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告別保本、預期收益 銀行理財轉型凈值化

告別保本、預期收益 銀行理財轉型凈值化

理性·建設性

大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意味著,銀行保本理財將成為歷史。除此之外,新規中的條款對銀行理財產品也戴上了「緊箍咒」。

「因相關政策調整,我行擬於2018年5月7日起暫停受理增盈天天理財保本型產品的申購申請。」4月28日,華夏銀行官網掛出一則暫停受理保本理財產品的公告。

而華夏銀行發布該公告的此前一天,市場期盼已久的大資管新規「靴子」正式落地。

央行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非保本」、「凈值化」、「破剛兌」,對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資管產品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倒逼進行轉型。

「我們還在準備階段,後續有太多工作需要做,後期會有一個有序的控制計劃。」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資產管理部工作的張傑告訴記者,其所在銀行未有明顯動作,預計近期會有相應規劃和安排。

記者在近期走訪部分網點發現,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銷售一如往常。中國銀行復興門支行理財銷售經理對記者稱,目前理財產品正常售賣,「國家出台了政策,但是關於未來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如何轉型、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尚不明確。」

保本理財將成為歷史

「去年年底徵求意見稿發布後才是市場反應最大的階段,新規落地,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底對整個行業來說應該是長舒一口氣。」張傑如此回憶大資管新規落地時的心情。

「在產品凈值化管理方面,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大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意味著,銀行保本理財將成為歷史。

張傑判斷,對於銀行存量理財產品來說,如果持有未到期資產,還可以續發存量產品,以續接未到期資產,「整體來說,存量不合規產品的規模應該呈現下降趨勢。而過渡期內新發行的產品,應該需要嚴格遵循資管新規的要求。」

除打破剛兌,大資管新規中的條款對銀行理財產品戴上了「緊箍咒」。在託管方面,產品賬戶的設置明確每個產品必須是單獨開立託管賬戶;第二,重新定義估值核算的方式;第三,嚴禁設置資金池,對過去資產池模式為主的存量理財業務影響較大。

在工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高翀看來,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模式,是對銀行資產管理能力的重大挑戰,其關鍵在於產品凈值的穩定。「這就需要銀行資管行業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氣,重塑順應監管、客戶滿意、收益穩定的凈值型產品體系,全面滿足凈值型產品轉型的新規要求、多元化資產配置的客戶需求以及參與國際同業競爭的客觀需要。」

中國農業銀行投行部總裁彭向東認為,新規對理財產品的影響,主要影響在非標資產、錯配期限的要求上。「過去幾年非標的數額增長較快,而未來,要看私募產品的發行能力,能發多少產品才能投多少非標,理論來講非標並非消失,數量上可能會有大幅的下降,但對銀行理財來講,非標作為一種特色的資產,未來空間尚存。」

「存量當中的非標模式比較多樣化。」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王衛東認為,從風險的角度,或者從資產管理本源的角度,非標模式存在一定偏離,例如通過理財的形式投資等,資管新規本身也是一種糾偏的需要。所以原來不符合業務本源的業務模式,需要找到符合業務客觀規律的新的解決方案,不能簡單與原來業務基礎比較。其認為,未來行業會努力去找到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業務模式。

歷經野蠻生長

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首隻人民幣理財產品後,銀行理財開始走入大眾的視線。十多年來,理財產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並在近年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體量增長到22萬億元。

「理財產品從其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是銀行為客戶提供的財富管理的產品。」張傑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為客戶資產實現保值增值,賺取管理費,本質是資產管理。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的定義: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

但是,銀行理財在發展資產管理業務過程中漸漸偏離了本質,在資金端表現為,基於銀行信譽和銀行攬儲考慮,形成了剛性兌付。

國泰君安研報顯示,銀行發行約96%的理財產品為預期收益型產品,2007~2016年有收益資料的產品中,實際收益率等於預期收益率的也占絕大多數,剛性兌付已成為常態,預期收益率以外的收益或損失歸於銀行,理財產品自行約定收益分配,銀行理財可以採取「超額留存」的模式,即僅向投資者支付固定的「預期收益率」,剩餘投資收益歸銀行管理人。

銀行吸收短期限、低風險資金,變相高息攬儲。「理財產品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本心』。」張傑說。「理財產品業務在資產端涉及到券商、信託、基金子公司等機構,在當時分業監管形態下,難度比較大。」張傑稱,嚴監管下,業務有所收斂,但仍存在混業的真空地帶。

意識到潛在風險後,監管層多次出手治理,2017年3月底開始,短短半個月內,原銀監會連發7文,部署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拉開強監管的序幕,矛頭直指當前銀行業市場亂象中最突出的三個領域: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

轉型出路

在工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高翀看來,對於依法合規、穩健經營的大型資產管理機構而言,規範產品估值規則和後台核算,機遇大於挑戰。

張傑對記者表示,未來理財產品的轉型應該會主要集中在產品端和投資端。「預期收益率型的產品被禁止,雖然可以存續但是規模要遞減。估值方面,符合要求的產品還是可以採取成本法估值。」

「投資端的調整更加明顯,首先,新規中明確禁止投非標資產,且非標資產定義範圍明顯擴大,這樣一來,銀行理財的主要資產佔比可能會是一個重要方面。」張傑表示,具體調整仍需在大方向下觀望後續市場的走勢。

高翀同樣認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需要在以下兩方面進行轉型和優化:一是推出符合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體系,做好原有理財產品的承接和轉型;二是不斷優化產品轉型的各類估值核算配套措施,加快完善債券、非標、長期股權等資產的市值法估值規則,完善產品凈值的定期信息披露。

目前資管新規僅對大資管產品統一管理,各行業尚未有相關細則。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研究認為,預料銀保監會制定的理財新規將擇機出台,而作為落實大資管新規的舉措,全國性銀行將加速成立理財子公司。同時,銀行理財業務將呈現頭部集中趨勢,有專業投資能力的將勝出,投資能力差的小銀行理財業務或許面臨淘汰,轉而專註代銷其他機構的資管產品。

大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資產應當由具有託管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獨立託管」。成立資管子公司被認為是銀行針對資管新規的策略,當前已經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和北京銀行相繼公告表示成立資管子公司。

東吳證券統計顯示,目前,共有27家商業銀行具有基金託管業務資質,其中包括5大行和郵儲銀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和一家農商行。根據資管新規規定,未來27家銀行或將陸續成立資管子公司,將理財相關業務剝離。

高翀認為,成立資管子公司是銀行資產管理行業的重大經營模式的轉變,相信監管部門、市場參與主體都將審慎全面地研究相關的運營模式、管理架構、監管標準、法規體系、會計準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慎重決策。

(應採訪者要求,張傑為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儒墨兩家的中國夢
貿易戰促中國走品牌強國之路,那麼中國的品牌推手在哪裡?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