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四節氣,都是詩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都是詩的季節

有位農民詩人這樣稱讚二十四節氣,他在詩中寫道:「二十四節氣,都是詩的季節」。

果不其然,二十四節氣從幾千年前的黃淮故道起源,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從西漢淮南王劉安把它完整地寫入《淮南子》,到今天榮登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風穿越時空隧道,吹過的藍天白雲,吹過的江河海洋、吹過的沃野田疇,都浸湮著詩的濃郁,散發著歌的芬芳。

翻開浩瀚的中國古代科技史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周代時,天文學家們就已經掌握用土圭測量日影的方法,來測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個節氣。《尚書·堯典》載:「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出星鳥,以殷仲春,…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中秋…平在朔易,日短星昂,以正仲冬。」說的就是春夏秋冬的劃分。到戰國後期《呂氏春秋》記載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隨著古代天文科技的發展,到了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才有對「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錄。

西漢淮南王劉安,英年雄心,他帶領「學院派」們主編的《淮南子》對人類科技文明的歷史巨獻,就在於它第一次從宇宙觀和自然觀的角度,科學、完整地記載了反映我國古代天文季節交替、時令順序和農業氣象及物候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並把它納入自己思想體系的自然整體論之中。如果說,《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是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創造出來的天文氣象寶貴文化遺產的概括和總結,那麼,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把「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就是對我們的先人「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規律,造福人類偉大智慧和創舉的歷史肯定。

八公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淮河水,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淮南子》,就是這靈山秀水蘊育出的瑰寶。它不僅是我們淮南的歷史文化寶藏,更是安徽和中國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黨的十九大號召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因此,作為淮南人,我們有責任讓《淮南子》這部「絕代奇書」中,記載的眾多象「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文化精華和閃爍的理論思想火花發揚光大,服務新時代,啟迪新生活。

歲月如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節氣與民俗感染著一輩又一輩的詩人,孕育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催生出許多美輪美奐的歌舞繪畫。因此,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在他的藝術哲學中寫道:「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既然,「二十四節氣,都是詩的季節」,那麼,本文就以《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詩》《冬之韻》這四章二十四篇散文詩來表現二十四節氣,讓我們以詩人的心靈,去咀嚼「二十四節氣」詩情畫意的清新質樸,品味「二十四節氣」經天緯地的科普雅趣,欣賞「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的婉約雋永。在緬懷古代先賢、西漢淮南王劉安這一歷史巨獻的追思中,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升騰當今淮南人的文化自信。

第二章·夏之舞

第七節·立夏篇

芳菲歇去何須恨

夏木陰陰正可人

24節氣 (立夏 5月5日—7日)

立夏是24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穀雨後十五天,斗柄指向東南常羊之維的辰巳之間,這時表示春季時令結束。所以說春分以後四十六天為「立夏」,大風止息,音律配夾鍾。此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預示,春天將依依不捨離去,夏日正步履款款而來。「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北宋著名詩詞家秦觀的這首富有哲理的詩,道出了世間常人總是對「萬紫千紅總是春」充滿眷戀和惜春傷春之情。但縱然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各逞姿色,爭芳鬥豔,也難留住春天的腳步。春天的歸去,是「節物相催」,新陳代謝,順天應時的自然規律。「芳菲歇去何須恨,」有何惋惜和留戀呢?那「綠樹陰濃」的「夏木」不也同樣青青「可人」,賞心悅目嗎?詩人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豁達情懷躍然紙上!

唐代詩人錢起的《早夏》「花萼敗春多寂寞,葉陰迎夏已清和。」和北宋歐陽修的《初夏劉氏竹林小飲》「春榮忽已衰,夏葉換初秀。」以及南宋陸遊的《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在感情抒發上,辯證唯物,超群脫俗,與秦觀的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立夏,是各種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這時,江淮之間「麥穗初齊稚子嬌」,綠油油的小麥「揚花灌漿日夜長,油菜花香彩蝶飛」,再看江南沃野,正是一派早稻插秧的青綠季節。

作者:張純林

摘自《淮河早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淮南圈 的精彩文章:

TAG:淮南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