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的「內聖」之法

曾國藩的「內聖」之法

很高興遇見你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莊子》一書雜篇雖多為後人所著,但都是道家主張不錯,所以「內聖外王」實際上是道家的言論。但它和儒家理念十分符合,理學心學之後更是直接作為做人標準,因此「內聖外王」作為儒家的哲學主題完全沒有問題。

《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歸納一句話:不但要做個好人,還要做個聰明人,「道」就是符合變化、規律。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主張其實基本符合道家的「內聖」。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作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時代並沒有明確提出"內聖外王"這一概念,但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一觀點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內聖外王"這一儒家思想也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可以作為儒家的哲學主題。

簡單來說,「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儒家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聖只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曾國藩是儒家大師,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他的」內聖外王「之道有自己的一系列理論。在」內聖「方面曾國藩強調自我修身養德,「慎獨處身,心境泰然」強調「慎獨」,認為「君子獨積誠為慎,小人獨積妄生肆」,獨處時更要「誠」,要不斷反省,同時要遏制自己的慾望「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才能心泰。對於公私之事強調「剖析公私,精研得失」,公私分明。講究誠信,待人真誠,認為「心忠貞不貳,言篤實不欺」,為人誠懇,注重自我修養,「存心養心為體,民胞物與為用"。

曾國藩認為「內聖」有四種境界:古來聖哲胸懷極廣,而可達於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彥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於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覆尋思,嘆喟無已。意為古今先哲的心胸情懷都非常寬廣,然而能夠達到至聖境界的大約有四種: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而萌生出聰明睿智的是二程所說;誠懇到了極點感動神靈的是子思遺訓所說;安與貧窮,樂於奉行自己道德標準進而身體好的是孔子、孟子、顏回、曾子所說的道德標準;最後是大詩人的標準啦!

Day4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加油

公眾號後台發送「青年節禮物」有驚喜哦!

溫馨提示

書友們請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感悟和體會。歡迎愛讀書、愛思考的書友加入。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方便閱讀哦!

GIF

(圖片來自網路 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沒事兒,就多掙點錢吧
妻子第一次懷孕的喜悅,但別忘記該做哪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