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

——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會當凌絕頂,「紙說嘉定——包仕武書法藝術展」在京舉辦,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無疑是這個春天裡的一場盛事。

作為華夏文化中的標誌性藝術,書法源遠流長,奔騰不息。自古及今,一直擁有難以數計、浩如煙海的研習群體,自然也是高峰迭起,名家輩出,燭照千秋,蔭澤後世。作為新時代的藝術家,包仕武先生沉潛書道三十餘年,好學深思,孜孜以求,且以所學服務社會,將心得授予新人,做到了胸中有丘壑,筆下有風雲,用世有情懷。

鑒賞書作,筆者服膺清人劉熙載的觀點,他洞若觀火地指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換言之,書法作品是一個人學養、心性、志量的具象體現,是以筆墨為工具的精神外化,是紙箋為載體的靈魂旅行。因此,筆墨的境界無非是心靈的闡述。

包仕武先生長於皖,學於豫,寓於閩,最後定居於滬,間關南北,遊蹤萬里。早年出身於中文專業,先後從事書法創作和群文、文博工作。自幼臨池不倦,楷書自顏體入手,上追《張黑女碑》,行草於米芾、王鐸取法良多,隸書於漢簡、《張遷碑》、《石門頌》用功尤深,篆書則主要得益於楚簡,融匯諸家,師古能化。他生性慷慨,古道熱腸,但做事卻不失縝密和條理,每每為人稱道不已。他青年時已蜚聲書壇,前輩論其書法,首推其行書成就,奇肆洒脫,豪邁雄強,具有濃郁的金石氣息。

近年,隨著歲月的沉澱,學養的精進,其作品在絢爛中開始呈現沖淡與平和,在雄奇中開始顯露溫厚與靜穆,看似縱情的揮灑中卻蘊含了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節奏和韻味。唐人張懷瓘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觀包仕武先生的近作,特別是這次展出的作品,足見其用心用意,足見其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毋庸筆者再贅筆多言。

雖然古賢倡導「文以載道」,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但是有所得而秘而不宣,乃至孤芳自賞,仍然是古今不少文藝家的通病。一直以來,包仕武先生筆歌墨舞,熱情地為社會服務,承先啟後,毫無保留地將學書心得傳授給學生,而今已是桃李滿天下,弟子遍南北。其積極的用世情懷,已經不言自明。

嘉定,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城市,產生了以節義著稱的侯峒曾、黃淳耀,以學術著稱的錢大昕、王鳴盛,以書畫著稱的李流芳、陸儼少,其他領域的飽學鴻儒,傑才偉士,更是不可勝數。嘉定,更是一座包容謙和的城市,歷史上不少文藝大家寓居於此,傳學弘道,為嘉定文化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如元代的趙孟頫、楊維楨,明代的歸有光,清代的吳歷等等。今人雖不能輕率地自比古賢,但也不必妄自菲薄,縮手縮腳,不去努力和建樹。包仕武先生自定居嘉定後,不僅對本地的書法教育和創作多有裨益,而且向慕嘉定先賢,研究地方文化,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自身所長與嘉定人文結合起來,表現出來。

近兩年中,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準備這次展覽,將大量能夠展現嘉定人文、城市精神的詞句創作成多姿多彩的書法作品,以期將沉睡在古籍故紙中的相關文字用鮮活的藝術喚醒,帶到殿堂,帶給同道,帶給大眾,並為嘉定建縣800周年獻禮!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說 紙 說

新世紀第一個秋天,我在新疆認識了包仕武。那時美國忙著滿世界抓拉登,仕武兄正留一抹濃密的美髯,走在接近中阿邊境的路上,自然多了一道說笑的話題,仕武智能才情令我印象頗深。

快二十年了,我們互通消息,時在念中。今春,他欲假嘉定建縣八百年,將多年書法探索一一呈現。展覽付梓前,囑我寫幾句。我想了想,不必拉開架式條分縷析了,讀圖時代,冗長枯燥文字,人不愛看,談些籠統感覺吧。但不是應差!

最近十幾年,我懶得看書展,尤其在時風浮躁文風低俗的當下,強烈的視覺衝擊,僅為一展,無關心靈,鬧騰!雖說不錯,粗看尚可,細觀乏味,深究惡俗。遠看是花近看疤,不值得關注。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仕武展前圖片,改變了我先前偏見。

這年頭有意思的 "哥們"不多,包仕武算一個。他作書做人一個樣,機智中透出輕鬆自在,略加品味,又不乏深刻。好的作品都有個人獨特圖式,與古與今皆有異!面前這書稿,是仕武心得,細細讀來,很有意思。

書法是由點線相機組合的東方藝術,雖受漢字結構制約,若有能力作適度解構,則很神奇!其神奇在於寫的比看的激動,更不能自己。寫什麼遠沒有怎麼寫來得重要;寫法,又遠沒想法來得重要。由此,叩問自己心靈,提升個人審美積累和生命經驗,至關重要!想法靠寫法體現,故經典範式不可不臨!

