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一百一拾:鄭國渠,疲秦之計反強秦,偷雞不成失把米

長安萬年之一百一拾:鄭國渠,疲秦之計反強秦,偷雞不成失把米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鄭國渠,是韓國人在秦國搞的「國際援助」工程,為什麼「弱弱的」韓國要援助「強強的」秦國呢?在搞懂這件事之前,需要了解一點戰國末期的國際形勢,補充一下背景知識。

「戰國七雄」中,韓國疆域最小,改革成效不大,處於列強之間,所以,從來不曾強大到足以獨自抗衡其他大國的地步。隨著大國之間關係的博弈和兼并戰爭的激化,韓國不斷受到周邊國家,特別是秦國的蠶食,緊早攻取韓國重鎮宜陽,就是其中一步。自身不強,日子便過得既苦逼又驚心。

在地理位置上,韓國處在秦國向東方發展的要津。必經之路上的障礙,一般都是首先被踢開的!因此,韓國成為秦國首先攻取和兼并的對象。出於對秦國的畏懼和防範,韓國是「合縱」策略的積极參与者,曾多次參加「合縱」攻秦的戰爭,然而收效甚微。公元前254年,韓桓惠王不得不向秦國稱臣納貢,到秦王政即位後,韓國已經勢如累卵。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日益強大,不斷向東擴張,而「三晉」(韓、魏、趙)首當其衝。秦國長期奉行「遠交近攻」、「蠶食三晉」的政策,逐步攻佔了三晉大片領土。戰國中後期,三晉與秦國之間的戰爭負多勝少。在三晉中,韓國的國勢最弱,地理位置最重要,所以率先成為被秦國滅亡的大國。

韓國面臨的生存威脅最大,因此救亡圖存的願望最強。為了令秦國無暇東顧,韓國君臣絞盡腦汁想法對付秦國,終於,想出了一個自認為非常周全的「疲秦之計」:公元前246年,韓王派遣一位名叫鄭國的間諜到秦國,目的是說服秦國上馬一項宏大的水利工程,希望通過該工程的實施讓秦國民疲國弱,拖跨秦國,最終不再對韓國構成威脅。這個「疲秦」的陰謀有點奇葩。自古以來,很少見到因為哪個國家搞國計民生的工程而變得疲弱的。在農業社會,水利工程絕對算得上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了。我們有理由懷疑,替韓國出這個的主意的人,應該是秦國安插在韓國的間諜。

鄭國是一位著名的水利專家,卻以間諜的身份來到秦國,專業十分不對口,所以他只能把間諜當專家來做,「間諜型專家」或者「專家型間謀」。他經過實地考察後,建議秦國在洛水和涇水之間開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秦王政(尚未親政,當時的決策者應該是呂不韋)亦想發展秦國的水利事業,便採納了鄭國的建議。鄭國渠修建前後十年,工程將要結束時,鄭國的身份暴露,意圖被發覺。此時,已經親理朝政的秦王政勃然大怒,想殺掉鄭國。鄭國坦然相告說:「我國國君派我來秦國充當間諜,修建水渠雖然只是想消耗秦國的國力,但水渠修成後,秦國和它的人民將受益無窮!」鄭國的話有理,秦王政也不笨,便命令他繼續修完水渠,並命名為「鄭國渠」,這可能是對間諜的最高禮遇了。

鄭國渠渠首起於涇陽瓠(hù)口,在今天陝西涇陽境內,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涇河從今天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然後進入關中平原。鄭國充分利用關中平原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這樣不僅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依靠自流的灌溉系統。與現代動不動需要耗費電能的「提灌系統」不同,古代專家通過宏觀把握地理形勢而設計的「自流灌溉系統」簡直是太贊了!

鄭國渠由西向東橫跨渭北高原,可灌溉關中東部澤鹵之地四萬餘頃。因渠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不僅可以用來抗旱,還有改造鹽鹼地之效果,關中平原因「鄭國渠」而成為沃野千里、旱澇保收的「糧倉」,為秦國一統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支撐。

自鄭國渠開鑿以來,由於泥沙淤積,乾渠首部逐漸增高,水流不能入渠,歷代以來,在谷口之中,河水不斷改變入渠之處,但在谷口以下,乾渠渠道則始終未變。這個兩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澤潤秦地,發揮著重要的灌溉作用。鄭國渠與靈渠(廣西興安,連接湘江源頭海洋河與灕江源頭大溶江)、都江堰(四川成都泯江)、它山堰(浙江寧波鄞yín江)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原本是韓國給秦國使的一個間諜鬼計,是韓國想讓秦國疲憊的政治陰謀。事與願違,秦國的國力太強悍,此舉不僅沒有影響到秦國,反而讓秦國變得更加富強,而韓國則成了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真是應了那句俗語「偷雞不成失把米」。世事難料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一百零七:自相矛盾,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之死,是用自己主張的「專制學說之矛」戳穿了「學者生命之盾」
長安萬年之五十一:中興?衰落?周宣王的是非功過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