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特幣前傳:王權用一萬種辦法洗劫人民

比特幣前傳:王權用一萬種辦法洗劫人民

有人說,人類歷史是一部科技史;有人說,人類歷史一部精英改造世界的歷史;也有人說它是一部偶然的歷史……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說,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貨幣史。因為貨幣與人類歷史的變遷,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這種關係比愛情還緊密——在人類還沒有愛情的時候,就有了貨幣。

王權與貨幣權

人類歷史是一部貨幣史

金融是建立在貨幣的基礎上,而貨幣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

然而,人類從有貨幣開始,到進入法治社會,中間卻隔了漫長的歲月。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大家都在幹什麼?

其實東西方都在干同一件事,那就是:堅定地利用各種手段從王權手裡奪取貨幣權。

因為,在沒有法治的情況下,王權就是王法。只要國王掌握了貨幣權,他就會有一種抑制不住的衝動——洗劫人民。因為王權不受制衡,國王想鑄多少幣就鑄多少幣。

王權有一萬種辦法來洗劫人民,人民也通過一萬種辦法與王權鬥爭。但在鬥爭過程中,東西方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將貨幣權牢牢地掌握在了人民手中。

當然,在王權開始欺壓人民之前就了貨幣,那時的貨幣是民主的貨幣,比如我們熟知的實物貨幣。

為什麼東西方都有過拿貝殼當貨幣的歷史?因為貝殼遠離早期人類活動的內陸,只有在海邊才能找到,加上交通運輸不方便,從而有了稀缺性。正是由於貨幣的稀缺性,才保證了人們經濟活動的公平與秩序。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神秘島國的傳奇貨幣

貨幣的稀缺性也表現為,內陸居民用貝殼充當貨幣,海島人民用石頭充當貨幣。

在茫茫太平洋中間的加羅林群島上,有一個叫雅浦的小島,這個島上的居民至今仍然使用實物貨幣。

在雅浦島上,人們拿一種大石頭充當貨幣,但這種石頭不是由本島出產,而是從離它40海里的帛琉島的石灰岩中開採出來。

實物貨幣本身並不稀奇,但是,違背所有貨幣進化理論的是,雅浦島民們交易所用的石頭並沒有易攜帶、易拆分等傳統貨幣學說認為的貨幣進化優點。

這種石頭很大,就放在40海里之外的帛琉島上,雅浦島民們怎麼交易呢?

舉個例子,其中一塊石頭有10%的所有權屬於張三,有40%屬於李四,有50%屬於王大爺。但他們並沒有將大石頭鋸開,然後張三、李四、王大爺分別拿走10%、40%、50%,而是大家共同認定這塊石頭有10%是張三的,有5%是李四的,有50%的王大爺的。

有一天,王大爺從張三手上買了一頭牛,價值大石頭的35%,於是,大家就認定這塊石頭張三的所有權增加至45%(10%+35%),李四的40%不變,王大爺的所有權減少至15%(50%-35%)。

又有一天,島上來了一位外地劉土豪,他通過向島民出售各種商品收入大增,獲得了一塊完整的大石頭,整塊大石頭的100%所有權都歸他。於是,劉土豪想將屬於自己的大石頭搬回家。但他將大石頭裝在船上往自己家運輸的時候,結果在運輸途中船沉了,大石頭沉入海底。

但是,全島人民都認同,全島的貨幣並沒有因為沉船事故而減少,那塊沉入海底的大石頭依然是劉土豪的財產。劉土豪也可以拿海底的大石頭去雅浦島上交易,大家都認,雖然他的大石頭已經沉入海底永不見天日。

也就是說,雅浦島上的石頭幣具有這些特點:

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平等地參與對石頭帳本的維護更新。

透明性,石頭帳本是在整個島上是共享的、同步更新的。

開放性,人人都能看到石頭帳本中的每一條交易記錄。

自治性,大家一起記帳,共同管理帳本。

信息不可篡改,每個人都有石頭總帳的拷貝,使得其中一個人篡改信息十分困難,可能性幾乎為零。

看到這裡,大家想到了什麼?

