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生態環境大起底:辱罵造謠、「黑掉」藝人代言
飯圈成分複雜,各路屬性不同的「粉群」,每天都在為維持飯圈生態系統平衡而「不懈努力」。
有「真愛粉」,必然就有「黑粉」。這個幾乎存在於每個藝人粉絲圈的群體,以「續航時間長」、「生命力旺盛」、「戰鬥力爆表」著稱。
照我看,「黑粉」對藝人的忠誠度和粘度,並不比普通粉絲低
今天就來聊聊飯圈文化里的「一枝獨秀」:黑粉。
黑粉套路:「職黑」聯動「普黑」
現在「黑粉」也是有勢力劃分的:「普通黑粉」和「職業黑粉」。和「普黑」不一樣,「職黑」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收錢辦事,職黑粉頭對接有需求的團隊。
「職黑」放到後面說,先看看普通黑粉。
對於ta們來說,喜歡一個人可能不需要理由,「黑」一個人的理由可以有千千萬萬種。
1,認為藝人才(德)不配位。藝人流量越大,伴隨的「黑」也越多,這是肯定的。
還有像很多剛冒出頭的新人,「招黑」理由大多是「吃相」難看、硬凹人設;要麼空降資源、成強推之恥。(參考近兩年湧現的鮮肉鮮花們)
有時候藝人本身並沒有怎麼作妖,但「黑子」總能找到切入點。比如前幾天沈月工作室的4月總結博下面的畫風,因為工作室帶了「品牌寵兒」等字眼,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實際上,這也不是沈月第一次被嘲「營銷太過」:
當然也有常年被質疑的類型,參考這些年一直站在流量頂端、鮮花與板磚齊飛的藝人。
2,因為藝人粉絲而黑。飯圈一直有句話:「一粉頂十黑」。很多「黑粉」一開始可能並非討厭明星本人,往往是因為粉絲太「腦殘」而上升到藝人本身。
比如最近蔡徐坤就是因為粉絲「張揚」而招來了大面積的黑(有網友調侃蔡徐坤之後,粉絲組隊人肉,大致大量營銷號下場),收到的攻擊也是很難聽:
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在飯圈見得多。
3,「黑」對家。藝人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有些是粉絲自己臆想的「對家」),粉絲都是以自家愛豆的利益為核心,於是自動成為「打壓競爭對手」的衝鋒者。
披「皮」辱罵、捧高踩低,一來二回說不定還能找到身份認同呢。
我們這邊應該只是「撕X」嚴重,像韓圈還有「anti文化」,偏激「黑粉」們不僅僅停留在網路中傷,走極端製造「恐怖事件」的例子太多。
4,無腦黑。這種情況就是「為了黑而黑」,畢竟明星是「大眾談資」,黑一下自己高興就好。
ta們可能沒有固定的「diss對象」,很多時候都是跟風。比如這段時間很多人嘲沈月的機場私服和身材,說她是女明星里算「硬體」很差的:
我覺得「跟風黑」也屬於鍵盤俠的分支,ky成癮,擅長「尬黑」。要是理性調侃還好,但很多「黑粉」往往帶著攻擊性,用惡毒的語言辱罵藝人,把自身戾氣發泄在網路上。
而且現在藝人黑粉求生欲很強,積極研發不同的套路,「黑人」也要黑得高級。
除了直接攻擊,還有各種招式,比如偽裝成對家粉(甚至潛伏在對家粉群蓄勢待發)、捧殺、或者假裝藝人粉絲到處拉仇恨樹敵:
這麼看,「黑粉」的世界就已經夠可怕了,而「職業黑粉」越來越猖獗的環境下,「職黑聯動普黑」也是一大趨勢。
很多藝人都有專門的「職黑組織」,一點點風吹草動,「職黑」跑得比粉絲還快,迅速佔領熱門。
而這些「職黑」組織,有的可能一開始就是純討厭這個藝人而建立的「anti團隊」,後來發現有利可圖便變本加厲;有些是別家團隊養皮,成固定的「御用」,專門用來打壓競爭對手;還有的是成熟的產業鏈,通過不斷發展下線,有組織有規模,接單結算,對接團隊(大概可以理解為乙方)。
「職黑」的負面情緒煽動性強,「操盤」普通黑粉,甚至帶動路人情緒,尋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職黑」往往無底線,造謠、誹謗,目的非常明確:搞垮藝人名譽。
黑粉「輻射力」:粉絲、藝人、團隊多方受牽連
「黑粉」的影響可大可小,但一定會牽動多方神經。
飯圈每天都在上演「粉黑大戰」,「反黑」肯定會讓粉絲元氣大傷。(多的是因為愛豆的「對家」和「黑」太多而脫粉的粉絲)
固然「粉與黑」的鬥爭能給藝人帶去話題度,但「黑粉」(尤其是「職黑」)多,對藝人來說風險也很大。
「黑粉」動不動就點蠟、詛咒、問候全家,縱然藝人被要求「娛樂大眾」,但是個人都有心態崩壞的時候。
另外,無論藝人有沒有實質性黑點,長此以往地被「黑」,路人觀感一定會很差。真正的路人不會去研究真相,藝人一直身處「負面」,在他們心裡也會慢慢提煉出對該藝人的「關鍵詞」。
拿楊冪來舉例,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好像圍繞在她身上的「喜糖等級」、「誰紅和誰玩」這些梗就是過不去。
除此之外,「黑粉」(尤其是職黑下場)對藝人也有關乎利益和資源的致命打擊。
像張傑從出道就被diss「閏土」,僅僅只是因為身上撕不掉的標籤,時尚資源都會受到影響。
