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媒體大咖熱議媒介融合:擁抱AI是趨勢,但不會讓記者失業

媒體大咖熱議媒介融合:擁抱AI是趨勢,但不會讓記者失業

5月4日,由中國報業協會和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的「新青年新未來—第二屆AI+移動媒體大會」在成都舉行,來自業界和學界的近百位專業人士,分享了媒體融合的經驗和思考。與會者普遍認為,優質的內容是輿論市場的剛需,也是媒體融合的前提。

會議現場。 封面新聞供圖

擁抱人工智慧時代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社社長、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李鵬發表《邁向智媒體,我們看到了光亮》的主旨演講,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慧時代過渡的這幾年,新聞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為震撼的大變革。

李鵬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工智慧必然會成為改變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

「對於轉型中的媒體而言,加快AI+媒體應用是融合轉型的不二選擇,並且這種應用只能快,不能慢,更不能猶豫不決。」他說。

《瀟湘晨報》編委、全媒體中心主任劉勇就認為,媒體融合離不開技術與內容的雙重驅動,而擁抱人工智慧則可以更好地讓媒體接近受眾,更快速找准當下年輕人需求點。

他表示,與今日頭條等技術類平台相比,傳統媒體最大優勢是內容。「從經驗來看,當前的媒體融合離不開技術,也離不開優質內容,但技術恰好是傳統媒體的短板。」他說。

劉勇認為,擁抱人工智慧是媒介融合的必然趨勢,但對於時下興起的機器人寫稿,是否能完全替代傳統媒體人,自己持否定態度。

他說,像大數據類、資訊類新聞是人工智慧的發力點,讓記者可以從這些繁瑣、冗雜的報道中解脫出來,但機器卻代替不了記者在分析類、觀點類、深度類報道中的作用,而這一領域也應是記者轉型的深耕領域。

《北方新報》副總編輯楊永利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雖然人工智慧可以完成一些特定的、比較短小的新聞寫作,但機器無法替代記者的工作。

「我們做都市類新聞,更多還是需要有溫度、有深度的東西,智能機器人目前可能還是做不到。」楊永利說。

原創內容是根本

會上,多位媒體「大咖」也再次強調了原創內容的「核心」地位。

重慶都市報傳媒集團黨委委員、上游新聞副總編輯代偉介紹,上游新聞作為嚴肅媒體,跟自媒體的最大區別,一定是原創優先。「要確保原創新聞的生產力,這是媒體融合的前提之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副總裁劉媛媛在會上分享了從東方早報到澎湃新聞的轉型經驗,她認為,新聞媒體在互聯網上最核心的競爭力,仍然是可以量產的優質內容,好的內容、真正的新聞永遠都是剛需,做好內容是新聞媒體壯大的最有效途徑。

劉媛媛說,基於這樣的認識,在新形勢下,澎湃新聞毫不猶豫地徹底轉型,同時堅持內容為王,不斷創新,破解技術和運營短板。

楊永利也認為,不管是怎麼融合、怎麼轉型,做內容永遠是最根本的,「做媒體的把內容拋開了就是捨本逐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大國行長周小川③ | 改革藝術:有窗口果斷推進,沒窗口不硬幹
前高管告訴你中興通訊遭制裁的真相和應對策略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