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上神奇的開關——腧穴

身體上神奇的開關——腧穴

古人云:「一針二灸三用藥」。針刺、艾灸、中藥這三樣是中醫的傳統治療手段,也是一名合格中醫的必備技能。針刺也叫針法,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針具(通常指毫針)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艾灸又稱灸法,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其中針刺、艾灸合稱針灸,這兩種療法均與今天要說的身體上神奇的開關——腧穴有關。

(上圖為溫針灸,是針刺和灸法的結合)

針灸的歷史起源

針灸起源於遠古時期,富有智慧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身體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痛苦被減輕的現象。後來古人開始有意識的利用尖硬物體來刺激身體一些特定部位,來達到緩解痛苦的目的。這就是針灸療法最原始的狀態,記錄針灸療法最早的文獻見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工藝的進步,有了現在應用毫針來治療疾病的技術。

常見腧穴應用

講到這裡我們一些乾貨,這是重點,也是這次編寫的目的。中醫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在縱橫交錯的經絡系統上,分布著360多個穴位,還有無數個阿是穴(阿是穴,以痛為腧)。本篇重點講述以下幾個常用穴。

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穴位,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病能力、調理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定位: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主治疾病: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操作方法:專業人士可以毫針針刺2-3寸。最常見的是採用艾條艾灸,每次10-30分鐘,以皮膚感到熱,微微發紅為宜。也可以用按壓的方法,每次按摩15-20分鐘,以感到或酸或麻或漲或痛為宜。

民間有「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有古籍記載「三里養先後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常灸足三里,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體力,改善體質,實屬名副其實的「強壯穴」。

中脘屬奇經八脈之任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

穴位定位: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前正中線,肚臍上4寸)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反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等消化系統疾病。

操作方法:直刺0.5~1寸;可艾灸,可按揉,臨床根據疾病癥狀不同,會配伍不同的其他穴位。

關於中脘穴的應用,小編體會最深,過年家裡親朋聚會,難免飲食不節,消化不良,胃部脹滿不適,還有輕微疼痛,自己按揉中脘穴,瞬間感覺疼痛消失,大概按揉20分鐘後,胃部不適明顯減輕。切身體會到中醫之神奇。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為奇穴,出自於《備急千金要方》,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驗效穴。

穴位定位: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卧或俯伏取

主治疾病:消渴,咽干、胃痛,腹痛,胸脅痛。臨床會配伍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太溪治療消渴病。

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或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可艾灸,可按揉。

對於胃脘下腧,臨床發現其對於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很好的控制,普通人如果發現自己血糖較高(空腹血糖3.9-6.1mmol/L),接近臨界值,也可刺激該穴來達到調節血糖的目的。

風池屬於足少陽膽經,位於頸部後方,多用於治療頭痛。

穴位定位: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耳聾、口眼歪斜、感冒

操作方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或下頜方向直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艾灸,可按揉。

之所以講風池穴,是因為這個穴位治療頭疼、眩暈、頸項強痛療效十分顯著。

臨床上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合風府,治療感冒頭疼。在不能針刺的情況下,自行按揉,可以很快、很好的減輕痛楚。

中醫針灸治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上穴位是最常應用的針灸穴位以及一小部分的擴展,對於整個中醫針灸治療學術來講,簡直冰山一角,雖有講解欠妥之處,但依舊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公眾號聲明

「謝晶日教授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微信公眾號作為公益性平台,旨在為廣大患者朋友科普健康、養生知識,與醫道同仁提供交流學習的平台。文中內容及插圖如有不當,請相關機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處理,感謝您與我們一起為公益事業所做出的努力!

本文部分插圖及封面圖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