何況看重藝人形象的品牌方。
我記得當年舒淇因為站隊「趙甄大戰」,事後不僅被扒出了陳年舊照,還有人以此為契機,打卡地亞和阿瑪尼的投訴電話、發投訴郵件。(後來卡地亞官方發微博稱品牌不會考慮代言人。)
高奢品牌不比快消,對藝人的「考察期」本身就很長,考察期內但凡有所謂的「黑點」,品牌為了稀釋負面必然會終止與藝人的合作。
比如當年楊冪的「戛納紅毯事件」,就導致原本走得緊密的Dior作緊急「拉黑」處理,另外,當時已經確認的某「五大」雜誌也臨時被「截胡」(封面被撤掉)。
就包括前段時間的「詐捐」風波,其中不乏「職黑」帶著對家粉絲引導輿論,組隊到楊冪所代言的品牌官微下留言,甚至寫「英文投訴信」到雅詩蘭黛總部,官微評論區也很熱鬧:
藝人被「黑」,對團隊公關也是一大考驗,如果反黑能力差、回應不及時,基本只能坐以待斃。品牌和藝人之間要想「破冰」,可能要等上好幾年。
這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現在職黑的「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藝人之間存在競爭,「蛋糕」就那麼大,為了搶佔資源,「團隊下場」已經不是稀奇。
造謠抹黑成本低,「見效」還快。職黑接受「指令」,隨便杜撰一個「黑料」,就能搞掉對手藝人現有的代言、雜誌。長遠地看,攪壞藝人的形象和口碑,對該藝人之後的作品、風評也是影響巨大,這基本就是惡性循環。
而面對「黑粉」,藝人團隊的處理方式和處理能力也不盡相同,也就留給ta們更大的發揮空間。
首先「普黑」的小打小鬧,藝人團隊不care,不排除很多團隊/藝人可能喜聞樂見,並沒有想過要去處理,因為「黑」有時候帶來的流量效益往往比單純「推藝人」要好的多。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娛樂圈有討論才有熱度,無人問津才是悲哀。
上升到人格道德層面的造謠,往往關乎藝人/團隊/公司利益,有些藝人團隊反應快處理及時,像前段時間吳亦凡、楊洋團隊就先後處理了一批「黑粉」(職黑),抵制誹謗:
還有baby團隊,每次闢謠反黑也很及時:
但也有藝人團隊「不作為」,「反黑」反而是粉絲沖在前面(像現在飯圈很多粉群都有專門的「反黑安利小組」)。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粉絲常常diss團隊「廢物」。
但無論怎樣,「職黑」的存在特殊,真身難辨且取證困難,藝人團隊即便積極處理,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總結
群眾有天然的八卦需求,「黑粉」作為飯圈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一直被diss為另類、畸形文化,讓人趨之避之。
一直覺得,合理質疑無可厚非,說不定還能提醒藝人提高業務。畢竟是個人就會有主觀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慾望,更何況對象還是活躍在大眾視野里的明星。(調侃地說,「黑粉」對「腦殘粉」大概還有一定的「牽制」作用呢)
但是,上升到對藝人的惡意攻擊、為了黑某個藝人而迷失自我、甚至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在網路上的行為,要另當別論。
很多「黑粉」心理扭曲,但他們的心思不難猜。除了真的特別討厭某個藝人,大多數人只是為了通過貶損他人,來尋找「存在感」和「優越感」。和網路「鍵盤俠」一樣,「黑粉」碰到「黑粉」也是能找到組織和歸屬的。
而ta們的行為,就像《烏合之眾》里說的: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直接結果就是,大家戾氣越來越重。但不管是追星還是吃瓜,人在飯圈,把自己弄得過於極端化,未免太不值得。
至於「職黑」,我覺得不單單只是「粉圈毒瘤」,搞臭網路輿論環境,操縱大眾情緒,他們「功不可沒」。是非黑白一概不論,造謠不被「問罪」還能掙錢,背後的骯髒交易完全打破了「行業規則」。
「飯圈」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可以作為網路環境的「監測口」,只能說,走「黑粉」政策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接二連三的官方介入,「網路環境凈化」一直是進行時(前段時間新浪等多個門戶被約談整改就是例子)。
眼皮底下「起舞」,說不定會玩火自焚。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singthelife
歡迎關注~轉發~


※又是一波回憶殺!大叔界的鼻祖邵峰又有新劇啦!
※已知,三個女人一台戲,求:101個女孩兒多少台戲?
TAG:風和日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