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的無限力量

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的無限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寫過一首兒歌:「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不用腦,事情做不好。用腦不用手,啥也做不好。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一切創造靠勞動,勞動要用手和腦。」

這兩件寶結合起來的「勞動」就是「知行合一」的勞動。這樣的勞動,也是治癒的,它是神奇的。

它曾撫慰了天才蘇軾的靈魂。九百多年前的一個寒冬,名揚天下的曠世奇才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從春風得意的科場奇才,到謫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經歷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蘇軾還來不及撫平心靈的創痛,馬上又得面對物質的困窘:沒有錢花,缺衣少食,居無定所。

此時的他是由黃州官府代為看管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食物配給之外,沒有俸祿,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吃穿用度花銷沒有下落;

而且按照朝廷規定,蘇軾這樣的犯官無權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一家人開始擠住在江邊一個廢棄的驛站——臨皋亭,亭內潮濕悶熱,擁擠不堪,幾天下來,體弱的女人和孩子就開始鬧病。

一個曾經養尊處優的士大夫第一次面對吃和住這樣簡單卻是必要和重要的生存大事,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他的回答是:脫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短衣。自己動手,開荒種地,建造房屋,用自己的勞動來豐衣足食。

在朋友幫助下,他向當地政府申請到臨皋亭下過去駐兵的五十畝荒坡地開墾耕種,解決吃飯問題。荒坡上面布滿荊棘瓦礫,天氣又很乾旱,開墾拓荒非常困難。

不過,這難不倒他。一開始,從來沒有干過體力活的蘇軾只干一小會兒就精疲力竭了,他就暫時放下鋤頭,喝碗水,觀賞一下周圍風光,接著再干。

他用自己崇拜的白居易來激勵自己,效仿白居易「東坡種花」故事,將自己耕種的荒坡命名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荒地開好後,他又向當地農人學習種麥子技術,第二年獲得了不錯的收成,這讓他把曾經的勞頓疲倦統統忘記了。

他寫下了《東坡八首》,哀憐自己的勤勉,也感激自己在困境中得到上天的眷顧和善良農人的無私幫助,最終戰勝了困境。後來,他在種地的東坡園中選址修建了五間泥瓦農舍,取名「雪堂」,又解決了家庭住房的困難。

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的辛勤勞動,蘇軾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困難,而且在辛勤的田園勞動中,他還逐漸增強了體質,忘記了政治打擊的痛苦。

他感受到了自食其力的自豪,體會了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消弭了心靈的孤獨。

更重要的,他在春種秋收的農業勞作中,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體會了大自然公正無私的規律和法則,對天地人生多了一份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他在黃州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如「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等,激勵讀他詩文的人們從個體與時代的局限中跳出來,沉入廣袤無垠的宇宙和歷史大背景之中,在真的、善的、美的詩意中痛快地活著。

這樣的勞動,曾啟迪了王陽明的思想。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貴州龍場。在貴州龍場,獲罪貶官的公子哥王陽明第一次弄明白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這個事實。

他通過叩問內心,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他明白要想獲得別人的愛,就要先去敬愛別人;要想獲得擁抱,自己就要主動伸出雙臂。

王陽明終於丟下讀書人、大才子的架子,誠心誠意向驛卒學習種菜、打土坯、修房子,解決了兩人的吃住問題。

後來他又主動和周圍村寨的苗人交上朋友,教他們讀書、算賬,還巧妙化解了一場苗族部落間的爭鬥,獲得了苗族人的敬愛。大雪封山的冬天,苗人為驛站送來糧食和獵物,加固了房屋。他在這蠻荒之地,開了一個小小的書院講授「陽明心學」。

手與腦結合,使原來孤苦凄惶的謫臣王陽明變成了人人尊敬愛戴的陽明先生,開創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曠世心學。

它是人們永久幸福的根基。五一小長假,我與小兒,回農村老家,與老父耕作田間。小兒哼唱著:「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的兒歌,遊戲在身邊;四周田野里是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種田的新農民們,我的耳畔彷彿聽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古老淳樸民謠。

作為崇尚勤勞和智慧的中華兒女,一種穩穩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還在為用人難發愁?看《尚書·堯典》教你如何用人
每周詩語丨那些飄灑在詩詞里的春雨 似夢如愁丨語音播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