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哥窟:古寺的歷史

吳哥窟:古寺的歷史

吳哥窟約建於公元1113至1150年之間,佔地面積約500英畝(200公頃)。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建造的最大的宗教聖地之一,其名之意為「寺廟之城」。

最開始,吳哥窟是為供奉毗濕奴而建的印度教寺廟,它在14世紀時被改造成了一座佛寺,並在其已有的豐富藝術藏品的基礎上加入了佛陀的塑像。一段時間後,它又被改作軍事要塞。如今,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科學家們正努力地對其進行保護。

它那213英尺(65米)高的中塔被四座更小的塔和一系列圍牆所環繞著。這種布局重現了須彌山的形貌,在印度神話中,它是一個傳奇之地,位於喜馬拉雅山之上,為神之居所。

俯視吳哥窟,可見護城河、堤道以及被四座小塔環繞的中塔。

照片版權:Alexey Stiop | Shutterstock.com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中

該寺廟所坐落的城市吳哥,位於今日柬埔寨境內,曾經是高棉帝國的首都。這座城市有著幾百所寺廟,人口或超過100百萬人。在工業革命前,它可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根據運用機載激光掃描(激光雷達)的研究顯示,吳哥擁有著一個可輕易容納50萬人口的城市核心,以及一個居住了更多居民的廣袤腹地。研究者們還在吳哥窟北面約24英里(40公里)處發現了一座名為馬亨德拉帕瓦塔的「失落之城」。

護城河、塔、螺旋結構和隱藏的畫作

吳哥窟被一條650英尺(200米)寬的護城河所環繞,其周長超過了3英里(5公里)。該護城河深13英尺(4米),可幫助穩定寺廟的地基,防止地下水位過高或過低。

吳哥窟的主入口朝西(這是與毗濕奴相關的方向),到達此地需通過一條石頭堤道,守護獅塑像沿路可見。最近,考古學家在西面門戶處發現了八座由砂岩和紅土所築的塔的遺迹。這些塔也許是在吳哥窟完全建好前供人使用的神廟遺迹。在寺廟的東面則有著一個次要的、不起眼的入口。

吳哥窟的核心是中塔,需通過一道陡峭的樓梯方能進入,其頂端有一尊毗濕奴的塑像。該塔「曾經是國家象徵的中心,也是世俗與神聖權力交融的事實的中心。」研究者伊利亞諾·曼尼卡在《吳哥:高棉帝國的空中寺廟》一書中如是寫道,「從那個無與倫比的空間出發,毗濕奴和國王一同統治著高棉的屬民。」

中塔內還發現了隱藏的畫作。塔內的一個房間里有著這樣一幅畫,它展示了傳統的名為皮琶(pinpeat)的高棉樂器合奏場景,這種合奏由不同的鑼、木琴、管樂器和其他打擊樂器組成。在同一個房間里,還有一幅隱蔽的畫,描繪了人在兩個建築之間騎馬的場景,這兩座建築有可能是寺廟。這些畫作只是2010年後在吳哥窟發現的200幅中的兩幅。

最近,考古學家運用激光雷達在吳哥窟旁發現了一個長達1英里、包含了多種螺旋設計的沙土結構。它在12世紀中葉到晚期存在過很短的一段時間。考古學家們還不確定它的用途,而且這一結構有可能從未被最終完成。

隨著激光雷達研究的開展,還發現了居住在吳哥窟附近、為寺廟服務的工人們的房屋和池塘遺迹。

該浮雕描繪了印度教提婆(善神)把龍神婆蘇奇拉入攪乳海的創世故事

圖片版權:BasPhotoShutterstock.com

毗濕奴與國王

吳哥窟的建造者是名為蘇利耶跋摩二世的國王。他是一名篡位者,在青年時期趁其叔祖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騎象之際將其殺害。一篇銘文記載,蘇利耶跋摩殺死他「就像一隻在山壁架上的迦樓羅(一種神話中的鳥)會殺死一條蛇一樣。」