貨幣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貨幣之所以能成為貨幣,不在於它是黃金還是白銀,而在於全體人民是否共同認定它具有交換價值,如果是,它就是貨幣,那怕它是一片樹葉,一塊石頭,或者一塊沉入海底的誰也看不見摸不著的大石頭。

今天很多人批判虛擬貨幣。可是,人類文明早期的貨幣不也是虛擬的嗎?誰能證明一塊貝殼就一定值一隻野兔,或者20隻野果?一塊大石頭本來就不值3頭牛,但只要大家認為它值,它就值。

因此,貨幣的本質是它有一種共識,有一個基本的認同感、信任感,能保護大家的財產,即共識、信用和流通。

古代昏君如何洗劫人民?

比徵稅更殘暴的手段是濫發貨幣

然而,當人類社會有了國王之後,貨幣的共識、信用、流通統統作廢,一切都由王權說了算。

國王想,現在我決定廢除這塊大石頭,廢除之後用什麼東西作為貨幣呢?用什麼東西不重要,前提是我有而你們沒有的東西,比如布。於是,國土規定用布作為貨幣。

再後來,當織布技術普及之後,大家都有布了,於是國王又規定拿地下挖出來的金屬作為貨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地下挖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屬於國王。

總之,得由國王來決定用什麼充當貨幣,因為這樣國王就可以通過控制貨幣獲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就可以窮兵黷武,想打誰就打誰。

當然,這裡說的都是那些壞國王,好國王會有所克制,不會亂鑄幣。可惜,歷史上壞國王總比好國王多得多。

毛主席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是在讚美他們四人的文治武功。不過毛主席還漏了一件事:這四位都是歷史上罕見的好國王,他們執政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貨幣制度最好的時期。

秦始皇發行的秦半兩,那可是貨真價實的足額半兩。

漢武帝鑄五銖錢,那也是童叟無欺的五銖(1銖=0.65克)。

唐太宗發行的開元通寶,是歷史上幣值最穩定的貨幣,持續了300多年。

北宋開國,中國的整個貨幣制度、商業制度進入了人類歷史上的大高峰,經濟繁榮一定離不開貨幣制度。

壞皇帝洗劫人民典型的手段就是鑄「大錢」和鑄「小錢」。

比如劉備,使用大概10銖重量的金屬,鑄造面值為100錢的「大錢」,然後強制人民拿原來的錢換他所鑄的100錢,一次就可以掠奪9倍的民間財富。

還有一類壞皇帝是鑄「小錢」,比如用3銖重量的金屬鑄造五銖錢,然後回收人民手中原來的五銖錢,從而達到洗劫人民的目的。

西方也一樣,歐洲那些貴族、國王有的是辦法洗劫人民。

實際上,通過貨幣洗劫人民比徵稅的方式更加殘暴。

東西方最開始差不多,誰有王權力誰就洗劫人民,人民受不了了就揭竿而起。然後再改朝換代,新的王朝再來洗劫人民……由此進入周而復始的循環。

紙鈔VS國債

中西方金融的分野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鐵蹄南下,朝廷國庫羞澀,為了籌措軍費乾脆印紙,這就是紙幣會子的由來。

值得一提的是,會子不同於四川的紙幣交子。後者是因為四川沒有銅,最初鑄鐵幣來代替銅錢,但由於鐵比銅更重,更加不便於攜帶和流通,於是,民間使用鐵幣作為儲備,發明了紙幣,實際上是一種金屬貨幣(鐵幣)本位的紙幣,紙幣跟鐵幣保持一對一的兌換比率。

後來朝廷學去了,開始發行官方紙幣。一開始還是有金屬貨幣作儲備的。但後來不斷放大槓桿,最終乾脆不考慮金屬貨幣儲備直接放手濫印,從而造成了紙幣泛濫,成了廢紙。

但當時蒙古大敵當前,政府也沒有辦法。

丘吉爾在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里說過:我們從來不認為貨幣成本是能夠限制軍隊補給的一個因素,戰爭期間,貨幣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打贏仗才是;但是從戰爭停止的時刻起,就應該將貨幣成本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丘吉爾為什麼要這樣說?

