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寫的錯別字就是通假字?

古人寫的錯別字就是通假字?

最近閱讀古籍,古人的造字、用字現象讓我產生興趣;不過高中課本對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的解釋界限不清甚至簡單地歸結為全是通假字,這又使我感到困惑。如「蚤與早」、「奉與捧」、「檝與楫」大多全釋為通假字,其實第一組對是通假字,第二組應是古今關係,第三組乃異體字也。

其實,通假字是古人用字時的替代現象,古今字是先後造字分職軌跡,而異體字因古人時地之異出現的流且遺的書寫跡象。

「通假字」不同於「六書」上的假借,這假借是借來代表語言里出現的新詞。許慎曰:「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這就是造了假借。假借有分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無其字」的假借,而通假字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通假字基本是同音、近音而被借去代替,所謂「通用借替是也」,其實兩字均有其本義,只是甲字來用之代替乙字。

通假字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假借現象:

(1)形聲字通假。「趣舍不同」。(本字「取」,趣是取的通假字)。

(2)同音字通假。「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蚤」是「早」的通假字)。

(3)雙聲字通假。 「無說詩,匡鼎來」。(「鼎」是「當」的通假,兩字聲母均為「d」)。

高中課本上對於兩字的關係往往只說「某通某」、「某本某」、「某作某」、「某同某」,卻最終未明確什麼關係的字。更有甚者自相矛盾,如「莫和暮」在課文注釋上「某同某」。這一「同」字,分明是古今字現象,但到練習上又說成是通假字。

總而言之,兩個字的形體和意義本不同,由於讀音一樣或比較接近,甲字被借作乙字。這才是形成了通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雍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古往今來最美的情詩,卻敵不過納蘭的這一首詞
風風火火過元宵,但是別忙著吃圓子,元宵習俗知多少

TAG:惟雍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