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口的毒酒」:從追求平等到逆向歧視——美國「平權運動」真相

「可口的毒酒」:從追求平等到逆向歧視——美國「平權運動」真相

從追求平等到逆向歧視——美國「平權運動」鉤沉

作者:冼玉生,青年力網專欄作家,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近些年,美國社會中的「政治正確」似乎成為了挑起美國社會族群撕裂和社會對立的最大推手。那麼,這種「政治正確」是從何而來,又是因何發展到了今天的呢?

1

從「隔離但平等」到《民權法案》的出台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國內種族矛盾隨著分配領域和教育領域的不平等而陡然爆發。包括亞裔、非裔在內的有色人種發動了民權運動,要求與白人獲得平等的權益。60年代後的一系列立法措施,尤其是1964年頒布《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或稱《平權法案》)雖然試圖平息種族矛盾,但卻被指控造成了針對白人與亞裔的逆向歧視,從而加劇了種族矛盾。但《民權法案》不僅未能消除種族歧視,反而導致了近些年美國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再度興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登任美國總統,也與近些年美國種族主義抬頭有很大關係。

《民權法案》的確立有較為複雜的歷史淵源,其初衷是為了消除種族歧視。當美國建國時,宣稱自由平等的國度卻並沒有廢除當時的黑人奴隸制度。儘管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南北戰爭後出台的一系列美國憲法修正案後,黑人在法律上獲得了與白人平等的地位。但當時美國社會中的大量白人在意識上並不認可黑人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其中南方地區由於長年的黑人奴隸制對其社會意識的塑造,白人對黑人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奴隸」與「劣種人」上,對於黑人的歧視尤為嚴重。

1870年後,美國南部各州逐漸頒布了禁止不同種族間通婚的法律。其後,種族隔離愈演愈烈,種族隔離政策從婚姻發展到教育,甚至發展到公共生活乃至於醫療領域中。白人反種族平等的暴力組織也開始興起,並針對包括非裔、亞裔的有色人種進行各種各樣的暴力行動。

1890年,一個擁有1/8白人血統的美國人普萊西,在列車上試圖坐在為白人保留的車廂里,被帶走並處以監禁。他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時,大法官布朗認為白人與其他有色人種應該平等而隔離,進而確立了美國法律對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的「隔離但平等」的司法原則。

自此以後,美國各州對於有色人種之權益的侵犯更甚,白人至上主義愈加盛行,美國國內的種族矛盾愈演愈烈,「隔離但平等」逐漸變成「隔離且不平等」。儘管有色人種和美國白人表面上在法律上平等,但在司法判決、輿論氛圍及工作等方面,非裔依然受到嚴重歧視。

同樣遭受迫害的還有華裔,較之在《解放宣言》頒布後在法律上擁有與白人平等權益的黑人而言,在19世紀中期後大規模進入美國的華裔工人,並沒有擁有公民權、人身權等基本權利,並且備受歧視與迫害。美國的工會、政客及報刊大力塑造並宣揚華裔的負面形象,導致了從19世紀中葉起長期的針對華裔的暴力運動以及立法上對於華裔的歧視與壓迫。

在針對非裔的「隔離但平等」之原則及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相繼確立與實施後,白人至上主義在美國盛行,並在其後數十年中引發了嚴重的種族矛盾。儘管在法律上有色人種逐漸獲得了平等權益,但不論是在政治生活抑或日常生活中,種族歧視依然廣泛存在,「隔離但平等」原則實際上造成了「隔離且不平等」的事實。

有鑒於此,1905年7月,黑人學者杜波伊斯發動了尼亞加拉運動,要求黑人在選舉、言論自由等方面得到事實上的平等權益。其後,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世界黑人進步協會相繼成立,黑人權益運動此起彼伏,種族矛盾也愈演愈烈。黑人在教育領域對於平等的追求,成為了廢除「隔離但平等」原則的開端。1938年的「根斯訴加拿大案」、1950年「斯威特訴培恩特案」和「麥克勞林訴俄克拉荷馬案」以及1954年「布朗訴堪薩斯州托皮卡案」,挑戰了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其中布朗案在最高法院判決中的勝訴成為了一個標誌。

●毛澤東接見杜波依斯

自此以後,平權運動從教育領域蔓延到其他領域,並促使了1964年美國《民權法案》的通過。

●民權法案的簽署瞬間

2

從平權到族裔平均——教育領域的逆向歧視

黑人運動與婦女運動,在美國掀起了對於種族及男女平權的追求風潮。聯邦政府因外力推動,逐漸開始了司法與行政改革,試圖糾正上層建築中對於在美少數族裔及女性的歧視與偏見。這場制度改革,即是其後所稱的「糾偏歧視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或稱「肯定性行動」)。一系列的平權運動推動了「總統平等僱傭機會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ttee on Equal Opportunity)的設立及1963年「肯定性行動」作為正式政策的發布,最終促使1964年《民權法案》的產生。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傳奇人物馬丁·路德·金

1964年的《民權法案》廢除了在公共領域、教育領域的種族隔離與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但從尼克松執政以後,平權政策開始轉向對於少數族裔的優待政策。1974年的巴基案,讓種族和族裔配額制更加偏頗。為了減少種族衝突,各大學府以「多元化」為名增加了對於非裔與拉丁裔的配額,並大大減少了對亞裔與白人的配額。

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托馬斯·埃斯彭沙德出版了《不再隔離,但仍未平等》一書,對美國大學申請者的成績作出了統計:進入精英大學的亞裔學生的SAT 平均分數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拉丁裔學生高270分,比黑人學生高450分。亞裔群體不僅在入學成績上較之其他族裔要求更高,甚至還要遭受錄取官諸如「缺乏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等偏見。

