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學資源 鄭和下西洋

教學資源 鄭和下西洋

資源1

惠帝於京師攻破時不知下落,民間紛紛傳說他逃亡在海外,成祖也很疑心,便借招諭南洋諸番的名義,先後命宦官出海訪查,其中以鄭和為最著名。鄭和於永樂三年,奉命帶海軍三萬七千及多量的金帛與航海必用的羅盤針,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泛海經福建,出五虎門放洋,南達占城,以次遍歷南洋諸國。每至一處,便發布明朝皇帝的諭旨,宣示威德,把金帛贈給他們的君長;不服的便用兵力鎮壓。他到舊港,因酋長陳祖義假意投降,陰謀襲擊,便把他擒住。永樂五年,鄭和回國,各番國都遣派使臣,隨同進貢朝見。將陳祖義在應天府斬首示眾。明年,鄭和第二次奉命出發,到錫蘭,其王亞烈苦奈兒引誘鄭和到他國里,一面發兵劫掠鄭和的海船,鄭和乘其國內空虛,統兵二千餘人,出其不意的攻取城堡,擒亞烈苦奈兒。永樂九年,鄭和回國,把亞烈苦奈兒解至應天府,經成祖特赦釋放。其時南洋各番國來歸服者更多。明年,鄭和第三次奉命出發,至蘇門答臘,其王子蘇干利謀殺其王,並欲殺鄭和,鄭和便把他擒住。此後鄭和又於永樂十四年奉命出洋,永樂十七年回國;永樂十九年又奉命出洋,明年回國;永樂二十二年又奉命出洋,同年回國;宣宗宣德五年,又奉命出洋,宣德八年回國:前後凡七奉使、三擒番王,為歷代宦官所未有。他的航程,南到爪哇,西到紅海,西南到非洲的竹步,計程萬里,亦為前代中國從事海上交通者所未有。

——王伯祥、宋雲彬:《開明中國歷史講義》

資源2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用《明史·鄭和傳》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其政治目的是第一位的,即為了在海外各國擴大政治影響,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庶與強盛。它既不是一次單純的商業貿易活動,也不是一次征服性殖民活動(至於野史傳聞,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畢竟過於離奇,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鄭和一行的訪問受到普遍的歡迎。在占城,國王乘大象,其他酋長騎馬,來到城郊迎接鄭和,前後擁戴著一支五百人的隊伍,有的拿著鋒刃短槍,有的舞著皮牌,有的打著鼓、吹著椰殼筒,舉行歡迎儀式。在榜葛剌,國王派大臣率幾千人馬到港口迎接,並陪到王宮。王宮門口站著儀仗隊,有穿戴盔甲、手執兵器的士兵,還有一千多人的馬隊,殿前還有一支幾百頭象組成的象隊。國王高坐在殿上,拿著銀柱杖和金柱杖的大臣接引鄭和等人徐徐入殿,雙方互贈禮物後,國王設宴招待鄭和一行。

——樊樹志:《國史概要》

資源3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樂帝為什麼要進行這些花費巨大的海上遠航。它們被組織起來或許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尋找被廢黜的、或許逃亡在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尋找盟邦,或許是要探查備征服的新土地,雖然這些遠航不具有軍事目的。他進行這些遠航實際上有很多理由:尋寶—鄭和的船隻叫「寶船」;顯示他的權力和財富;了解帖木兒的和其他西亞蒙古人的計劃;擴大朝貢制度;滿足他的虛榮心和他對榮譽的渴求以及使用他的宦官隊伍。不管怎樣,這些活動反映了這位喜動不喜靜的皇帝對帝國的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應用於南洋的對外關係的看法。

——[美]牟復禮(Frederick W.Mote)、[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卷)》

資源4

鄭和的這些遠航背後的目的實現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們是要尋訪建文帝,那麼,它們獵取的是一個虛幻的目標,並且失敗了。如果這些壯舉是意在揚永樂帝的聲威於殊方異域,在於顯示中國的兵力,在於增長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在於保護華人的利益,或者在於再找些新的民族參加朝貢系統,那麼,它們的目的當然都已實現,儘管明朝政府此後沒有繼續為實現這些目的而充分加以利用。他們的旗幟飄揚在整個東南亞和印度洋,清楚地顯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在朝貢的名義下做發財的生意,這機會使得外國使節們以空前的規模從各個地方帶了貢品來到中國。

