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向獨自佔據益州,便拒絕了孫權的意見。他說:「益州百姓富足,地形險要。劉璋雖然暗弱,但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地盤。張魯虛偽而不可靠,未必真正效忠曹操。如果現在進兵益州和漢中,不但軍需物資要從萬里之外進行轉運,而且要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行動即便是兵法大師吳起也無法制訂住計劃,孫武也能以保證能成功。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曹操雖然企圖篡奪帝位,可現在還是打著保衛皇帝的旗號,有些人只看到曹操在赤壁打了大敗仗,就認為他的力量不足,實際上如今曹操依然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他打算到大海邊飲馬,到吳越之地檢閱軍隊,如何肯干坐在那兒等待年老?現在盟友之間無緣無故自相攻擊,無異於給予曹操把柄,使敵人有機可乘,這不是長遠之計。」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孫權不肯聽從劉備的建議,派遣孫瑜率領水軍進駐夏口。劉備不然孫瑜的軍隊經過,他對孫瑜表示:「你打算奪取益州,我就算是披散頭髮,隱居山林,從此不過問世事,也絕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他派關羽駐紮江陵,張飛屯兵秭歸,諸葛亮據守南郡,劉備自己也進駐孱陵。孫權知道劉備的意圖後,只得下令讓孫瑜撤軍,不再攻進益州。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劉備口中的「被髮入山」,意為披散頭髮,隱居山林,形容不過問世事。這也是由劉備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孫權想借道劉備所佔據的荊州地區進攻益州,故此寫信給劉備,提出與劉備一起向益州發動進攻。但劉備回信拒絕了孫權的邀請。孫權大怒,派遣孫瑜帶領軍隊,打算強行通過劉備的地盤。劉備則用「被髮入山」這句成語進行威脅,同時又派關羽、張飛等人把守通過益州的要道,擺出以武力阻止孫瑜大軍的架勢。孫權發現劉備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大軍經過,只好撤軍。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不過,自從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構想之後,劉備就一直對益州虎視眈眈,一直在尋找進入益州的最佳時機。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麼會讓孫權捷足先登呢?故此,他不惜編造了種種謊言來阻止孫權,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脅,最終迫使孫權放棄了西進益州的打算。但這也為日後的荊州之爭和關羽之死埋下了伏筆。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三國名將系列之一五七: 孫策聞名江淮, 這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
此人被孫權看中卻成了寡婦,其子後來當上皇帝,全家又遭百姓憎恨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