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戰爭中,李鴻章決定以退為進,光緒決定迎頭痛擊,結局悲催了

中日戰爭中,李鴻章決定以退為進,光緒決定迎頭痛擊,結局悲催了

光緒皇帝的一生,充滿了平淡、起伏、波瀾和無奈。

在我們的印象中,光緒的變法和被慈禧太后的控制,成為了他人生的兩個亮點。他人生中還有哪些閃光點和失敗的地方,幾乎知道的很少。

光緒皇帝一生38年的歷程,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8歲為少帝時期;從18歲到30歲為親理朝政時期;從30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這就是光緒皇帝一生的大體的寫照吧。

今天所敘述的重點,撇開光緒的變法和慈禧太后對他的控制,就講講他親政時期的一些事情。

說道光緒皇帝的親政,日本是一個繞不過的坎。

光緒皇帝雖然說是親政,但是慈溪太后,並沒有真正的放權。這是一個大背景。

當在1894年,即光緒十二年的時候,一封電報,讓光緒是興奮一場。電報的大體內容,就是朝鮮發生內亂,請求中國出兵幫助平叛,但這個時候,日本也是橫插一足,借著平叛朝鮮內亂的旗號,來挑戰中國的宗主權。

出兵抗戰,本是一種禍事,但光緒為什麼會興奮呢?

光緒的想法,只要能戰勝了日本,就會在朝野樹立起巨大的威信,自己有機會帶領大清走上自己設計的自強之路,同時呢,也可以讓太后及早的放權。

但這只是光緒皇帝一廂情願的想法。說到底,就是光緒皇帝根本對日本,有著驚人的無知,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領袖,是致命的缺陷。

這隻能說明光緒的樂觀是建立在他對國際事務的無知。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抱有樂觀的態度。李鴻章就是其中一個。

他深知,日本這個小島國家,在近20年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軍事的變化,以及戰爭動員的能力等綜合的國力已經遠遠的超過中國。

李鴻章仔細的分析了當前的情況,李鴻章提出了「避戰求和」。

李鴻章這個建議,是有前瞻性的。李鴻章的想法,就是先避過此戰,等到自己的實力充足後,再於日本正面交鋒,也為時不晚。

但光緒卻毫不留情的駁斥了李鴻章的想法,覺得如果那樣做的話,會「有失大清」的顏面。

以後的戰爭,一步一步地驗證了李鴻章的想法。

和日軍的一次的正面交鋒在朝鮮的成歡驛,即遭慘敗,還有就是平壤之戰,當時是李鴻章的嫡系精兵,也是不堪一擊。

日本乘勝追擊,在1894年10月,日本竟然突破了又三萬重兵把守的鴨綠江。這不由得讓光緒倒吸一口冷氣。

因為把守鴨綠江的可是以敢戰聞名的悍將宋慶,他帶領的軍隊可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是最好的、也是最精銳的,而且中國的軍人也是英勇的頑強的抵抗,但是,在日本人的強大的火力面前,仍然是不堪一擊。

面對勢頭強盛的日本軍隊,光緒不由得慌了神,雖然他精讀過《孫子兵法》和《聖武記》,但是並不證明他真的就懂軍事。

光緒皇帝於是就下令,要求將領們竭盡全力擋住日本人,不讓他們往前進一步,殊不知,這正反了兵法的大忌。

在這場戰爭中,其實李鴻章的想法是清明的,他認為,現在不應該和日本人硬碰硬,畢竟當時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應該利用日本比較薄弱的一環,就是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打一場持久戰。

日本其實就是速戰速決,恨不得和中國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抗戰。

李鴻章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光緒卻一意孤行,把中國最優秀的部隊不停的調往前線,也不斷的被日本所吞噬。

在這場中日的戰爭中,可喜的一點就是光緒皇帝表現出在晚清統治者少有的血性。但這場戰爭在於他的年輕、性情急躁、缺乏耐心,還有他的一意孤行,或許也為戰爭的失敗披上了一層陰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慈禧為什麼反對維新運動,若任由光緒胡來,清朝可能落入日本手裡
北洋海軍大將,威海衛一戰自殺殉國,光緒卻下令:十年不準下葬!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