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踏破賀蘭山缺,岳家軍的兵力分析

踏破賀蘭山缺,岳家軍的兵力分析

岳飛在河北招討司工作時,即已成為軍中將領,並在王彥的率領下進軍河北,立下不少戰功。但由於當時王彥所率領的河北招討司所轄部隊兵力不過七千餘人,作為屬下將領的岳飛,所統帥的兵力應是非常有限的。

後岳飛與王彥為優勢金軍包圍,不得已之下眾將各自突圍,從此岳飛就率領自己屬下的官兵開始了獨立作戰的歷程。他先是在河北地區進行游擊作戰,後又南渡黃河,參加了宗澤組建的東京留守司軍,在開封周邊與金軍強大的騎兵進行了反覆交戰,遏制了金軍對開封的攻勢。

宗澤死後,杜充接替其職,負責東京留守司的工作。由於杜充與岳飛是同鄉,因此對岳飛非常信任,引以為依靠。岳飛此時所率領的部隊,兵力約在兩千人左右,是杜充的重要部隊。後由於杜充安撫不善,北方形勢大變,金軍長驅直入,摧毀了一切無組織的抵抗,並在建炎三年渡江南下追擊宋朝中央機關。杜充在南京投降金軍之後,其主要將領都統制陳淬戰死,諸軍離散互不能救。

當時,作為斷後部隊的負責人,岳飛率領部隊轉戰江南,與金軍反覆糾纏拉扯,拖延了其進軍的時間,最後與其他宋軍和人民武裝將金軍逼退至江北。在這個轉戰於建康、宜興等地慘淡經營的時期,岳飛通過吸收殘兵游勇和人民武裝的精華,兵力有了大大的擴充。根據時人介紹,當時其軍「精銳能戰之士幾二萬人,老弱未壯者不在此數,勝甲之馬亦及千匹」。但是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因為在建炎四年(1130 年), 岳飛就任通泰鎮撫使時,自述其兵力「見帶軍馬萬餘」。兵馬萬餘人和精兵近兩萬人, 數字缺口不可謂不大。在這個時期,岳飛沒有遭遇過慘重的失敗以致被消耗掉兵力,也沒有因後勤的難題和疾病的困擾而使軍 隊大量逃亡,因此原先描述其精銳能戰之士幾近兩萬,應是將其軍中的後勤輜重人員和逃亡群眾中的青壯年都計入統計的結果,而並不是其屬下持兵披甲的軍人數量。

「今張俊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躞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又神武中軍楊沂中,後軍巨師古,皆不下萬人。而御前忠銳如崔增、姚端、張守忠等軍,亦二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

從兵力萬餘人,發展到兵力二萬三千人,擴充了近乎一倍,可見岳飛在征討曹成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少精兵健馬。例如,以力戰而亡聞名史冊的著名將領楊再興,就是岳飛從曹成的敗軍中赦免提拔而出的軍事人才。

現存宋高宗手詔,發於淮西兵變後

由於韓京被調任廣南東路擔任新組建的摧鋒軍統制,時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岳飛又奉命派遣三千人及其家屬南下加強韓京的實力。

「詔神武副軍都統制岳飛選兵三千人移戍廣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七)

經過調整之後,岳飛兵力略有減少,總兵力大約為兩萬一千人。

「今計岳飛兵數二萬一千有餘, 除火頭、輜重、守寨、疾病人外, 實得戰士一萬五六千人。」(《忠正德文集》卷二)

紹興三年,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劃,岳飛先後收編了由北方義軍、偽齊潰軍等雜牌部隊轉為官軍的李山部、傅選部、牛皋部、董先部、李道部等小股軍隊,兵力又有所增加。

「飛今見管軍馬,兼撥到牛皋、董先兩項共一千餘人,合飛本軍都計二萬八千六百一十八人,輜重、伙頭占破在內。」(《金佗粹編》卷一十八》)

紹興四年,岳飛率領經過加強後的兵力,出兵荊湖北路,擊敗了軍賊李成與金軍的聯軍, 收復了襄陽、郢州、隨州、唐州、鄧州、信陽軍等「襄漢六郡」之地。戰後岳飛的差遣升級為「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由於防區面積變大,原有的三萬部隊要同時滿足對抗金軍和平定叛亂的目標,就開始顯得過於緊張了。

