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南華經全集》 第二篇·齊物論 第三章·知所至矣,未始有物 第二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莊子·南華經全集》 第二篇·齊物論 第三章·知所至矣,未始有物 第二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第二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簡注】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1]。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2]。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3]。彼是,方生[4]之說也。雖然[5],方[6]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7]。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8]。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0]。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1]?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12]。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13]。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14]。故曰莫若以明[15]。

[1].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物:事物,下同。彼:他物的彼。是:自己的此。《注》: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

[2].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自是:傳統本作「自知」,「自是」與上句「自彼」互文,自知語義不通達,故改。《疏》:自為彼所彼,此則不自見,自知己為是,便則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審能見他見自,故無是無非也。

[3].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見彼之所見,而獨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則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以彼為非矣。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疏》:夫彼對於此,是待於非,文家之大體也。今言彼出於是者,言約理微,舉彼角勢也;欲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體皆空也。

[4].方生:方通旁,方生:並存。

[5].雖然:即然這樣如此。

[6].方:始、隨即,下同。《疏》:方,方將也。

[7].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遵循、依託,下同。《注》: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死生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無生無死,無可無不可,故儒墨之辨,吾所不能同也。至於各冥其分,吾所不能異也。《疏》:言彼此是非,無異生死之說也。夫生死交謝,由寒暑之遞遷。而生者以生為生,而死者將生為死,亦如是者以是為是,而非者以是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因非而是,則無是矣;因是而非,則無非矣。是以無是無非,無生無死,無可無不可,何彼此之論乎。

[8].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不由:不用是非對立的觀點看問題。照:觀察。天:本然,象徵萬物的自然。《疏》:天,自然也。因:遵循、依託。《注》:夫懷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無是非也。故不由是非之塗、而是非無患不當者,直明其天然而無所奪故也。《疏》:聖人達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虛凝,照以自然之智。只因此是非而得無非無是,終不奪有而別證無。

[9].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亦彼也:《注》:我亦為彼所彼。彼亦是也:《注》:彼亦自以為是。《疏》:我自以為是,亦為彼之所非;我以彼為非,而彼亦以自為是也。

[10].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同一、同樣,下同。《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與彼各有一是一非於體中也。《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

[11].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果:果然、果真,下同。《注》:今欲謂彼為彼,而彼復自是;欲謂是為是,而是復為彼所彼。故彼是有無,未果定也。《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討,舉體浮虛。自以為是,此則不無;為彼所彼,此則不有。有無彼此,未可決定。

[12].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偶(對面、對立。《疏》:偶,對也。道樞:道術的精要、關鍵。《疏》:樞,要也。《注》:偶,對也。彼是相對,而聖人兩順之,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此居其樞要,而會其玄極,以應夫無方也。《疏》:體夫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凝神獨見、而無對於天下者,可謂會其玄極,得道樞要也。前則假問有無,待奪不定;此則重明彼此,當體自空。前淺後深,所以為次也。

[13].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得其環中:象徵抓住要害。應:適應、順應。《注》:夫是非反覆,相尋無窮,故謂之「環」。「環」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無是無非也。無是無非,故能應夫是非。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疏》:夫絕待獨化,道之本始,為學之要,故謂之「樞」。環者,假有二竅;中者,真空一道。環中空矣,以明無是無非。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也。

[14].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兩行無窮。唯涉空得「中」者,曠然無懷,乘之以游也。《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無窮;莫不相非,故「非」亦一無窮。唯彼我兩忘、是非雙遣、,而得環中之道者,故能大順蒼生,乘之游也。

[15].莫若以明:莫若:不如。明:知常曰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串講】

怎樣才能「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呢?莊子繼續從物我關係進行玄妙的說明。

莊子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物」是萬事萬物即「事物」,「無非」相當於「無不如此」,「彼」跟「是」的意思相當於「彼」、「此」。

「物無非彼」的意思是:各種事物無不存在與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彼」;「物無非是」的意思是: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與自身一致的這一面「此」。「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很明白地把物我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很清楚地闡述出來,值得讀者認真反覆琢磨。

區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的價值何在?莊子認為:「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意思是: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就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一致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了解。莊子認為,從對立面的「彼」是不能看見事物本身的,而從同一性的「此」,可以明白事物的基本情況。

所以莊子總結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因循著事物的那一面。莊子認為:「彼物」和「此我」,是相互而生、相互依賴的。

基於這種觀點,莊子認為:雖然這樣,剛剛出生隨即就意味著死亡,剛剛死亡隨即就意味著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意味著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就意味著肯定。遵循著「是」的這一面同時也就遵循著「非」的那一面,遵循著「非」的那一面同時也就遵循著「是」的這一面。因此聖人不採用判斷「是」、「非」的觀念,而是洞察事物的本然,這也就是遵循著自然的道理。

「彼物」和「此我」雖然是兩個方面,可莊子認為:事物的這一面「此」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彼」,事物的那一面「彼」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此」。事物的那一面「彼」同樣存在是、非,事物的這一面「此」也同樣存在是、非。

莊子接著提出了兩個問題: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莊子回答說:「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意思是: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對立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就抓住了事物的關鍵,從而能夠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此「是」是同一而無窮的,彼「非」也是同一而無窮的。

「道樞」是莊子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莊子認為:「道樞」是宇宙的客體存在,是事物的本然。用「道樞」的觀點看問題,「彼」、「此」等差別、紛爭,屬於認識主體人作用的結果,而不是認識客體存在的必然。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找到了一個討論問題的焦點,把千差萬別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不齊」都納入了「道樞」的「齊一」的軌道。通過這種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各種觀點雖然千差萬別,可都有自己的價值,都具備相對的理由,因而容納各種不同的觀點也就順理成章了。萬事萬物的相對性就是後面所說的「兩行」,而「道樞」則是從萬事萬物的同一性闡述這種觀點的。

按照「道樞」萬事萬物同一性的觀點,莊子提出了「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觀點。「樞始得其環中」是莊子著名的說法,把「道樞」作為認識「萬事萬物」的關鍵,就像找到「萬事萬物」的核心,因而能夠「以應無窮」,於是進一步闡述說:「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是」、「非」在這個層面達到了上德即「道境」——無善無惡、至善至美的境界。因此莊子說:「莫若以明。」意思是:與其在「彼」、「此」等方面的相對性上不斷紛爭,不如用「道樞」的同一性來洞察萬事萬物,莊子把這種方式叫作「以明」——用空明的心境去洞察事物的本然。在本篇之中,莊子三次提到「以明」。雖然「以明」的具體對象不相同,可作為一種認識的方法,作用是一致的,莊子因此很重視,請讀者也多留心。

楊郁

楊郁,名凡用,中華傳統文化資深研究型獨立學者,主要著作有《易經新學》、《易經的智慧》、《易卦易辭易林》、《老子新學大全集》、《莊子全集》、《老子-道德經全集》、《莊子-南華經全集》、《王陽明-傳習錄全集》、《老學六經》等各類若干種。致力於《天人國學》、《中華誠學》之研究和推廣。

《天人國學銘》

楊郁

無形無名道為體,

有形有名德為用。

無善無惡為上德,

有善有惡為下德。

《中華誠學》

楊郁

無誠無偽之謂性,

有誠有偽之謂教。

盡性窮理曰誠明,

窮理盡性曰明誠。

天人國學感興趣可以掃描以上二維碼關注哦

內容:《易卦易經註疏》、《老學六經》及《大學》、《中庸》、《傳習錄》等。

方法:研學、授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人國學清夢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天人國學清夢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