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靖/金剛台之名考源

沈靖/金剛台之名考源

唯美攝影

風景圖片

作者簡介

沈靖,男,中國作協會員,載入《中國小說家大辭典》,《病腳》入選《中國小說家代表作》,獲中國小說學會頒發的「中國當代小說獎」。著9部長篇小說,發近百萬字的中、短篇小說、小小說。長篇小說《玉琮》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在《鄭州日報》連載,獲河南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小說《回望月亮山》、《女鎮長》在《莽原》等刊物發表;《女鎮長》由江蘇鳳凰傳媒集團出版發行;長篇小說《八月桂花遍地開》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大河報》、《姑蘇晚報》等連載,並榮獲河南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短篇小說在《莽原》、《安徽文學》、《黃河文學》、《中國文學》、《泉州文學》等刊發。小小說《燒雞的記憶》選入《2010年小小說年選》。散文集《心靈的彩虹》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金剛台之名考源

金剛台之名考源

金剛台,地處大別山脈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距滬陝高速下站口三十公里,於商城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為蘇仙石、金剛台、伏山三鄉所拱。東西長約十六公里,南北寬約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境內千米以上山峰十餘座,素有「雞鳴聽三省」之說。其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八十四米。巨石高聳,一柱擎天,有「中原第一峰」之譽,為大別山在河南省境內最高峰。

遍考名山大川,「金剛台」特別。許多山,其名,多依山之形,或依歷史典故,或依地形地貌,或依建築地標,或依特殊經歷,而「金剛台」,其名含義難以猜度。許多遊客到此,多半是因為此地曾是紅色革命基地,素有「金剛台紅旗不倒」之說,還有山頂的貓耳石(實乃「貓兒石」,縣誌有記載),其狀妙巔。至於名稱,遊客也問,但導遊多半引用的是民間故事。《商城民間故事》記錄四種神話傳說,概括為秦始皇趕山說,大禹治水說,龍王鎮妖說,玉貓貪心說。諸多傳說,雖具浪漫情調,但終不能入載典籍,不足為考。近來,商城大力打造旅遊文化,在此之機,撥冗正源,對於突出特色,強化旅遊業,大有好處。也因此,有朋友托我為金剛台纂寫簡介,再三囑咐,要寫出獨到,寫出滋味。思之,所謂獨特和滋味,不是杜撰,而是力證,並突出山水文化。於是帶著此指導思想,遍查古籍,如《尚書》、《水經注》、《括地誌》、《山海經》以及《商城縣誌》四本(自明嘉靖至民國)等,並在網上搜索,查看當下人之考證宏論,忽然發現,金剛台之名存在兩大誤區,在此釐清,十分必要。

一是金剛台之名起源的時間問題。《山海經》裡面只指出了位置,也就是在熊耳山外方以東約一百五十公里。《水經注》批閱灌河發端於商城縣黃柏山(決水之入淮,俗謂之澮口。非也,斯決、灌之口矣)。商城最早的縣誌【明嘉靖】本記載「山四十有九曰金剛台。在縣東南三十里,沿茅六十里。勢極崇峻,雙峰高峙,舊名石額山。上有風洞龍井,祈雨驟應。紹興初,張昂據為寨所……」。光州志沿襲了商城縣誌記載,只註明宋嘉熙年間,更為具體,此從略。從記載的文字考證,「金剛台」最遲應在南宋時定名,因《商城縣誌》記載「四十有九」,也就是說「一統志」所說,從民間調查所得,四十個人有九個說此山為「金剛台」,並說明此山舊名為「石額山」,只是近來才叫「金剛台」。至於「近來」具體指什麼時間以及為何叫「金剛台」,此處未標明。《山海經》、《水經注》等都無記載,這就說明此山叫「金剛台」,最晚也是在南宋年間。

二是金剛台之名的來歷問題。網上曬出王風林先生的一篇文章,質疑金剛台的傳說,並推斷該山與佛教有關,很有道理。山海鼻祖《尚書·禹貢》云:漢水南至大別入江。《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未載「金剛台」之名。且《尚書》之大別山與今之大別山脈是有區別的。《山海經》也記載了此段文字。《山海經》為酈道元所著,酈道元乃北魏河北人,說明北魏以前,此山是沒有名字的,或為民間所稱「石額山」甚至「石頭山」(因山頂有兩塊巨石,我覺得叫「石頭山」更為可信)。從北魏至南宋,數百年間,金剛台之名是如何來的呢?遍查資料,都未詳載,依據有關佛教盛行時間以及高僧足跡推斷:此山與佛教有關,此山應在唐時命名。為此,一家之言,讓方家進一步撥謬。實際上,「金剛台」在《金剛經》里就是「蓮花台」之意,叫金剛台,乃佛教用語。據光山縣誌記載,北齊天寶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光州,開壇說法,「數年之間,歸者入市」(想來也有金剛台附近人),在講經之餘,遍及光州寺廟以及名山大川,商城在當時屬光州,金剛台,此山卓爾不群,慧思來此,並在山頂打坐,因山勢雄偉,道途險陡,慧思未能在山頂建寺廟,至於給該山命名,無據可考。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州人)率弟子鑒真等從長安返回故鄉光州,為追念天台「二聖」(慧思、智顗),在大蘇山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寺院,始名凈居寺。唐·高僧鑒真六次東渡,五次失敗,來光州時,途涉此地,見奇峰穿雲,霧靄升騰,逐至山頂。山頂實乃方圓數百丈平地,打坐歇息,疲倦頓消,忽觀雲海縹緲,再賞五峰疊翠,如置菩提樹下,嘆呼:「踏雪東瀛海,此顯蓮花台;金剛實為柱,澗流分江淮。」如此表明,「金剛台」,乃為唐高僧東渡時涉此命名,為其弟子(光州)所記,後流傳民間,並在「一統志」時記錄下來。

金剛台之名考源,實為初探。此初探,旨在釐清山名,找到濫觴,重現商城山水厚重的文化背景,不為世間謬傳,為當下新興的旅遊業增添文化滋養,足矣!

中原詩文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詩文 的精彩文章:

陳幼實/詩十首

TAG:中原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