仕武書自顏字始,後主攻漢隸,深得《張遷》之精髓,仕武脫去圓肥筆意,直攫篆籀金石氣息,略加變形,奇中寓秀,生拙靈動,別出心裁,非分之想常出人意表,一股山野林下之風。這暗示他創作已具完整個人意味,他已經歷和將經歷的是以情命筆。本來嘛,書法在庸常懶散氛圍中,就是消解、釋放自身緊張情緒的自由空間。

以傳統論書,功力深厚,研法久長,筆墨嫻熟,格調高古,意境悠遠者,窮經年方變。才高膽大,需判斷力、想像力、自信力兼備,仕武一路拈花惹草,遍臨漢碑,聽命內心碑帖不拘。他揣摩古人意,捕捉傳統核心價值點,不受任何範式羈絆,建立自己的修正系統。仕武依性情精挑經典,聰明!個體而言,真正發生作用的經典應和自身有所聯繫,且被理解並利用的那一塊。"有思想有個性的人,不會永久地消極地被動地無選擇地摳傳統,而是量體裁衣,能動地批判地選擇性地接受並製造出自己的樣式。"適心見性,不張揚,不雕飾,流暢自然。發生在仕武身上階段性認同,標誌著不羈的心靈之旅。他並非一味著眼外形酷肖,而是將自己的日常思考和審美情趣寄居其間,這更接近藝術創造本質。歷史上,王鐸壞了章法規矩,徐渭壞了筆法規矩,董其昌壞了墨法規矩,卻彪炳千秋!

自然,形質自然,心性自然,感覺自然,書肇自然復歸自然,不因流連古人之"法"迷失自性,而在意象營造中領悟自性,心隨景化,景隨心生,一任爽辣,高明!然有人見此茫然,何為?這涉及一評價標準,要命的是"習慣"這把尺子!我們不必唯按傳統文人審美理想來界定,諸如"逸筆草草""似與不似之間"也不盡然是寫文人閑情"胸中逸氣"。同樣儘管筆墨技巧已出神入化,以至於曾小有成就的人們用心研習多年後終因難得氣象而放棄模仿,足見其技也妙也難,仍不能僅從技巧上詮釋,事實上,這已超越了既有書法評價體系,對仕武來說,筆墨是載體而非本質。是"書為心畫"!用心去做才流露真性情,才能產生創造欲衝動,才能使觀者被其創造所感染,從根本這正來自中國藝術傳統。妙品從傳統化出,正出自現代語境之下。我們從書寫方式、執筆用筆行為及那充滿激情的作品中可覺察,仕武嚮往自由境、惟我境、無法境,凡此都是藝術創造的高境界,當然,這得依靠文化審美支撐和對圖像創造力對材料工具駕馭力的活用。藝術實踐在發展,評價參照系也當隨之發展。並不意味只重西方標準,相反,中國藝術傳統精神不僅是造就這等書家的土壤,同樣也可在這一傳統中釋讀和理解其書作,給人以啟迪。

問題在於如何理解傳統!

劉夢溪《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中談到:"傳統文化指傳統社會的文化。廣義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文化傳統指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連接鏈"。傳統書法指傳統社會所創的書寫方式和評價系統。一如當"我們面對一尊青銅器一座古建築,說看到了中國文化傳統並不準確,實際看到的是傳統遺存物"。當我們看到歷代經典書作時,只是看到了傳統書法遺存。而內蘊於遺存中的"精神連接鏈"才是傳統本質,是"這些遺存物所涵蘊的規則、理念、秩序和信仰"。

何為蘊含於傳統書法中的規則理念秩序信仰?"變化"恐首當其衝!變化,由變而化 。"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化有變化意,又有生成意。變與化連用很有道理,變而後生,生生不息。這是中國的哲理,宇宙的規律,也是中國書法的傳統精神。化是必然之路,但由"漸移改"之變而來,新生命在傳承中化生而不是無端冒出,否則成無源之水,至多一時時尚不能傳之久遠。書法傳統正在於變化,才使一個個大家之名光華熠熠。

