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周湘智:智庫建設要處理好八個辯證關係

周湘智:智庫建設要處理好八個辯證關係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突飛猛進。鑒於我國智庫建設尚處於加速轉型過程中,持續地學習與創新,及時地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與困惑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當前智庫建設實踐來看,主要有八個方面的辯證關係需要引起業界關注

既要做好應用研究

又要做好基礎研究

有人認為文史哲等基礎研究與智庫建設關係不大。事實上,歷史是能夠走進現實的,基礎研究能夠發揮重要經世致用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提到的諸多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又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能夠為生態環境治理、「一帶一路」建設、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還有我們平時講到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質量的智庫研究必須打通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沒有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智庫研究。因此,從事基礎研究的機構與學者要切實增強智庫意識,充分挖掘自身智庫功能,更加註重基礎研究成果向智庫成果的應用轉化與二次開發,努力把研究實力變成智庫能力。智庫內部也要按照基礎研究圍繞智庫研究進行、智庫研究圍繞決策問題進行的原則,做好研究力量的有機融合重組,實現學用相長、相得益彰。

既認識到智庫重要性的提升

又認識到挑戰的加大

中央已將智庫建設置於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但與此同時,智庫自身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較之以前增多。

一是戰略預測難度增加。戰略預測是智庫的核心能力,也是決策者最需要、最看中的一種能力,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預測涉及的變數和複雜性都急劇增加,精準的定量預測變得極為困難。二是運行成本抬升。當前智庫運營所需的人財物成本快速增長,各種大數據購買與開發成本非常昂貴,往往令智庫望而生畏卻又不得不購置。三是競爭程度加深。智庫不僅要與同業智庫競爭,還要與諮詢調查公司、國外智庫機構競爭,未來甚至要與人工智慧競爭。四是主管部門要求更高。黨政主管部門普遍希望對智庫的支持措施能夠立竿見影,不少省份要求本省至少有一家智庫進入國家高端智庫行列,但要達成這些目標尚需過程。五是服務對象期望更高。黨委政府的學者型、創新型官員越來越多,普遍知識化已成常態,缺乏勝人一籌能力的智庫很難得到真心認同。社會公眾對專家盲目崇拜的時代也已經過去,要得到他們的讚譽亦非易事。六是員工激勵難度加大。靠情懷與壓力進行管理的效能邊際遞減,而物質激勵受新的經費管理制度制約又顯得缺乏靈活性,智庫員工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上述種種困難和挑戰都要求智庫付出更多努力,尋求更大突破。

既立志做成大事

又踏實做好小事

提供引領型智庫產品的智庫是優秀智庫,提供工程型智庫產品的智庫是合格智庫,提供跟隨型智庫產品的智庫是平庸智庫。優秀智庫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過程的歷練與成長的積累。因此,對於中國智庫來說,必須要經歷一個「先求其形,再求其正,心慕手追,日進為功」的過程。如果一個智庫連會議論壇、機構傳播、政策闡釋這些基礎性的工作都做不好,就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智庫。一個智庫如果內部的管理都鬆鬆垮垮,也絕不可能在服務決策中有高效率,因為這些都是一個優秀智庫所必備的基礎能力。要想成為出色智庫必須克服浮躁傲慢心態,甘於、勤於從一件件基礎性的小事做起,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切忌「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

既搞活體制內智庫

又做強體制外智庫

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作為我國智庫的兩大主體,在智庫建設運營中存在體制內智庫有資源但缺效率,體制外智庫有效率但缺資源的現象。體制內智庫有人才、有資源、有地位,但缺乏精細管理與高效運作,「庸懶散」「浮拖慢」的「富貴病」較為明顯,加上各種制約,導致機制僵化、人員臃腫、活力不足。而體制外的社會智庫思想理念活、競爭意識強、深具市場基因,不少採取了企業化管理,運營效率高,但由於存在註冊登記難、職稱評聘難、課題立項難、成果報送難、信息獲取難、決策參與難、稅費負擔重等「六難一重」困難。因此,對於體制內智庫要進行強力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思維理念、學科布局、研究範式再造,減少低效人員,加強快速反應能力。要為體制外智庫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保障,為其做大做強創造必要條件,解決招不進才、留不住人、籌不到資的突出問題,讓其發揮更大作用。

