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動靜一體 方是有道心體

《菜根譚》:動靜一體 方是有道心體

《菜根譚》:「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過於愛好活動的人,像雲中的閃電,不能持久;像風中的燈火,搖擺不定。過於愛好寂靜的人,又像燃燒過的死灰,枯槁的木頭,沒有一絲生機。

一個真正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他的本身就像定止的雲,但云中卻有鳶鳥在飛翔;又像靜止的水,但水中卻有魚類在跳躍。他的人生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這段話主要是講人對動靜的修悟。生命只在動靜之間,這離不開身心關係。身有動靜,心更有之。我們凡人以為動就是動,靜就是靜。

所說的動靜,第一,把動和靜割裂開來,不知二者相互對立亦相互統一,互根互體也;第二,把動和靜局限於表相來理解,唯動非靜,都在動中,其實心裏面雜亂得很。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之義》對剛柔動靜做了很好地的解釋:「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不僮則無功,恆僮而弗中則[亡,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僮則沈,此柔之失也。』」

孔子說,萬物的義理,不剛強則不能動,不動就不會有功效。但如果動了無法命中,那麼就是死亡之道,這是剛健的過失。不柔弱的話就無法靜止下來,無法靜止下來就無法安定。

但如果一直靜止而不動,久了就向下沉淪了,這是柔弱的過失。這一段所言,講的是剛要能柔,動要能靜。柔要能剛,靜要能動。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才是剛柔並濟、動靜自如的陰陽和合之道。

過於好動的人,應該注重體會靜之妙用;過於好靜的人,應該注重體會動之生機。

相比較而言,人更容易盲動妄動,真正靜下來比較困難。《增廣賢文》有這樣的描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草原走馬易放難收。」

學習如同船在逆水中行使,如果你不往前進的話就會順著水往後退。心就像是馬在平原上跑,如果你不懂的收放自如,那把馬放開它就會很快跑的沒影了。

所以,儒、道、佛三家都注重求靜之法。如何得靜?《大學》記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荀子》有言:「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

然而,靜也是分層次的。靜中靜非真靜,動中能靜,方是真靜。曾國藩說:「求靜是初入門,但是環境不可能只是『靜』,如果只能於靜處收心,當環境變成『鬧』的時候,人就會無法收束思想。

孟子能夠做到不動心,在於他的『靜』,不是從靜中來,而是從鬧中來,這才是靜的真諦。」

動與靜的關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靜非動,動非靜;靜亦是動,動亦是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在動靜之中深切體會,才能感悟定雲止水中的鳶飛魚躍,行雲流水中的靜謐時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素書》:無妄無息才是至誠 察本明真方是體物
五月五日天晴明 楊花繞江啼曉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