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未動,幡未動,是你的心在動——我讀《金剛經》

風未動,幡未動,是你的心在動——我讀《金剛經》

作者按:佛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有來無回的修行,佛並沒有教導修行者與繁複的世界劃清界限,佛的言行,是教會修行者即使身處繚繞的煙火中,依舊可以行如涅槃般的清涼。所謂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然後從迷離恍惚中清醒,明了已然放下。

一.乞士的威儀

在我們通常的觀念里,認為佛總是高不可攀的聖賢,就如佛出生時走出七步生出七朵蓮花一般,上天入地,唯我獨尊,《楞嚴經》中佛胸放金光,救脫阿難尊者出苦海。而佛的形象,也一如廟堂中那般高高在上。在《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另一個佛的形象。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是乞士,自己拿著食缽乞食,乞食時腳上也會踩到泥巴,回家後安然洗腳,平靜坐下,如此而已。佛就是這樣的平常,也正是這樣的平常,才可帶來常人高不可攀的聖人之道。

古時的長安城南來北往,車轍揚起漫天的紅塵,而在這滾滾紅塵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紅塵中的乞士,忙著生,忙著死,乞求美人,金錢,權力,握住就不想放手,恨不得衝冠一怒就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但又能有幾人,能像佛一樣在腳踩到泥巴時,平平靜靜的「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就是《金剛經》中佛的形象,也是乞士的威儀。若能從這威儀中,生出一念出離的心,即是佛所說的菩提心。

二.善護念

在《金剛經》第二品「善現啟請分」里,須菩提和佛的對白中給出了全經的主題,也即如何能「信心清凈,而生實相」的方法,即「善護念」。

「須菩提白佛言,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每每讀到這一句,都驚嘆於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這一段翻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白話文就是「就這麼住,就這麼降伏其心」。心猿意馬,心意從來最難平,不管是落葉落下的漣漪,還是石子盪開的波瀾。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子建把對甄宓的愛深深埋藏,藏到歲月煙塵企及不到的地方,只是,為什麼在洛水邊,甄宓的身影還在那裡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楊過和小龍女終成眷屬,可他是否知道那年瀟瀟秋風中的風陵渡,那天真無邪的臉龐,莞爾一笑,我姓郭,單名一個襄。多年以後,青燈古佛下,當年爛漫的女子,已是名震天下的峨眉掌門。她將掌門傳於弟子,「風陵師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撫平心意就像是手撫水面,又怎能平整如初。但一念而定,不過須臾而已,佛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三.妙行無住

那麼當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呢?

「佛言: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在世俗人的眼中,總認為佛法就是修一個空。但如果佛法是空,為何阿難尊者要立下誓言:願化身青石橋,受五百世風吹,五百世雨淋,只求能再見那驚鴻一瞥。地藏王菩薩又為何發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曾經不懂,為何慈航普度眼中常含淚水,後來才知,因他知道紅塵之中,芸芸眾生還在受盡磨難。佛是深情的,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已,這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妙行。

但同時,佛告訴我們,深情不應當為深情所累。佛說利益眾生,普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而心中卻從不存有一絲普度眾生的心念,「事後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放下心中每一絲眾生執念,從而不著我相,人相,也就達到了萬物無所住的境界。

於世間處處妙行,然後仍心無所住,妙行無住就是大乘菩薩道。心無所住,則萬物皆可布施。布施一切,連煩惱也一起布施掉,當然可得自在。就如禪宗的六步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禪定,精進而至般若。

四.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是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的主旨句,也是佛對我們的深深告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一個人讀《金剛經》,說佛法就是一個空,只能說這個人錯得一塌糊塗。三十二品《金剛經》,沒有一句話講空。佛只是告訴眾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告訴眾生不要執著。當夢幻來時,夢幻是真,夢幻過去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認識到人生都是在夢幻中,如果此心不住,如如不動,就初窺了佛法的門徑。

做官的人被官相所困,做生意的被鈔票所困,但世間萬物,「如露亦如電」,都是偶然間因緣而聚。能說閃電是空嗎?當然不是,閃電就是閃電,只是過了就沒有了。此心不動,萬物皆不動,你說風動了,其實是你的心在動。

後記:你還在執著什麼?都說人生就是劇場,一切眾生穿行其間,忙碌的編排著一部叫做生活的戲劇。但一個人究竟要看過多少次的生老病死,體會多少次的愛別離,怨憎會,經歷多少次的求不得,放不下,才能真正放下人生的面具,在心中那棵菩提樹下敷座而坐,體悟什麼叫「那一年的梅花,已不知遺落在誰家的牆下,綠了青磚,濕了黛瓦」,然後明白什麼叫「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事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