,他為王國維撰墓志銘中寫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的一生是傳奇的。他記憶力驚人,海外留學幾十載,並通曉許多國家的語言文字,在治史上具有偉大的成就和不可磨滅的開拓性貢獻。他治學幾十載,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後世諸如鼎鼎大名的周一良、萬繩楠等皆出於他的門下。

作為史學界泰斗,他留給後人的更主要的還是學術的巨大魅力。這種為學術堅持自我、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秉筆直書、追求真理的精神及他作為文人所表現出的氣節,是吾輩望塵莫及的,也更是吾輩感到慚愧的地方。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面對生活的壓力或受到名利社會地位等的影響,能夠真正像陳寅恪這些老一輩知識分子做到心如止水潛心研究學術的人實在少得可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場小鎮 的精彩文章:

身份證都能造假,為什麼沒照片的古代腰牌偽造如此簡單,卻無人用它行刺皇上呢?
李世民三請馬周,酒鬼的逆襲之路。布衣宰相得皇上如此青睞是為何?

TAG:農場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