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哀江南賦》,千古名篇背後的生民血淚

《哀江南賦》,千古名篇背後的生民血淚

作者:葉兆言,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花煞》、《燭光舞會》、《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等。

後人要總結南北朝,總習慣說南方人天生打不過北方人,當時的經濟呀,當時的武力呀,各種分析數據,各項測驗指標,都是南方不如北方。這畢竟只是後人觀點,雖然有可靠的文獻依據,多少也還有點揣測,未必真的靠譜。當時情況怎麼樣,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追溯過往歷史,生活在南京的原住民,又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又會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有個熟悉這段歷史的南京人,寫了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哀江南賦》,這人就是「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庾信。庾信平生最蕭瑟,庾信文章老更成,說起來,這姓庾的南京人也是不折不扣官二代,自小生活在南京台城的皇宮,與梁朝的太子一起玩著長大。他們家很有來頭,所謂「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庾信的爹叫庾肩吾,曾任散騎常侍,當過中書令,是個很不小的官。

《南史·列傳》上有這麼一段,記錄了庾信與蕭韶之間的糾葛,蕭韶也很有來頭,是南朝梁的宗室,官至郢州刺史,祖父是梁開國皇帝蕭衍之兄蕭懿:

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信所給。遇客,韶亦為信傳酒。後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別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徑上韶床,踐蹋肴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坐,韶甚慚恥。

這個記載夠狠,龍陽之癖和斷袖之歡,在古代有所特指,用今天的流行詞是「同性戀」,然而事實上也並不完全,因為有時候只是一種「玩弄」,並不等於現代意義中的「同性相戀相愛」。後人評論蕭韶與庾信的關係,更多的是譏諷,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亦提及蕭韶,頗有些不齒:

至若孌童,本非女質,抱衾薦枕,不過以色為市耳。當其傅粉熏香,含嬌流盼,纏頭萬錦,買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貲盡,貴者權移,或掉臂長辭,或倒戈反噬,翻雲覆雨,自古皆然。蕭韶之於庾信,慕容沖之於苻堅,載在史冊,其尤著者也。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庾信當眾羞辱蕭韶,與後來紀昀的譏諷,都是同一路數。《哀江南賦》是駢文,文章寫得非常漂亮,數不盡典故,掉不完書袋。讀起來比較吃力,譬如這一句牢騷:

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字面上有些複雜,意思很簡單,就是世風日下,納稅交糧扛鋤頭種地的普通農戶,慢慢都混好了,竟然也人模狗樣,說話管用起來,和以前的豪門子弟平起平坐。作者的優越感,以及對草根暴發戶的鄙視,暴露無遺。這種觀點放在後來,肯定要嚴厲批判,擱在當時,卻相當寫實,為什麼呢,因為到六朝後期,經過劉宋蕭齊兩朝的發展進化,到庾信所在的梁朝,南京的門閥觀念大大減弱了。

減弱並不是意味著沒有,庾信能這麼寫,就說明還有。當然,對於人心不古,對於平民階層的崛起,他的意思無非想弱弱地問一句「江錶王氣」,難道真要「終於三百年乎」

事實上,六朝時南京的歧視一直都是普遍存在,貴族眼裡沒平民,北人看不上南人,南人也看不上北人。先到南方的北人,又看不上晚渡的北人。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眼中人,六朝進入中期,譏笑晚渡北人為「傖荒」不是早先的吳人,而是先一步衣冠南渡的王謝子弟,《通鑒》卷一二四《元嘉二十三年》有這樣的記錄:

時江東王謝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傖荒遇之。

《晉書》卷八四《楊佺期傳》也說:

自雲門戶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門地比王珣者,猶恚恨,而時人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每排抑之,恆慷慨切齒,欲因事際以逞其志。

譬如當過青冀二州刺史的杜坦,其高祖杜預為晉征南將軍,曾祖避難河西,苻堅平涼州,父祖還於關中,劉裕北伐平長安,杜坦隨從南遷。他雖然「任遇甚厚」,因為是「晚渡北人」,總覺得自己在仕途上吃了虧,「每為清途所隔」,動不動就發牢騷。有一次,宋文帝與杜坦說起漢朝的輔政大臣金日磾,盛讚日磾的忠心耿耿。杜坦就說人家日磾是個胡人,擱在今天,恐怕也只配養養馬。