因為就在南宋與蒙古大戰,最後被迫濫發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同時,西方當時有一個海上強國——威尼斯國(不是今天的威尼斯市,疆土面積比今天的威尼斯大得多)——同樣面臨熱那亞、拜占庭的聯合夾擊,它也面臨籌措軍費問題,但它是一個半民主(有產者有投票權)、有議會的城邦國,因此不能像南宋那樣走上發鈔的道路(議會不允許國王濫發鈔票來洗劫自己)。

威尼斯城邦的議會同意國家通過舉債的方式來籌措戰爭經費,用稅收作為背書。於是,威尼斯國第一次通過舉債的方式應付了戰爭,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隻國債出現了。

就在威尼斯國發行國債的當年,立刻出現了國債二級市場。國債二級市場的形成,反過來又增強了政府發債的能力。

中國為何沒有走上國家舉債籌措軍費的道路?

實際上,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就相當於當時秦國國債的承銷人,但是後來就不行了,想想沈萬三是怎麼死的,胡雪岩什麼下場!

沈萬三借錢給朱元璋修南京城,修完之後你還想管皇上要錢?拉出去斬了!

對國王權力有所制衡,才能發行國債。當皇權不受任何制衡的時候,所謂的發債就是攤派,債主最後想要錢就別想要命。

當然,西方能夠發行國債,除了議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間力量強大,精英在民間。

而中國在科舉制度下,民間精英都擠破腦袋進入仕途,特別是從宋朝開始官戶不交稅,而且宋朝官員的俸祿之高空前絕後,於是大家都拚命考科舉。

在西方,國王的對立面除了廣大人民,還有一大堆精英;在古代中國,精英都站到皇帝那一邊去了。

當然,中國的科舉打破門閥制度,在社會階層流通方面發揮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遠遠領先歐洲中世紀的重要原因。

但是,福兮禍所依,歐洲一直沒有科舉制度,社會階層固化,民間精英只有兩條路,要麼當僧侶,做教皇,更多的人選擇當商人,出海貿易,開銀行,搞金融。

這些社會精英都是納稅人,而收稅的一方(國王或公爵)沒有那麼強大,從而導致了中西方分野:中國王權繼續濫發貨幣,人民艱苦抗爭。

尤其到了明朝時期,老百姓繳稅用真錢,政府花錢用紙,簡直就是純搶劫。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效仿朱元璋,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最不要臉的發紙搶劫人民的就是他。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時,下令所有人民家裡不許有金銀和美元,必須交給政府換取金圓券,當然他們也承諾無限法償,但是硬通貨都用作軍費花完了,誰給你無限法償啊。於是,就出現了我們歷史課上學的,扛著一麻袋金圓券換一升大米的景象。

與國民政府金圓券相似的是德國魏瑪政府,但無論是南宋、元、明,還是魏瑪政府,都只是濫發紙幣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並沒有強行要求所有人都將金銀上繳國庫。而到了蔣介石那裡,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不上繳硬通貨,都要被抓起來。

白銀

中國歷史上的民主貨幣

明朝人民堅定地與朱元璋作鬥爭,這時候正好大航海時代來了,玻利維亞、墨西哥、智利紛紛發現了大銀礦。於是,浩浩蕩蕩的白銀流入中國,因為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遠超在歐洲的購買力;還有一部分白銀被運回西班牙及其殖民地菲律賓,再通過茶葉、絲綢貿易流入中國。同時,日本也發現了銀礦,日本向中國出口大量白銀,換取中國的銅錢。據測算,大概有2億兩白銀流入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白銀不是銀幣,而是稱重的,這就成了民主的貨幣。因為它沒有面值,政府無法盤剝,只能用秤來稱,一兩就是一兩,二兩就是二兩,人民手中有桿秤。