成功者深諳此理,研古後自會體悟深藏於古人作品中的精神連接鏈,總結研習法則,道出從傳承悟藝到變而化生全過程。法則前提是傳承,是技,是入道門徑。 化,則是根本,是傳統精神所在。最終是化!如何化?"石濤我有我法。我法非憑空而來,是學諸法後之果。太史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須從生活中體察真情,方不致空洞無物"。化之得,師前賢,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藝術創造的源泉。

成功者更有深因:人品與學養。中國人"先器識而後文藝",王國維"昔賢樸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學養中出"道理很直白。精研傳統,體道悟藝,可謂深厚,學養自不必說。性情如何呢?應不籍此爭名牟利,一路謙和平靜、終生默默耕耘書山藝海!仕武出道雖早,一直不著,這與他始終持慎入姿態有關。無心附庸主流,安心一畝三分地,卻未淡出人們視線,這若即若離,不在喧囂熱鬧中被功利牽扯,恰是一種成全。康有為雲"大道藏於房,小技鳴於堂"。心底純凈不染,作品才能超凡,為人才具"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

本來,書家的價值並非靠評論家幾篇溢美說辭,更不靠時下商業氣的世俗包裝,而是書家藝術中蘊含的內質確有不少可發掘卻尚未被揭示的價值,這價值不僅屬書家書作,且關係藝術創造本質與規律。理論不是書寫裝飾,而是作書前必須的思考,書作應是思考的呈現。藝術最大目的也並非刻意去創造"美",而是自然地表現"我"。度人金針,得自鐵杵石拙鈍中磨礪!夾著尾巴做人,豎起尾巴作書,得意處,搖擺幾下又何妨…… 余與仕武握手,是為賀!

陳社旻

2018年元旦

於揚州靖廬

說 紙 說

新世紀第一個秋天,我在新疆認識了包仕武。那時美國忙著滿世界抓拉登,仕武兄正留一抹濃密的美髯,走在接近中阿邊境的路上,自然多了一道說笑的話題,仕武智能才情令我印象頗深。

快二十年了,我們互通消息,時在念中。今春,他欲假嘉定建縣八百年,將多年書法探索一一呈現。展覽付梓前,囑我寫幾句。我想了想,不必拉開架式條分縷析了,讀圖時代,冗長枯燥文字,人不愛看,談些籠統感覺吧。但不是應差!

最近十幾年,我懶得看書展,尤其在時風浮躁文風低俗的當下,強烈的視覺衝擊,僅為一展,無關心靈,鬧騰!雖說不錯,粗看尚可,細觀乏味,深究惡俗。遠看是花近看疤,不值得關注。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仕武展前圖片,改變了我先前偏見。

這年頭有意思的 "哥們"不多,包仕武算一個。他作書做人一個樣,機智中透出輕鬆自在,略加品味,又不乏深刻。好的作品都有個人獨特圖式,與古與今皆有異!面前這書稿,是仕武心得,細細讀來,很有意思。

書法是由點線相機組合的東方藝術,雖受漢字結構制約,若有能力作適度解構,則很神奇!其神奇在於寫的比看的激動,更不能自己。寫什麼遠沒有怎麼寫來得重要;寫法,又遠沒想法來得重要。由此,叩問自己心靈,提升個人審美積累和生命經驗,至關重要!想法靠寫法體現,故經典範式不可不臨!

仕武書自顏字始,後主攻漢隸,深得《張遷》之精髓,仕武脫去圓肥筆意,直攫篆籀金石氣息,略加變形,奇中寓秀,生拙靈動,別出心裁,非分之想常出人意表,一股山野林下之風。這暗示他創作已具完整個人意味,他已經歷和將經歷的是以情命筆。本來嘛,書法在庸常懶散氛圍中,就是消解、釋放自身緊張情緒的自由空間。

以傳統論書,功力深厚,研法久長,筆墨嫻熟,格調高古,意境悠遠者,窮經年方變。才高膽大,需判斷力、想像力、自信力兼備,仕武一路拈花惹草,遍臨漢碑,聽命內心碑帖不拘。他揣摩古人意,捕捉傳統核心價值點,不受任何範式羈絆,建立自己的修正系統。仕武依性情精挑經典,聰明!個體而言,真正發生作用的經典應和自身有所聯繫,且被理解並利用的那一塊。"有思想有個性的人,不會永久地消極地被動地無選擇地摳傳統,而是量體裁衣,能動地批判地選擇性地接受並製造出自己的樣式。"適心見性,不張揚,不雕飾,流暢自然。發生在仕武身上階段性認同,標誌著不羈的心靈之旅。他並非一味著眼外形酷肖,而是將自己的日常思考和審美情趣寄居其間,這更接近藝術創造本質。歷史上,王鐸壞了章法規矩,徐渭壞了筆法規矩,董其昌壞了墨法規矩,卻彪炳千秋!