宋文帝聽出他話中有話,很不高興地說,「卿何量朝廷之薄也」,意思是說難道你還嫌我給你官小嗎。杜坦也不退讓,居然振振有辭,拿腔拿調地叫板了一句:

請以臣言之。臣本中華高族,亡曾祖晉氏喪亂,播遷涼土,世葉相承,不殞其舊。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傖賜隔。日磾胡人,身為牧圉,便超入內侍,齒列名賢。聖朝雖復拔才,臣恐未必能也。

東晉時期,士族門閥的勢力甚至超越皇權,皇帝要想生存下去,必須依賴士族的支持。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在文化上崇尚清談,而且不與庶族通婚。到齊梁年間,這種風氣依然根深蒂固,東魏降將侯景沒有起兵叛亂時,曾經向梁武帝提出請求,想娶一位豪門世族的女子為妻,最好是王謝家族,他的這個請求立刻被拒絕了。

因此最後《哀江南賦》中的「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在庾信看來,「雖借人之外力,實蕭牆之內起」。大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45年,三十二歲的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回到南京後,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相當於當上了首都市長。很快侯景之亂爆發,太子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在朱雀航北紮營。可憐庾信一文化人,舞槍弄棍實在為難,文章雖然寫得漂亮,又如何能應付這種緊急場面,侯景快到,他匆忙率軍撤離,逃之夭夭。

作為親歷者,庾信無法正視梁朝的慘敗。一方面,仍然鴨子死了嘴還硬,不承認南方軍隊不擅作戰,說「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結果便是「分裂山河,宰割天下」,打遍天下無敵手,怎麼能說我們南人不強悍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大發感慨,南方人不強大畢竟事實,南朝梁的軍隊太不經打,都是草包,「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

侯景之亂是梁朝的痛,也是整個六朝時期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它給南京這座城池帶來了巨大傷害。不得不說一下樑武帝蕭衍,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帝王,喜歡讀書,信佛吃素,不止一次出家,壽命挺長,活到了八十多歲,最後卻餓死在台城。六朝帝王中,數他在位時間最長,差不多有四十七年。

梁武帝年輕時,還是很有作為,他曾下令在門前放了兩個盒子,一個叫肺石函,一個叫謗木函。如果誰覺得自己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有良才沒被使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扔紙條。梁武帝的節儉也很出名,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一個帽子戴三年,一條被子蓋兩年,不講究吃穿,每天常常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稀粥充饑。

蔡志忠筆下的梁武帝與達摩

如果梁武帝少活幾年,如果他早一點死,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模樣。公元547年,八十三歲的蕭衍第四次出家當和尚,在南京的同泰寺里住了三十七天,然後再花巨款將他贖出。這一進一出,其實就是名正言順地給寺廟捐銀子,國庫里的錢,皇上他老人家還不是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也就在這一年,梁武帝接受了侯景的歸順,誰也沒想到,這會招來徹底顛覆梁朝的一場災亂。

侯景是鮮卑化羯人,先屬於北魏爾朱榮,繼歸東魏高歡,鎮守河南。547年高歡死,侯景恐被高歡之子高澄所殺,打算降西魏,不成,轉而求助於南方的蕭氏梁朝。梁武帝認為這可能是恢復中原的好機會,於是欣然接納,封侯為河南王。沒想到第二年,侯景這傢伙想變卦就變卦,說翻臉說翻臉,與梁宗室蕭正德勾結,舉兵叛亂,南渡長江,進攻梁都建康的台城。前後一百多天,台城被攻破,囚禁了老皇帝梁武帝,活活地將他老人家給餓死了。

杜甫有詩紀念庾信,「羯胡事主終無賴」,這個無賴,說的就是侯景。侯景剛來南朝晉見,非常低調,畢恭畢敬,想在南方找個有些身份的老婆裝點門面,梁武帝便警告他,別做夢,休想染指王謝家的女子,人家門檻太高。過了也就一年時間,侯景叛亂,佔領了南京,不止是餓死老皇帝,乾脆直接染指皇家,娶了梁武帝的孫女兒溧陽公主。不是不讓娶門檻太高的女人嗎,我就睡了你們家的孫女,帝王家的孫女兒,門檻總算夠高了吧。