教育上的不平等引發了對於「平權」與「配額」的大量批判,一部分學生將大學告上法庭,而這些大學所給予的理由,是「整體評估錄取程序」「多元化的校園生活和教育經歷」這些極度表現平均而非平等的用語。自「平權運動」開始逐漸變為「平均運動」起,它就必然損害社會的公平。並且這種「平均」並不是分配領域的平均,而是在損害美國白人與亞裔之利益的基礎上的平均——族裔間的平均。

有研究表明,如果廢除平權運動,精英大學錄取中完全取消對種族因素的考量,亞裔將成為最大獲益者。4/5的非裔和拉丁裔的錄取名額將會被亞裔學生佔據。(當然,這更可能是在短期內的情況)平均損害了白人與亞裔的機會公平,而這又導致了種族矛盾與種族歧視的加深。事實上,尤其是對於亞裔來說,儘管其SAT的平均成績最高,但入學率甚至還低於各校的平均入學率。

與教育領域及就業領域的平均化趨勢相比,美國的分配領域具有極端的不平均。儘管美國主流經濟學家常用「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來解釋收入差距的擴大,但依然無法掩蓋其背後的剝削因素。資本家與政治家,似乎試圖以教育的平均化來掩蓋分配領域的不公平,而這必然導致機會公平受損的白人與亞裔之反抗以及種族矛盾的深化。反平權運動此起彼伏,對於糾正對非裔及拉丁裔等少數族裔的特殊優待之呼籲也越來越盛。

2016年美國大選中,為數眾多的華裔在反對平權主義的思想下投票支持特朗普,就是試圖得到至少在教育領域的機會公平。由於在美華裔的長期努力與特朗普的當選,哈佛大學中亞裔學生比例從之前的10%至12%,上升到2017年的22.2%。在美國種族主義抬頭的今日,教育領域中的機會平等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實現。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因「隔離但平等」原則而出現了嚴重的種族隔離與種族偏見。直到林肯時期「肯定性行動」及其後《民權法案》的頒布之後,種族隔離消失了。但由於「平權運動」變成了族裔間的「平均運動」,白人與亞裔受到了逆向歧視,其機會公平受到了損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種族矛盾。

或許有人辯稱,由於非裔與拉丁裔收入水平較低而得不到更好的基礎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領域對其資源的傾斜有利於族裔間的平等。但非裔與拉丁裔基礎教育的薄弱,源自於美國的基礎教育中政府投入的不足與「快樂教育」理念的盛行。這一點並不能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中損害其他族裔機會公平等理由。

3

「平權」的本質——可口的毒酒

當平權運動演變為「平均運動」後,原有的打破種族隔離、爭取平等權益的正麵價值消失殆盡,而是演變成了一種針對白人與亞裔的逆向歧視。在高等教育領域,同樣的就學機會白人與亞裔便需要刻苦學習方能獲得,而非裔與拉丁裔卻能輕鬆獲得,甚至出現了「黑人交白卷上大學」的極端情況。這造成的結果是非裔和拉丁裔看似獲得了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實際上則是這兩個群體中的人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機會被徹底剝奪了。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是有門檻的,一個人只有在初等教育階段達到相當水平,才能夠擁有理解高等教育的認識水平,從而有效的接受高等教育並進一步接受深造。而之所以傳統上亞裔和拉丁裔無法進入高等學府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除了因為種族隔離被歧視以外,自身在初等教育階段的受教育水平較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如果若是真的想要改善非裔和拉丁裔的受教育水平,最合理的辦法是應該增加對以上兩個群體在初等教育階段的扶持,令他們可以接受到較好的初等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

但當下的各種「平權運動」卻並不是如此,而是往往直接將受教育水平不足的非裔與拉丁裔錄取進入高校。這造成的一個結果是,這些人往往沒有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認識水平,在大學中無法獲得應有的知識,只是虛度光陰。而另一個結果是,這種「平權運動」實際上嚴重降低了非裔與拉美裔等受到「平權運動」照顧的群體的學歷的含金量,導致這些群體中受到較好教育的群體在求職中也是寸步難行。因為,他們的學歷與白人、亞裔兩個族裔的相比,含金量大打折扣。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企業出於謹慎,不會僱傭這些人或將其安排到較好的崗位,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透明天花板,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

這種名為「平權」實則製造逆向歧視的不平等政策,不僅徹底摧毀了「受照顧」群體的未來,還製造了當下的種族衝突。非裔、拉美裔等群體「受照顧」的事實必然找來白人、亞裔的敵視,於是種族之間衝突不斷升級,即使有少數能發現這是某些陰謀家的詭計,但是限於大多數非裔、拉美裔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對既得利益的貪婪,也很難放下成見與其他族裔團結起來以對抗真正的壓迫者。於是,我們便能看到美國的族裔之間越發緊張的衝突和政客們看似關心實則火上澆油的言行,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只是「分而治之」的古老智慧在今天的美國的活用而已。

●隨著「平權」的擴張,一個惡魔卻開始復甦了

參考文獻:

①陳迎雪,《談美國高等教育領域中針對亞裔的「平權歧視」》

②袁玉紅,《美國「積極行動」政策與實踐研究》

③韓家炳,《二戰後美國黑人教育的困頓及其教育民權運動的產生》

④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⑤李曉兵,《從「普萊西案」到「布朗案」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與受教育權平等保護的實現》

⑥王凡妹,《美國「肯定性行動」的歷史沿革——從法律性文件的角度進行回顧與分析》

源自:青年力 授權轉發

常為新的歲月,

見證文藝的火光,

我們在一起。

——請關注「客舍青青」

(青年力網文藝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舍青青 的精彩文章:

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12星座怎麼看?
銘記中國戰機隱身技術之父 李天

TAG:客舍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