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十七窟有何奧妙?曾經的經典被帝國主義瓜分

敦煌十七窟有何奧妙?曾經的經典被帝國主義瓜分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盧浮宮」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其中,第十七窟藏經洞里,儲有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五六萬件。20世紀初,由於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大量文化瑰寶被帝國主義國家掠奪。現今,殘餘文物陳列在北京故宮等處,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歷史上的敦煌是輝煌的,它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河歷西走廊的軍事重鎮曾經,有一處寶藏在敦煌的佛窟之中隱藏了八百年。直到名道士的到來,它才重見光明。人們從中發掘出了成堆的經卷和寶器,於是把它叫做藏經洞。打開藏經洞,就好像打開了一座知識的寶庫,敦煌學從此誕生。然而,隨著寶庫之鎖被打開,一個個謎也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排斥吐蕃說,這一說法認為,藏經洞的封閉時間為歸義軍統治前期786年-848年,包括沙州在內的整個河西地區處在信仰印度佛教的吐蕃王國的統治之下。藏經洞內保存有大量詳細的吐蕃統治時期的佛教資料,包括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直到歸義軍起義,推翻了吐蕃在敦煌的統治,人們為了消除吐蕃統治的影響,決定把吐蕃統治時期的資料一併封存,因此而選擇了吐蕃統治時期最為活躍的「吳家窟」為封存地5供奉還是廢棄對於當初人們設立藏經洞的目的,有學者認為這是佛教徒供養佛教法物的地方。

通常,佛教寺院都有藏經的地方,一部分典藏於寺院的藏經樓部分供養或秘藏在特殊的地方,如石龕、石窟等處。寺院的供養經或供養法物,都要放在不易碰到的地方,這種處理方式稱為「裝藏般是裝經入佛像或佛塔,但是由於此次規模太大,於是就裝進了一所洞窟也有人說藏經洞的寶物並非供養物,而是當時的佛教廢棄物。此外比較接近的一種說法是,宋代紙張產量大增,敦煌一帶的紙張不再緊缺同時,朝廷頒賜了金銀字大藏經,四川一帶的刻本佛典也傳到敦煌地區使敦煌的佛經典藏大為豐富。

於是,敦煌人不想再繼續使用以前的破舊寫本,而是以新代日。佛教不準毀滅經典,所以人們將一大批無用的殘卷和各種文書與破紙起砌牆封存起來,並在外面畫上了壁畫。由於是一堆廢棄物,久而久之,便被所有人遺忘,一直封存在了那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星觀今古 的精彩文章:

黃帝與蚩尤大戰地點在哪裡?良渚文化揭示了真相

TAG:七星觀今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