這些遠航帶回中國的不僅是各種各樣的異國產品,而且還有大量的更加世俗的產品,首先是香料。對這幾次遠征的經濟影響很難做出估價,主要是因為它們是由宦官組織的,而且由宦官機構出資,沒有留下總開銷的記錄;儘管一些認真的士大夫反對這種做法。雖然明朝廷能夠從這些遠航中得到大量珍寶和異國奢侈品,它們也只有皇帝和他的朝臣能親眼一見;它們很少進入市場。這些派朝貢使團的外國不僅得到高價,而且有機會在京師出賣私人的貨物,圖個厚利。但是就朝廷而言,在這種交往中政治利益高於經濟利益。鄭和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把明帝國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了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卷)》

資源5

朱棣派遣船隊去東南亞和印度洋,原因何在?《明通鑒》記載說是為了探訪在南京陷落時生死未卜的外甥朱允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僅此難以解釋船隊規模之大。

有人認為從鄭和的旗艦被稱作寶船一事可見,朱棣的目的在於貿易,是為了獲得南洋的物產。的確,鄭和遠征帶來了長頸鹿等稀有珍奇之物。這些遠方的物產應該為宮廷以及從事此事的宦官們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但是考慮帝國整體的收支,則完全出超。鄭和出發前在巨大的寶船上裝滿了陶瓷器、絲織品等中國特產,這些都將慷慨地贈給所到之處的王后貴族們。而回貢的物產完全無法與之相稱。若按照貿易來理解該項事業,須將內廷主導,外朝被排除在外作為前提。作為帝國整體的事業來看,遠征的實質性成果是,以此為契機,南洋各政權紛紛開始向明朝派出朝貢使節。由此也可以認為朱棣遠征的目的在於把以明朝為頂峰的朝貢體制擴展到海域世界。

鄭和擁有印有皇帝玉璽的白紙,這意味著鄭和在船上可以以皇帝的資格發號施令。從中國出發的鄭和的船隊,在規模以及許可權上就像一座行駛在海面上的帝國,甚是威風。當船隊出現在海平面上的時候,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居民肯定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的帝國存在。船隊還軍事介入各地的紛爭,顯示自己的軍事力量,試圖創造出明朝所設想的國際秩序。船隊遠征的時代里,眾多的政權向明朝派出朝貢使節,可以肯定這正是船隊凜凜外觀所發揮的作用。

——[日]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資源6

鄭和所乘的旗艦被稱作寶船。永樂三年(1405)六月旗艦從南京出發,以它為中心,浩浩蕩蕩的船隊於當年冬天集結在江南港口瀏河港,從那裡順長江而下駛向外洋。從此以後開始了長達三十年對南海、印度洋進行的七次遠征。雲南穆斯林出身的鄭和成為統率士兵、船員、水夫以及統轄數百船隻的總司令官。

不過,對於這一壯舉,明朝的官方文獻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明實錄》中只記載了永樂三年九月,皇帝命令都指揮使「改造海船,備使西洋諸國」,至於船隊何時出發都沒有明確的記述。正式記載中,鄭和受皇帝命令行事的內容都被抹去了。究其原因應該是因為管理官方文書的官員們從心底里沒有把內廷主導的事業當作大事來看待。

調查鄭和遠征全貌的工作,依靠拼湊遺留下來的不完整的記錄以及對中間一些零星內容的推測來進行。這就生出一些假說,認為鄭和的船隊曾先於哥倫布到達了美洲大陸(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著,松本剛史譯《1421:中國發現世界》,Sony Magazines,2003年)。雖然支撐此種假說的各種見解耐人尋味,但本書將會注意不超出史料表述的範圍。

——[日]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資源7

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奉詔出使西洋。明成祖去世後,仁宗繼位不到一年便也故去。宣宗繼位後,海外諸國前來朝賀者漸少,宣宗決定重振國威,再行通好。……

鄭和前後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遠者到達非洲東岸,他率領的船隊的分?遠至紅海和麥加。在出使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明成祖對海外各國採取的是恩威並施的招徠政策。鄭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經舊港,其酋陳祖義,甚豪橫,稱霸海上,劫掠過往商旅。欲謀鄭和,被鄭和縛回南京,詔戮於都市,除掉了阻礙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礙。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獨持不恭態度,派兵五萬餘,欲劫和舟。鄭和趁其國內空虛,親破其城,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家眷官屬,帶回南京。明成祖為了向海外諸國表示聖明,放他歸國,又另立了錫蘭國君。來中國朝貢者日益增多。鄭和第四次出航,途經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原國王受那孤兒(Bettak)國花面王侵擾,作戰時中藥箭而死。當時有一漁翁率眾殺死花面王,收復失土,替國王報了仇。王后如約,奉漁翁為國王。原國王嫡子長成後,欲奪回王位,謀殺漁翁,趕走其子蘇斡剌。鄭和來到後,將王位賜給原國王之子,追擒蘇斡剌於南渤利(即南巫里),回朝後,誅蘇斡剌。新王立,感明朝威德,朝貢不絕。鄭和在航海過程中擒王摧敵,數建奇勛。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中國通史(第9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2版