自然,形質自然,心性自然,感覺自然,書肇自然復歸自然,不因流連古人之"法"迷失自性,而在意象營造中領悟自性,心隨景化,景隨心生,一任爽辣,高明!然有人見此茫然,何為?這涉及一評價標準,要命的是"習慣"這把尺子!我們不必唯按傳統文人審美理想來界定,諸如"逸筆草草""似與不似之間"也不盡然是寫文人閑情"胸中逸氣"。同樣儘管筆墨技巧已出神入化,以至於曾小有成就的人們用心研習多年後終因難得氣象而放棄模仿,足見其技也妙也難,仍不能僅從技巧上詮釋,事實上,這已超越了既有書法評價體系,對仕武來說,筆墨是載體而非本質。是"書為心畫"!用心去做才流露真性情,才能產生創造欲衝動,才能使觀者被其創造所感染,從根本這正來自中國藝術傳統。妙品從傳統化出,正出自現代語境之下。我們從書寫方式、執筆用筆行為及那充滿激情的作品中可覺察,仕武嚮往自由境、惟我境、無法境,凡此都是藝術創造的高境界,當然,這得依靠文化審美支撐和對圖像創造力對材料工具駕馭力的活用。藝術實踐在發展,評價參照系也當隨之發展。並不意味只重西方標準,相反,中國藝術傳統精神不僅是造就這等書家的土壤,同樣也可在這一傳統中釋讀和理解其書作,給人以啟迪。

問題在於如何理解傳統!

劉夢溪《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中談到:"傳統文化指傳統社會的文化。廣義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文化傳統指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連接鏈"。傳統書法指傳統社會所創的書寫方式和評價系統。一如當"我們面對一尊青銅器一座古建築,說看到了中國文化傳統並不準確,實際看到的是傳統遺存物"。當我們看到歷代經典書作時,只是看到了傳統書法遺存。而內蘊於遺存中的"精神連接鏈"才是傳統本質,是"這些遺存物所涵蘊的規則、理念、秩序和信仰"。

何為蘊含於傳統書法中的規則理念秩序信仰?"變化"恐首當其衝!變化,由變而化 。"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化有變化意,又有生成意。變與化連用很有道理,變而後生,生生不息。這是中國的哲理,宇宙的規律,也是中國書法的傳統精神。化是必然之路,但由"漸移改"之變而來,新生命在傳承中化生而不是無端冒出,否則成無源之水,至多一時時尚不能傳之久遠。書法傳統正在於變化,才使一個個大家之名光華熠熠。

成功者深諳此理,研古後自會體悟深藏於古人作品中的精神連接鏈,總結研習法則,道出從傳承悟藝到變而化生全過程。法則前提是傳承,是技,是入道門徑。 化,則是根本,是傳統精神所在。最終是化!如何化?"石濤我有我法。我法非憑空而來,是學諸法後之果。太史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須從生活中體察真情,方不致空洞無物"。化之得,師前賢,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藝術創造的源泉。

成功者更有深因:人品與學養。中國人"先器識而後文藝",王國維"昔賢樸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學養中出"道理很直白。精研傳統,體道悟藝,可謂深厚,學養自不必說。性情如何呢?應不籍此爭名牟利,一路謙和平靜、終生默默耕耘書山藝海!仕武出道雖早,一直不著,這與他始終持慎入姿態有關。無心附庸主流,安心一畝三分地,卻未淡出人們視線,這若即若離,不在喧囂熱鬧中被功利牽扯,恰是一種成全。康有為雲"大道藏於房,小技鳴於堂"。心底純凈不染,作品才能超凡,為人才具"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

本來,書家的價值並非靠評論家幾篇溢美說辭,更不靠時下商業氣的世俗包裝,而是書家藝術中蘊含的內質確有不少可發掘卻尚未被揭示的價值,這價值不僅屬書家書作,且關係藝術創造本質與規律。理論不是書寫裝飾,而是作書前必須的思考,書作應是思考的呈現。藝術最大目的也並非刻意去創造"美",而是自然地表現"我"。度人金針,得自鐵杵石拙鈍中磨礪!夾著尾巴做人,豎起尾巴作書,得意處,搖擺幾下又何妨…… 余與仕武握手,是為賀!

陳社旻

2018年元旦

於揚州靖廬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藝境與情懷——略論包仕武先生的書法和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專場
經典|趙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卷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