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腔流派振聾發聵之聲

秦腔流派振聾發聵之聲

秦腔是否有流派

流派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當下或是將來,秦腔會有流派嗎

誰最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派

……

當小編在朋友圈拋出上述幾個問題時

回復者眾多

有從業者、有媒體人、有戲迷

摘錄以下幾種聲音,大家先聽聽

聲音一

流派要有一個很完整的體系

不只是光拿一個唱腔風格分流派的

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剛剛會唱幾句

就說是這派那派的

太不嚴謹

咱這行越是知道啥的越是深藏不露

越是謙虛謹慎

戲是越演越害怕

聲音二

當然有流派

這跟個人風格有緊密聯繫

如果不欣賞他的風格

那就對這一流派沒有太大興趣

藝術這種東西

沒有1+1=2的定性

只要欣賞的人感覺良好

就有市場

也就是所謂的存在即合理吧

聲音三

個人認為具備流派需要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要有代表劇目

這個代表劇目與別人不同

二是唱腔要有特色

三是要有傳承弟子

唱腔可以流傳下去

不具備這三個特點

唱得再好,也不能稱派

聲音四

我感覺目前出新流派的可能性很低

要有,也可能是圈內自娛自樂的

所謂流派

現在社會太浮躁

演員靜不下心來琢磨技藝

從形式到內容多了一些嘩眾取寵的成分

戲曲的群眾土壤確實不如從前

沒有了這個

也就沒有了千千萬萬個行家

自然也就不會形成

龐大的忠實的粉絲群體

更不會自發地形成

研究、宣傳、評論

某個演員的專門化隊伍

所以我認為目前難以形成新的流派

聲音五

公開說怕是要得罪人

聲音六

過去成不了,現在不可能,將來更沒戲

聲音七

打個比方

沒有姚明的中國男籃

不可能再進世界前八

關於秦腔流派的話題

其實一直從未間斷

之所以還在被不斷提及、討論

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

至今秦腔流派仍是一個模糊的

尚未形成的概念

人們渴望它的出現

卻又不得不承認

秦腔確實沒有出現像京劇

「梅派」「尚派」「程派」「荀派」

這樣真正意義上的戲曲流派

提起秦腔流派

就必須要提及一位

如今已是86歲高齡的老者

楊文穎

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

進修於中央戲劇學院

先後在陝西省工人文工團

西安三意社、西安易俗社工作

涉足編、導、演

話劇、歌劇、戲曲兼習互補

中年後傾情於評論鑒賞

著有《秦腔清談》《掌齋絮語》

《秦腔表演藝術家》《秦腔雜言》等

西北大學董丁誠教授稱其為

百年一遇的秦腔藝術知音

成色十足的戲劇達人

楊文穎、全巧民排練《洞房》

老先生對秦腔流派的思考

數十年來未敢相忘

1983年、1997年、2010年

三篇長文見諸報端

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討論

文中觀點、事實如今看來

仍立得住、活生生

甚至給人以振聾發聵之警醒

楊文穎《洞房》劇照

秦腔到底有沒有流派?

這種提問的本身即可反證一點

起碼說明秦腔流派至今還不明朗

而處於「若有若無」狀態

否則,怎麼會提問「有沒有」呢

既然如此

怎麼會有「流派紛呈」的提法呢?

如果不是隨意渲染的話

似乎是把「流派」與「特色」相混了

二者畢竟不是一回事

儘管流派是絕對離不開特色的

然而有特色者卻不一定就能稱流派

流派成立都有哪些條件?

從京劇的情況看

稱之為流派者

大致具有這樣幾方面的條件

其一

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或唱功,或做功

總有某一方面特別突出

但又不是「單打一」

而是各個方面都能協調統一

所謂「文武昆亂不擋」

博中求精,紮實全面

其二

有嚴格的師承,又有相應的突破

即既有所「宗」,又有超乎前人之處

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個性

所謂「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其三

在觀眾和同行中

有廣泛的影響和較高的威望

有藝術的吸引力和追隨者

從而形成一個有自覺追求的藝術派別

(包括劇目、聲腔、表演風格、形象塑造等)

流傳繁衍,經久不絕

甚而又派生新支

如果以上看法基本成立的話

據此對照秦腔的實況便不難看出

秦腔於這方面確有差距

至於「流派紛呈」,自然相距更遠

還須經歷相當持久的艱苦跋涉

並要十分自覺,方可望見出分曉

我之所以強調「自覺」

那是因為,藝術流派一定是

嘔心瀝血、鍥而不捨「創」出來的

絕不是碰運氣「碰」出來的

或靠別人吹捧「捧」出來的

我以為

秦腔至今沒能形成

明確而響亮的個人藝術流派

吃虧恰恰在於缺乏開拓拼搏的自覺意識

因而,儘管繁星閃爍

卻始終未能成為「光柱」

飽和貫通,持久穩定

而是時有明滅而已

難道秦腔就沒有具備創立

個人流派有利條件的?