溧陽公主是梁簡文帝蕭綱的女兒,蕭綱是編撰《文選》的昭明太子的弟弟,昭明太子夭折,蕭綱被立為太子。據說因為被拒娶王謝家女子一事,侯景一直懷恨在心,曾發誓說,有朝一日,「會將吳兒女以配奴」,意思是你們南京的那些白富美都別得意,以後為奴的苦日子,正等著你們呢。

侯景兵抵建康,梁武帝之侄蕭正德率軍內應侯景,結果各處守將皆不戰而逃。侯景兵分數路,攻石頭城,攻白下城,攻東府城,最後圍攻台城。久攻不下,侯景遂築長圍隔絕台城內外,並立蕭正德為帝,隨後攻陷東府城,令人「持長刀夾城門,悉驅城內文武裸身而出,賊交兵殺之,死者二千餘人」。台城易守難攻,久攻不下,侯景擔心援軍彙集,眾必潰散,於是:

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及築土山,不限貴賤,晝夜不息,亂加毆捶,疲羸者因殺之以填山,號哭之聲,響動天地。

老百姓也不敢藏隱,只能認命,「旬日之間,眾至數萬」,都在乖乖地去幹活築土山。當時作戰的方式還很原始,攻城要在「城東西各起一土山以臨城內」,還要製造各種攻城的械具,譬如飛樓,橦車,登城車,登堞車,火車,「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陳於闕前」。所謂火車,就是點了火的推車,侯景以火勢攻城,城上守兵也縱火,焚毀其攻城的械具。火攻不成,又引玄武湖水灌台城,於是「城外水起數尺,闕前御街並為洪波矣」。

侯景縱火燒盡城外民居營寺,其殘虐不可勝言。南京人好不容易等到援軍,偏偏這些援軍只是結營城外,隔岸觀火,與侯景軍隊相持,毫無儘力攻救之意。建康百姓扶老攜幼迎接王師,才渡過秦淮河,便被大肆搶掠,王師所表現出來的殘暴程度,並不下於侯景之兵。到了公元549年的3月,侯軍攻陷了台城,縱兵大掠,城內乘輿服玩後宮嬪妾,皆被擄掠。屯於城外的援兵見建康城已破,未曾與侯景交戰,就全部作鳥獸散,一走了之。

在攻城時,侯景曾立蕭正德為帝,餓死了梁武帝後,他又改立太子蕭綱為帝,並立刻殺了蕭正德。這時候,名義上仍為梁朝,實際大權已完全控於侯景之手。兩年以後,侯景廢了蕭綱,立蕭棟為帝,同時殺宗室二十餘人,又命人殺蕭綱。到這一年的11月,能殺的都殺得差不多了,侯景乾脆逼蕭棟禪位,自立為帝,史稱南梁漢帝。

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一段血淚歷史,這段時候,梁武帝的子孫佔據了長江中上游,割據各州,蕭繹據荊州,蕭詧據雍州,蕭譽據湘州,蕭綸據郢州,蕭紀據益州。侯景佔據建康四處攻掠之時,蕭梁諸王不僅沒有聯合起來征伐侯景,拯救陷於水火之中的首都老百姓,反而骨肉相殘,自相廝殺。

侯景攻陷建康的同年6月,蕭繹派兵攻討蕭譽,次年5月平湘州,殺蕭譽,8月遣王僧辯率軍攻蕭綸,蕭綸棄郢州而逃。蕭繹向魏請兵,以稱臣為條件,讓西魏軍隊擒殺蕭綸。蕭譽之弟蕭詧起兵攻蕭繹,被擊退,以襄陽降附西魏,西魏封其為梁王,並派軍隊駐紮襄陽,蕭詧於是也成為西魏的附庸傀儡。

通過宗室之間的內訌,蕭繹基本上控制了長江中游,方才想起要派軍攻討南京的侯景。 侯景稱帝的次年3月,王僧辯大軍攻復建康,侯景敗逃,隨即被殺。侯景之亂中飽受酷虐的建康城,終於又一次迎來了王師,誰都沒想到南京人會再度遭難。大軍進駐建康的當夜,一把大火先燒毀了太極殿,《梁書·王僧辯傳》上記錄:

