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鴻鵠」:你看見的是讀音,還是心胸?

關於「鴻鵠」:你看見的是讀音,還是心胸?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格外地熱鬧,原本是青年人的節日,卻變成了一場舉國的狂歡。年紀輕的忘記糾結「我過節憑啥不給我放假」,年紀大的不再矯情「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所有的這些異動都只因一件事:今年的「五四」,是北大的120周年校慶。說實話,北大校慶這件事本身,也未必就引起13.9億普羅大眾的普遍關注,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慶典上,北大的當家人林校長在致辭時讀錯了一個字,哦,不,也許是兩個——這兩個字就像兩塊惹是生非的石頭,在平靜無瀾的水面上激起了千層浪花。

「一字之失」引發眾聲喧嘩

「北大校長讀錯字」、「北大校長居然讀錯字」、「北大校長怎麼可以讀錯字」!大家奔走相告,聲浪蓋過了世間一切大事小情,甚於國計民生,甚於世界和平。一時間,眾聲喧嘩,關於「鴻鵠」還是「鴻浩」、「莘莘」還是「菁菁」,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辯論。自1956年2月6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以來,六十多年過去,還從發現國人對普通話語音有如此深沉的熱愛和如此巨大的熱情。茶餘飯後、街談巷議,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各種以「十萬加」為己任不蹭熱度誓不罷休的公眾號,口頭傳播、大眾媒體、社交軟體,不論基於原始的、傳統的、高科技的傳播渠道,都在被這兩個字刷屏,全國人民的心中似乎都充滿了要對漢語讀音重整河山的激情。

群情激昂:一場批判的狂歡

對讀音的糾纏還未解開,已經由熱心民眾開始對此事定性。從「文化積澱不足」、「態度不夠端正」最後上升到了「德不配位」,從技術失誤的總結上升到了道德法庭的審判。各路人馬紛紛以法官的姿態開始對「校長讀錯字」進行「定罪」和「量刑」。有人說校長該反省、有人說校長該道歉,還有人乾脆公開發文,要求校長因此引咎辭職。似乎一個讀錯的漢字語音就是一場災難,危害甚於霍亂瘟疫、甚於洪水猛獸、甚於砍向無辜學生的屠刀!所以,讀錯字就是十惡不赦、就是天理難容,就應該除之而後快。

某位南方的大學校長在一個校長群里,弱弱地為北大校長委婉地解釋了兩句,稱其在北大學習期間,感覺大部分學者還是學養深厚云云,意在讓大家不必求全責備,話未說完,立即被群起而攻之,似乎這位仁兄的包容諒解之意就是是非不分、就是道德缺失、就是立場不堅定。於是,再沒有不一樣的觀點敢製造雜訊。

大家興奮異常,似乎在這場話語的論戰中,找到了一種批判的快感。且不說我們無法判定評判者自身的學養幾何,是否具有指責他人的文化優勢,單從這甚囂塵上的話語攻擊來看,具名的、匿名的、隱身的、穿馬甲的,都迫不及待地加入這浩浩蕩蕩的譴責洪流,似乎只有通過證明他人的「錯誤」,才能證明自己的「正確」;只有通過指責他人的「卑劣」,才能反襯出自己的「高尚」。彷彿只要慢一步,就玷污了自己的道德潔癖;好像但凡表現出一丁點容忍,就會耽誤了自己心靈的純良。

這場關於讀音的論戰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批判的盛宴,人們藉助對他人的否定享受著自我肯定的狂歡。

捨本逐末的喧鬧,小題大作的糾纏

評價一個人的邏輯和根據,應該是和他的品德、職業操守和社會角色相關。

首先,林校長的專業是化學,據了解,在我國化學領域是一位風評不錯的專家。拋開校長這一行政職位暫且不談,他首先是一位化學專業的教授、博導,對他的評價應該從他在化學領域的功底和貢獻談起。而我們做的,卻是有選擇地忽視其學術成就,揪住一個字,沒完沒了,不用口水打得人抬不起頭誓不罷休。

眾位,為什麼就不能包容一個「理工男」在表達上的不擅長和稚拙?