旦行李正敏、王天民

鬚生和家彥、劉毓中

小生蘇育民

丑角馬平民

凈行張健民、田德年、李可易、羅士奎

王仲華、陳西秦、湯秉鍾、周輔國

都是有利條件者

有「秦腔正宗」徽號的李正敏

以善唱聞名

精巧玲瓏、清脆流利、韻味深長

看家戲有《五典坡》《白兔記》

《二度梅》《白玉鈿》等

其中以《五典坡》最為響亮

但是,觀眾對他未尊「李派」

卻稱「敏腔」,至今遺澤未泯

可見,他獨具一格的唱腔

確是征服了觀眾並為大家所公認

李正敏塑像

李正敏《二度梅》選段(1954年錄音)

也就是說

由於他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於「腔」

所以稱「敏腔」顯然比稱「李派」更確切

這使我聯想到京劇的「程(硯秋)派」

「程派」恰也以「腔」著稱

但卻是唱做並重,文武雙全

據程自己說他的水袖能舞200多種

甚至還有《挑滑車》的武功底子

更不要說一系列動人心魄的形象塑造了

即單以腔比腔

「精密度」也頗有差異

程的唱與梅、荀、尚不但大異其趣

在整個京劇界也是獨闢蹊徑的

據聞有人慾破壞其演出

只要將琴師「挖」走

就得輟演多時

而李正敏雖也得力於著名琴師

荊生彥的默契配合

畢竟情況還不至於那麼嚴重

由此看來

秦腔觀眾給李冠以「敏腔」

而不稱「李派」

確實不揠不抑,既鍾愛又公允

有利條件者未能稱「派」

正是缺少如長跑中的最後衝刺

甚至沒有跑完全程

非不能也,而不「自覺」也

這種局限性在秦腔中

大概還是具有普遍性的

作為流派,確是要求甚高

絕非一蹴而就或僥倖輕取

所以,如果僅有某些特色

或僅有一兩出比較紅的戲

甚至為了嘩眾取寵

不惜油腔滑調,騷首弄姿

便以為獨樹一幟,自成流派

不但是對流派的歪曲

更是對藝術的褻瀆

因為

流派絕不是旁門左道

同時應當看到

成名並非等於成家

成家亦不等於成派

這猶如錶演藝術的三級跳

既不能彼此混同,也不能輕率逾越

如果降格以求

則勢必流於俗、泛

反而失去了意義,與事無益

馬藍魚、田德年《游西湖》

當然

這絕不是說可以知難而退或因噎廢食

流派總以提倡獎掖為好

因為流派的湧現

無疑是藝術發展到新的高峰的標誌

對劇種的進一步充實提高

必將產生無可估量的「刺激」作用

可以說高標準的流派愈多

愈能見齣劇種本身的充實、活躍和富有

猶如黃河、長江,若無千流彙集

何來洶湧澎湃、浩浩蕩蕩

所以我覺得

秦腔至今沒有形成

更多響亮的個人藝術流派

這恰好說明劇種本身的發展水平

而目前的狀態

不要說流派紛呈

究竟有幾人稱得起表演藝術家

想來大家也並非心中無數

50年代討論秦腔問題

有說落後了,有說不落後

這種分歧或許今天還在

但歷史無情

正像我們國家有人曾經不承認落後一樣

然而現在終究不能不面對現實

落後並不可怕

可怕的倒是落後而不自知或不肯認可

因為落後與先進總是相互轉化的

只有首先認可

然後才可能產生自覺轉化的動力

然而近些年秦腔中

有些現象令人遺憾

不但「名家」突然俯拾即是

連「流派紛呈」也已成為套話

似乎一個名演員只須唱紅一兩齣戲

就不但成「家」而且兼「派」

這實在是把「派」看得太輕賤、太淺薄了

我倒是以為

一個演員果欲稱派

首先需要冷靜反思

自己投過哪些名師,得過哪些真傳

見過哪些高手,有過哪些實踐和積累

又有哪些真正稱得上

屬於自己的突破或獨創

因為世上沒有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中國戲曲發展到今天

實在是博大精深

前人又樹立著無數個裡程碑

輕言超越,妄言成派,實欠明智

作為演藝界的有識之士

切不可

碟碟子洗臉,不知道深淺

甚而連最基本的四功五法都不規範

就掞然以派自詡

流派的關鍵是傳人

有傳人才有流傳

有流傳才有流派

而且傳人重要的不在數量而在質量

對於秦腔個人藝術流派

我始終有喜有憂

我絕對認為流派是好事

秦腔個人藝術流派越多

說明秦腔的成熟與富有

那麼

我又何憂之有呢

因為我覺得

藝術這個品種雖有客觀標準

但又難以具體考量

不像科技,可以有圖紙有數據

藝術很大程度上是憑感覺憑鑒賞

過去評論演員有所謂「脫俗」一說

即高雅而不庸俗

但時下油滑賣弄嘩眾取寵者並未絕跡

過去還有所謂「外紅」「內紅」之分

就是說有人哄外行

有人雖不很紅卻為行家所賞識

現在的情況則更為複雜

因為有些人在外行眼中是內行

在內行眼中是外行

就連某些「專家」也不見得真專

所以

某些在業內甚或在業外

並不是完全看好的「紅伶」

反有可能被炒作哄抬成流派創始人

果如此

豈不是悲劇或者鬧劇嗎

但願我這是「庸人自擾」或「杞人憂天」

康少易《白猿救母》

以上種種聲音

可為你解了疑惑?

抑或是

對於秦腔流派

你也有話要說

有話就要大聲說出來

只要客觀、真實

歡迎留言

讓更多人聽到你的聲音

文/楊文穎

圖/劉 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戲曲廣播 的精彩文章:

實拍:「吃貨天堂」里的美味元宵!答題贏戲票!
10個被誤讀了千年的俗語,看完瞬間覺得自己有文化了!

TAG:陝西戲曲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