盧暉略聞景戰敗,以石頭城降,僧辯引軍入據之。景之退也,北走硃方,於是景散兵走告僧辯,僧辯令眾將入據台城。其夜,軍人采梠失火,燒太極殿及東西堂等。時軍人鹵掠京邑,剝剔士庶,民為其執縛者,衵衣不免。盡驅逼居民以求購贖,自石頭至於東城,緣淮號叫之聲,震響京邑,於是百姓失望

「王師之酷,甚於侯景」的一幕慘劇再次上演,南京城經歷了數度浩劫,京都繁華盡毀。圍城期間,城內大飢,死者十之七八,世族亦不能免災。建康被攻破,文武大臣被殺者數以千計。擄掠的世冑子弟,王侯女眷,以及普通老百姓,多被「賣鬻」,也就是相互出售。庾信《哀江南賦》寫到此慘狀,用了八個字,「旅舍無煙,巢禽無樹」清朝的倪璠專門為庾信的描寫加上了註:

《南史·侯景傳》云:都下戶口,百無一二,大航南岸,極目無煙。又云:於是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焉。

蕭繹是梁武帝的第七子,他在宗室內鬥中大獲全勝,付出的代價十分慘重,大片國土淪喪,州郡太半入魏,西面丟了一大塊,北面也丟了一大塊,南朝現在能控制的實際疆域,已經遠遠小於前代。最讓南京人受不了,不止戰亂,不止老百姓受到了蹂躪,蕭繹這個不肖子孫,居然首善之都也不要了,祖宗家法也不顧了,變南京為廢都,竟然在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荊州,一本正經地定了都,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難怪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哭天喊地,說起來,把首都遷到江陵的蕭繹,與父親梁武帝和哥哥昭明太子一樣,也是個喜歡和會讀書的文化人。他寫的書多,藏的書也多,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江陵淪陷,蕭繹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有人問為什麼要這樣,他回答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為此,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痛心疾首,恨蕭繹不懂得反省,不知道反省他的不仁不義不孝,卻反過來怪罪讀書。

梁元帝蕭繹《職貢圖》(局部)

六朝文化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當年風韻,還是南朝時期的梁代。那可是文風極盛的年代,南京城有太多的文人,魏晉南北朝,南京人的文化品味很高,牛得狠。某種意義上,《昭明文選》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學史,有了昭明太子,有了他帶頭編選的這部文集,此前散落的很多優秀文章,因此永載史冊。當時的南京,隨便挑個文人,都可以作為樣板。譬如沈約,宋齊梁三朝都當官,見識廣博,官做得很大,尤其在梁代,「久居宰相之職」。有關他的政跡,基本上空白,然而詩歌的「四聲」,據說就是他的發現,也是他所提倡,換句話說,中國詩歌史上長期以來的一個最重要規則,是沈約制定。

毫無疑問,南京文人在南朝的著作,最優秀的還是《哀江南賦》。庾信剛到北方,北方文人並不把他放在眼裡,大家一讀到《枯樹賦》,立刻為之傾倒。因為有文才,庾信被留在長安,北方的皇帝十分欣賞,又封官又許願,真沒怎麼虧待,他做的官比在南方還大。庾信從此成了離開南京的外鄉人,一直活到隋朝的開皇元年,他的死,讓隋文帝楊堅深為哀悼,贈以本職,加贈荊淮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庾信終身改不了文人脾氣,即使富貴,也要做出「沉淪窮巷,埋沒荊扉」的寒酸樣。他寫的《哀江南賦》是中國文學史的瑰寶,是六朝的輓歌,是了解南京的必讀書。歷代文人評價特別高,翻譯《茶花女》的林琴南先生認為,《哀江南賦》「不名為賦,當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陳寅恪先生說庾信「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於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斯實文章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

連不太喜歡夸人的錢鍾書先生,也覺得庾信早年作品,只不過「體物瀏亮、緣情綺靡」,離開家鄉南京,「賦境大變」,漸漸「托物抒情,寄慨遙深」,到晚年「善運故實,明麗中出蒼渾,綺縟中有流轉;窮然後工,老而更成,洵非虛說」,所謂「窮態盡妍於《哀江南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傅月庵:少女的復仇
日本人的「中二」病都是佛教造成的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