試問,我們何時見過化學家嘲諷別人不會背化學元素周期表,何時見過物理學家譏笑別人不懂引力波,何時見過數學家鄙視別人不會解四元方程?

這種選擇性地無視,和選擇性地誇大,呈現出的,是一種扭曲的邏輯。

其次,從社會角色來講,校長,是一所大學的管理者,而不是播音員不是主持人,語音語調的精鍊程度,不是工作的主要內容。相信崗位職責里,沒有「不許讀錯字」的規定,更沒有「讀錯一個字就下崗」這一條。對校長的評價,應該根據其對崗位職責的完成狀況來評判。

這部分小燕雀不甚了解,不敢妄言。

但是,因一字之失全盤否定一個人,依然讓人感覺有失偏頗。

請恕我一枚小燕雀見識粗淺,關於此事,從頭至尾總有三個字在心頭盤桓:

「至於嗎」?

既然大家強調的是文化,那麼,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內涵深厚的詞,想必各位都聽說過這句話:「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不僅包括廣泛的知識面,還要有包容的胸襟和修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也是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嗎?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人不是神,誰能不犯錯?

既然是人都會犯錯,那麼評判別人的人又有什麼資格把自己置於道德的高位去對一字之誤指手畫腳呢?

當然「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如果大家的目的是糾正失誤、是解決問題、是希望世界變得更好,那小燕雀舉雙手贊成,校長承認失誤,此事成為警鐘,今後不再重演,皆大歡喜。

竊以為,這才是彌補過失、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可是目前的狀況,似乎沒有介意問題是否得到有效的解決,大局觀缺位,不佔主導地位的局部信息被無限制地擴大,理性脫域,認知嚴重偏轉,大眾沉浸在一種情緒宣洩的愉悅感里不能自拔。

眼見緣於心中有,見心見性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曾幾何時,謙遜、溫和、有禮,是我們這座文明古國推崇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包容,更容易欣賞他人的優點,發現自身的不足。和諧、友善當然會蔚然成風。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包容心和忍耐力卻在大幅度萎縮和退化。人們更容易原諒自己,卻更難以理解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了一根根乾燥、脆弱而緊繃的弦,一碰就斷,一點就著。指責成為了一種不過腦子的習慣性動作,瘟疫一樣蔓延。理解和包容,成了看得見、卻摸不著的奢侈品。人們只願意關注事物的陰暗面,而看不到明媚和生動。

蘇東坡的好朋友佛印說過:眼中有緣於心中有,見心見性。

那些透過屏幕,撲面而來的攻擊性言辭,實際上是人們內心的浮躁和狹隘,在現實世界的投映。

狹隘、焦慮和浮躁會導致人們自我認同的危機。壓抑的自卑會導致扭曲的自大,在浮躁的話語洪流中,其實是一顆顆無處安放的慌亂的靈魂。人們似乎只有通過「罵」,才能找到微薄的存在感,才能釋放心中積鬱的能量。有時候罵花心男,有時候罵物質女,有時候罵心窮的媽媽,有時候罵油膩的中年,當實在沒誰可罵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對明星的私生活指手畫腳一番,罵他們的緋聞、罵他們的演技,罵他們的衣品......找不到具體的靶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罵他們的圈子。連岳4月27號的文章題為《那我們罵娛樂圈吧》。我想,今天各大博主公號大V爭奪的最有注意力價值的主題應該就是,《那,我們罵校長吧》。

眾聲喧嘩里的罵,安全又過癮。沒有被孤立的風險,卻有酣暢淋漓的宣洩;既有不必獨立思考的輕鬆,又有群體里的角色認同。

然而,是不是也失去了些什麼。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我們文化的包容廣大,卻容不下「一字之差」。竊以為,讀對了「鴻鵠」的讀音,未必有鴻鵠的心胸。不知道一個字的讀音里,會長出怎樣的格局。

江海不逆小流,才是我們該有的情懷。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惟以大度兼容,方能萬物兼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耳語叢林 的精彩文章:

TAG:耳語叢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