既保持彈性工作的優點

又謹防自由散漫的缺陷

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場所與研究選題容易限制創新能力,在智庫實行彈性工作制總體上符合智庫運行規律,但我國智庫在推行這一制度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比較大的負面效果。比如一些體制內智庫每周坐班只有半天,每年還有寒暑假。過於寬鬆的工作環境導致個別研究人員長期混日子,一年到頭不知所蹤,基本的工作量都無法完成;個別人員則在外從事第二職業,拿著體制的福利,把私活當主業;還有一些智庫部門甚至連一個正常的會議都開不齊,即使是規定的坐班日也有人借故不來,長期以來,這些智庫的鬆散管理與現代智庫需要的組織嚴密、迅速反應的團隊作戰需要形成了衝突,影響了智庫功能發揮。因此,必須適時建立一套科學、嚴明、公正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未達到基本業績標準和長期缺勤的人員要堅決採取轉崗、降級、退出等懲戒措施,在應急性任務時期實行階段性集中坐班。

既關注活躍型智庫

又關注內斂型智庫

現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找諮詢專家、與智庫談合作不注意區分專家和智庫的專長,習慣性地找那些出鏡率高、見報率高、知名度高的活躍專家和活躍智庫,以致於不少地方一召開專家座談會,每次都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甚至是同一撥人。不少專家成為了什麼場合都參加、什麼主題都發言的「萬能專家」,其留給自身研究的時間自然被極大壓縮,往往造成主辦者對諮詢效果不滿意,專家本人也勉為其難的局面。一些有真才實學、專業對口的專家由於平時比較低調,難以為人所知,缺乏獻策機會。一些專家和智庫有宣傳的願望,但可能因為違反保密原則、影響到國家安全而不得不保持低調,「知道得越多說得越少」。因此,作為決策部門和智庫評價機構不能簡單地以「知名度」論英雄,而是要做必要的甄別與準確匹配。

既用足「外來和尚」的優勢

又凸顯本土專家的長處

當前一些地方在使用智庫資源過程中存在「外來和尚好念經」的現象,不少地方政府認為外來專家比本土專家有水平、檔次高,不論課題大小、合適與否,動輒邀請「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專家團隊,一些地方甚至請來國外專家,給出的價碼也比本地專家的費用高出幾倍,有的甚至高得令人咋舌。從實際的反饋來看,雖然不乏一些質量較高的項目,但也有不少項目屬於「忽悠式簽約、視察式調研、拍腦袋式研究」。「外來和尚」最大的優勢在於視野開闊、立場超脫、信息豐富,但缺點是缺乏對當地實情的深切了解。而本土專家的優勢在於更懂當地經濟社會的利害得失,但也存在視野不夠開闊、易受自身利益干擾等不足。因此,要科學看待外部專家與本土專家的關係,揚長避短,更多地發揮外地專家在方案評審把關中的作用,督促做好課題調研,組建外部專家與本土專家混合的研究團隊等,切實把兩種資源利用好、平衡好。

既看到巨大進步

也看到問題短板

由於我國智庫建設仍處於轉型升級階段,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學習到超越、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因此,社會各界要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保持必要的戰略耐心,理性看待智庫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既不能以成績掩蓋問題,更不能以問題抹殺成績,我國智庫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來解決。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警醒、認真對待、儘快克服;對取得的進步要積極鼓勵、總結經驗、不斷深化,共同為我國智庫更好更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藝術智庫研究」(17ZD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智庫辦主任)

原標題:智庫建設要處理好八個辯證關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專家:當代家譜編修有哪些新趨勢?
構建共創共享的智能經濟新形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