但是情況很快有了明顯改觀,紹興四年,岳飛討滅勾結偽齊意圖威脅下江防線的鐘相、楊么起義軍(時鐘相已死),「得丁壯五六萬人,老弱不下十餘萬」,兵力遂得到極大的補充和增加。此外,在作戰前後,南宋中央機關還將荊湖南路安撫司的任士安部、郝晸部、王俊部、焦元部,以及江南西路安撫司的祁超部、高道部、丘贇部,還有張浚都督府的左軍杜湛部等共計兩萬數千人均補入神武后軍番號之中,由岳飛統帥。此時岳飛統帥的兵力已經達十萬人左右。

之後,岳飛部的兵力大體在十萬左右浮動,再無大的變化。例如《獨醒雜誌》在卷七就記載:

「紹興六帥皆果毅忠勇,視古名將。岳公飛獨後出,而一時名聲幾冠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萬九百人,皆一可以當百。」

以兩宋重甲時代為背景繪製的騎戰圖,其中一人持鐵鞭,一人持骨朵

岳飛部兵力之雄厚,對比一下同時期其他將領的軍隊,不難看出差別來。

先以與岳飛齊名的韓世忠為例。韓世忠在紹興二年時,有兵約四萬人,岳飛其時尚只有二萬餘人。紹興三年,韓世忠的兵力在四萬四千人到五萬人左右,岳飛其時尚只有二萬八千人。紹興五年,王躞罷職,其軍一萬五千人歸屬韓世忠統領,其時韓世忠應有兵力約五萬九千人到六萬五千人,至少也有六萬上下的兵力,而岳飛的兵力則已達到十萬之眾。紹興十一年,岳飛在點檢韓世忠其軍的兵籍時,發現韓世忠部實際兵力只有三萬人左右。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可能是韓世忠虛占兵籍或把老弱計算在內的緣故。

再來看同為「中興四將」的劉光世的兵力。劉光世乃西軍將領劉延慶之次子,但其拖拉的作風剋死了其父劉延慶、其兄劉光國,偏偏綽號不是「二將軍」或是「二師兄」,時人竟呼其為「三將軍」。他病退時,兵力約為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二人。

最後一位「中興四將」是張俊。張俊部在紹興三年有兵力三萬左右,是諸軍中僅次於韓世忠四萬人的部隊,該部武裝情況較好,鎧甲、弓弩等均比較齊備。紹興三年到紹興四年,他先後收編不少散兵游勇,兵力至少擴充了兩萬三千多人。在紹興七年,他又收編了王德部八千人。至其上繳兵權前往中央任職時,其部總兵力有八萬人之多,為數亦不算少。

除開當時位列「中興四將」的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外,能成為「中興名將」的還有吳玠(弟吳璘)、劉錡、楊沂中等人。此數人中,以吳玠部兵力最為雄厚,他收攏了富平之戰後北宋關中地區的西軍殘兵,總兵力達到七至八萬人左右。劉錡部的主要來源是另一位抗金名將王彥的部曲「八字軍」,其軍中戰士連同輜重、伙頭、老弱家屬在內共計兩萬人,實際作戰人員不到一萬人。楊沂中則情況比較特殊,他最初統帥神武中軍時兵力不過五千,但由於他親近宋高宗趙構,其部被趙構當成親信衛兵,兵力迅速膨脹到三萬人以上,甚至可能達到了五萬至六萬人。紹興十一年後,其他諸軍都被削減兵額,唯獨其部兵力繼續增加,最終達到了七萬人左右。

由此不難知道,岳飛部兵力十萬餘人,在中興諸將中是最為強悍的。同時他所設防的荊襄地區又是位處建康、臨安上游,自古以來就是南方政權的「上流利害」之處。在歷史上, 每次金軍進軍淮西,南宋中央政府均急切召喚位處上游的岳飛率部來援。南宋晚期遭遇軍事災難,防線無法維繫,也是因為丟失了荊襄地區,導致京湖、兩淮、川邊一體化防線出現無法填補的巨大空檔。因此,能鎮守此處的,歷來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將領和軍隊。由此不難看出南宋政權對岳飛倚重之深。

難怪在岳飛去世多年以後,經歷過靖康國亂並在宋孝宗時任吏部侍郎的李椿如此感慨:

「昔年岳飛一軍,紀律最嚴,隱然若長城。」(《歷代名臣奏議》卷八十九)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保盧斯為什麼不違抗希特勒的命令而率部突圍?
1941年11月7日的那場閱兵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