資源8

鄭和七次出使西洋,聲勢最盛、影響最大的是永樂三年(1405)、永樂五年、永樂七年和永樂十一年。西洋,在明代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洋諸地,約當於今之印度洋。明成祖即位後,疑惑建文帝逃到海外,又欲向海外炫耀中國的富強,決定派人出使西洋。鄭和因「有智略,知兵習戰,姿貌才知,內侍中無與比者」,被任為正使。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中國通史(第9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2版

資源9

鄭和回京後,修整一年,於永樂十一年(1413)冬,又奉命開始第四次遠航。明成祖以印度洋沿岸以東更遠一些的國家尚未臣服通好,特命鄭和等齎敕前往。……

從永樂三年至永樂十一年的四次出航,鄭和為明朝開闢了向海上發展的新紀元。

永樂十五年(1417)十二月,鄭和奉命護送前來朝貢的各國使者回國,並攜有贈送各國國君的禮品,作第五次遠航。這時的明朝,威震海外,它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發展起來,互市通商者,絡繹不絕。明朝贈予和交換物品大多為絲綢、珠寶、瓷器等,換回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瑪瑙、藥材等,多數是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十七年七月(1419)前來朝貢者中,有諸國的王子、王叔或王弟,所獻禮品也為各國珍奇異獸,如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麒麟、長角馬哈獸、千里駱駝、駝雞、麋里羔獸等。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2版

資源10

新史氏曰,班定遠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達,謬言海上之奇辛殊險,英遂氣沮,於是東西文明相接觸之一機會坐失。讀史者有無窮之憾焉。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侖布發見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發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侖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侖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我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新史氏又曰,天下事,失敗者不必論;其成功者,亦必與其所希望之性質相緣,或過或不及,而總不離本希望之性質近是,此佛說所謂造業也。哥氏之航海,為覓印度也;印度不得達而開新大陸,是過其希望者也。維氏之航海,為覓支那也;支那不得達,而僅通印度,是不及其希望者也。要之,其希望之性質,咸以母國人滿,欲求新地以自殖,故其所希望之定點雖不達,而其最初最大之目的固已達。若我國之馳域外觀者,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適應於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質則然也。故鄭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躊躇滿志者,然則後此雖有無量數之鄭和,亦若是則已耳。嗚呼!此我族之所以久為人下也,吾昔為張博望、班定遠傳,既言之有餘慨矣!

新史氏又曰,論人不可有階級之見存,刑餘界中,前有司馬遷,後有鄭和,皆國史之光也!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資源11

在長達500年的時間裡,鄭和一直被埋沒在歷史塵埃中。直到500年之後,中國才開始重新認識鄭和航海的價值和意義,也才開始了對鄭和的「尋找」。

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的梁啟超,於1905年在《新民叢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的文章。梁啟超用中西比較的方法,認為鄭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航海早了六七十年,「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梁啟超的主要依據也是《明史》和《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梁啟超繼承了中國治史傳統,對鄭和船隊所到各國地名進行了逐一考證,並以西文對照,有史有論,激情四溢。當時梁啟超眼看中國被列強瓜分,國弱民窮,希望以「海上之巨人」鄭和事迹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在梁啟超的諸多著述中,《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並不算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但卻是首次用科學方法研究、並從正面弘揚鄭和的文章,從而開啟了中國人「尋找」和「發現」鄭和的百年航程。因此,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研究和宣傳鄭和的第一人。

梁啟超的文章發表後,許多人開始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辛亥革命之後,鄭和出現在了高等小學歷史課本中,與班超、岳飛、鄭成功、林則徐等被並列為民族英雄。同時,梁啟超的文章也激起了一些人研究和「尋找」鄭和的興趣,希望發現更多有關這位曾被埋沒了500年的歷史偉人的遺存和事迹。

——肖憲:《「發現」鄭和:五百年後的「尋找」》

往期鏈接

本內容選自何成剛等主編的《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叢書 中國古代史(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