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茶小記——瀾滄古茶 班禪沱
接受普洱茶盲品考驗總歸是一件被動的事情,因為茶的口感變化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倉儲地,溫度,濕度,菌群等等。
今天有資深茶友約茶於店內,我拿出藏養了一段時間的2007年瀾滄古茶班禪沱品鑒,這款茶是前段時間朋友饋贈,所以存儲情況並不是很清楚,到店裡大概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一直儲存於藏養室的紫砂罐。
由於前幾年跟著師父就接觸過這款茶,雖不能說完全了解,但還是有點研究的,來龍去脈也清楚。有兩年沒有喝過這款茶了,這次盲品,也算是檢驗自己曾經的學習功底吧。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班禪沱由來。
說起「班禪沱」,很多茶友自然會聯想到佛家,其實不然。
班禪額爾德尼,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與達賴喇嘛並稱,「班禪」是梵文「班智達」(意為博學)和藏文「禪波」(意為大)的簡稱。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禪是「月巴墨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滿清君主是文殊菩薩的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詞,意為「珍寶」,並加封以前各世班禪,從此這一活佛系統得此封號。
從廣義上說,班禪沱茶也稱班禪緊茶,問世於沱茶之後,由姑娘茶演變而來。原產於雲南佛海,是供應藏族兄弟民族的傳統產品。最初的緊茶形狀為「團茶」,因長途跋涉到西藏,曾普遍發霉。
民國元年至六年(1912-1917),佛海首先改製成帶把的「心臟形」,取名寶焰牌緊茶,七個一筒,筍葉包裝,每個緊茶之間有空隙,能繼續散發水分,以防止發生霉變,逐漸形成了緊茶獨有的帶把香菇造型。
當時,下關大茶號「茂恆」派人到佛海學習緊茶加工技術,返下關後開始生產。1967年改為長方形磚茶後停止生產。後因十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的重視,下關茶廠於1986年恢復生產心臟形緊茶至今,規格為250克。
瀾滄古茶自1999年開始生產普洱茶熟茶以來,班禪沱熟茶共出過三代,分別是2006年景邁山野生古樹茶0081班禪沱,2007年瀾滄號普洱茶班禪沱和2009年瀾滄號普洱茶0081班禪沱,250克的蘑菇沱規格是它典型的特徵。據官方介紹,2007年這款雖是採用1800多年的芒景、景邁、邦崴喬木古樹茶,適度發酵而成,但按2006年的原料來看等級並不是太高,屬於口糧茶。
品飲環境:
時間、地點:初夏朔州,下午
溫度、濕度:室溫24℃,相對濕度12℃
水源:當地處理過的山泉水
沖泡器具:150ml白瓷蓋碗,白瓷品茗杯
沖泡水溫:沸騰
投茶量:10克
品飲狀態:雲南北方混合倉儲
擺盞備具
初識干茶:
典型的蘑菇沱造型,棉紙已經浸出茶油;
聞干茶有一股難聞的倉儲味,但不是濕倉的味道;
條索整體比較均勻,粗枝大葉不多;
干茶色澤油潤呈深褐色;
250克蘑菇沱;
2007年5月生產;
瀾滄古茶茶廠出品。
干茶鑒賞
品飲過程:
燙杯以後,聞干蒸香有一股酸味加倉味,但不是濕倉;
第一泡:洗茶水湯色金黃透亮,杯底有淡淡的香氣,甜香夾雜著某種不純的木質香;入口倉味明顯(有兩種可能,工藝缺陷或者是濕倉存放);湯口順滑,回甘快,但喉部發乾。
第一泡茶湯
第二泡:停留30秒出湯,湯色淺紅透亮,開湯不是很快,所以可以肯定不屬於濕倉存放,入口酸味明顯,滋味略顯薄,回甘快,湯口順滑,杯底有明顯的甜香。
第二泡茶湯
第三泡:停留一分鐘,湯色紅艷透亮,比第二泡加深許多,但不是紅濃,入口酸味加重,滋味濃郁,杯底焦糖甜香顯,但有點刺舌尖。(舌尖部位有酸、麻、釘的感覺應該是工藝的問題,有可能在發酵過程中溫、濕度沒有控制好)
第三泡茶湯
第四泡:悶三分鐘後出湯,湯色加深呈紅濃(湯色出現醬紅,很可能是在發酵過程中洒水過多造成的);入口酸味加重,而且出現微苦。
第四泡茶湯
第五泡:輕悶後,茶湯顏色變淺呈琥珀紅且透亮,入口酸味減弱,口感順滑,回甘明顯,但滋味下降,湯顯薄。
第五泡茶湯
第六泡:湯色同前一泡相近,滋味顯薄,酸味略有一點,湯口甜,口腔兩側生津快。
第六泡茶湯
第七泡:悶三分鐘後,湯色同前一泡差不多,淺紅透亮,舌頭麻的感覺還有,但出現酸餿味,說明存放不得當。
第七泡茶湯
第八泡:悶一分鐘後,湯色顏色同上,說明茶等級高,耐泡度高,看葉底,顏色不均勻,說明發酵度比較輕,搓葉子沒有呈泥狀,彈性可以,葉底除了梗稍微多一點外,整體選料還是勻整的。
品飲總結:
總體來講,這款茶表層除了有倉儲異雜味外,還是可以的,沒有在濕倉存過,口感順滑,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明顯,體感有一點,但從一而終沒有古樹熟茶的粘稠湯質感,也沒有特別明顯的香氣,只能聞到灰分的味道,喝完後嘴裡無停留感,口腔里也形不成膜。早期普洱茶渥堆發酵不翻堆,灰分的味道如果是後期存放時吸附的,洗茶時可以洗掉,但這個味持續性久,只能說明是工藝的缺陷,因為茶葉里能融入茶湯的芳香類物質並不多,多數的香是不溶於水的。


※買了100杯喜茶之後,我總結出這篇「把家裝修成喜茶風」的小方案
※歸儒洋蔥皮茶:身體易發胖的六個徵兆 這些你都有嗎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