蘇利耶跋摩的嗜血延續到他的統治之中;他為了獲得對越南領土的控制權向越南發起攻擊。他同時也促進了和平外交的進程,與中國重新建立了聯繫。

他崇敬常被描述為守護者的毗濕奴,並在吳哥窟的中塔設立了後者的塑像。這種虔誠也可見於吳哥窟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一面浮雕中。它坐落在寺廟的東南部,展示了印度創世故事中名為「攪乳海」的章節。

正如考古學家邁克爾·科爾所寫,該浮雕「描述了提婆(善神)與阿修羅(惡神)是如何在毗濕奴的庇護下攪動海洋以煉製長生不死仙藥的。」(《吳哥與高棉文明》,泰晤士與哈德遜出版社,2003)學者們認為,這幅浮雕是吳哥窟中最好的藝術品之一。蘇利耶跋摩對毗濕奴的虔誠也體現在他被追授的謚號「Paramavishnuloka」中。據研究人員海倫娜·勒讓-德·康寧格考證,該謚號意為「位於毗濕奴最高居所之人」(《吳哥窟:一座皇家寺廟》,VDG,2001)。

建築技術

修築吳哥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包括了採石、精細的藝術作業和大量的挖掘。為了建造環繞寺廟的護城河,150萬立方米(5300萬立方英尺)的沙土和淤泥被移去,這項工程在當時需要同時動用幾千人的勞動力。

修建吳哥窟本身也是挑戰。為了支撐它們,一種名為紅土的堅固材料被投入使用,而它們又被用於雕刻浮雕的較軟的砂岩所包裹。這些砂岩塊開採自北面約18英里(30公里)處的庫侖山。研究顯示,一系列的運河被用作把這些岩塊輸送至吳哥窟的運河渠。

在中塔之下,有一條通向一個房間的甬道。在1934年,考古學家發現了「兩片水晶和兩片金葉,它們遠遠地在毗濕奴雕塑原本所在之處的下方。」科爾寫道,並補充說,類似這種的儲藏品「在精神上使一座寺廟『活了起來』,就像電池能夠給予便攜電子設備能量一樣。」

一株榕樹長在吳哥窟一個門道的上方。

圖片版權:DavidDavis | Shutterstock.com

目標

雖然吳哥窟是用來供奉毗濕奴的,但這所寺廟的完整用途仍在爭論當中。其中一個問題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有沒有被埋葬在這個聖地之中,或許就在那個發現了水晶和金葉的房間里。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它將賦予這所寺廟喪葬之意。

伊利亞諾·曼尼卡指出,吳哥窟位於北緯13.41度,中塔房間的南北軸線長13.43肘(古代長度計量單位,1肘約為45.72厘米,譯者注)。曼尼卡相信,這不是巧合。「在中央聖所,毗濕奴不僅放置在吳哥窟的緯度上,還準確沿地軸擺放。」她這樣寫道,並指出高棉人知道地球是圓的。

此外,在她的書中,曼尼卡注意到,吳哥窟的塔樓與12個月的走向有對應關係,這表明它有著重要的天文用途。「在柬埔寨漫長而澄澈的夜晚,當繁星充滿在黑色夜空的每個角落,既是觀星人又是祭司的人們站在西面長長的堤道上……記錄著月亮是如何面對寺廟最高兩個長廊中的塔樓運動。」

補充資料

· 吳哥窟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被認為有著文化、歷史和自然意義。

· 「柬埔寨旅遊」(Tourismof Cambodia)提供了關於吳哥窟及遊覽寺廟小提示的信息。

· 「谷歌地圖」(Google Maps)提供了吳哥窟和其他柬埔寨寺廟的街景視圖。

來源:livescience

譯者:IICC-X 楊雲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遺產事業 繼往開來」——2018文化遺產宣傳季古城開啟
新發現:游牧貴族墓葬揭示3700前的草原絲綢之路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