而且白銀不是由政府發行的,而是由民間貿易換來的,政府的調節能力十分有限。

大家只要生產絲綢,種茶葉,就能在貿易市場上源源不斷地換來白銀。由此,明朝中後期中國的民族工業進入空間繁榮,大家管它叫資本主義萌芽。

至此,中國人民經過南宋、元、明三朝的努力,終於打敗了貪婪的統治階級,在與王權爭奪貨幣權的鬥爭中扳回一局。

荷蘭銀行

人類真正意義上的銀行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兩晉時期的寺廟。

兩晉南北朝佛教盛行,寺廟最有錢,一旦出現了天災饑荒,寺廟為了回報施主,開始向外放債。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

在西方也差不多,看看金碧輝煌的西方大教堂就知道教會多麼有錢。十字軍東徵實際上就是借上帝的名義替教會搶劫阿拉伯人。除了直接搶劫,教會還發行贖罪券,教皇親自擔任marketing,「只要聽見你的金幣在我的罐子里一聲響,你的罪就贖了」。贖罪可是一種剛需,比中國人買房還剛需,可見教會賺了多少錢。

有了錢,除了蓋富麗堂皇的教堂,還可以對外放債,錢生錢。於是,教會也成了西方最早的金融機構。

西方不只有教會。先是威尼斯國發行國債,後有美第齊家族向歐洲很多國王借債。

不過,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是荷蘭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荷蘭銀行第一次承諾說,我可以回收所有的幣,不管是劣幣還是良劣,無論「大錢」還是「小錢」,然後給你一個真實價值的貨幣——一種由荷蘭銀行制定標準價值的信用貨幣。但實際上荷蘭銀行並沒有發行自己的實物貨幣(金屬貨幣),它只是定了一個標準,然後發行自己紙幣,所有的金屬貨幣都可以用他們發行的紙幣來摺合。

荷蘭銀行的貨幣始終沒有出現在金屬實物上,但所有的金屬實物貨幣都有一個與它兌換的一個比率,不管是1:0.7、1:0.8還是1:1.2。

這樣一來,就荷蘭銀行幣就成為一種近似法幣的信用貨幣,從而促使商業蓬勃發展,導致荷蘭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股份制、股票市場。

大英帝國橫行世界靠的不是船尖炮利

而是英鎊

大英帝國統治世界靠的不是船尖炮利,它不可能到哪裡都用大炮。否則,西班牙的衰落就是它的宿命。

西班牙恨不得擁有整個美洲開採的全部白銀,最後還是破產了,它與大英帝國的差距就在於金融。

說到這裡,要提一下牛頓先生。它的前半生是科學家、物理學家,後半生是倫敦皇家鑄幣廠的廠長,整整當了28年的廠長。

在牛頓廠長之前,人們拿金銀到倫敦皇家鑄幣廠,鑄幣廠收取一定的勞務費,幫別人鑄造各種實物貨幣,實際上相當於一個鐵匠鋪。

牛頓廠長對人類金融史上做了一個巨大的貢獻,他於1717年為一個叫「英鎊」的東西定了一個價值:1盎司黃金等於3英鎊17先令10.5便士。

至此,英鎊與黃金正式掛鉤,這就是金本位的雛形。

一個世紀後,英國官方正式確立金本位制,但依然採用當初牛頓廠長定的換算比率。

這一換算比率,從1717年一直持續到了1931年金本位解體。

金本位奠定了整個西方金融的基礎,而先驅就是牛頓廠長。

為什麼英國官方法定的金本位依然執行當年牛頓廠長確立的換算比率?這就要說到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是怎麼來的?前文講了,國家打仗需要發行國債籌措軍費,但當時國債利率混亂,銀行要請精算師計算戰爭的勝率,如果預測戰爭勝率很小,銀行有可能開出年息50%的高利貸給政府。於是,倫敦的大商家們聯合起來組建了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與政府談判:我可以給你一個8%的年息,但有一個條件,我要一個特許國債承銷權。

實際英鎊最早只是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相當於中國的票號發行的銀票)。

但與其他銀行券不同的是,它有英國國債背書,所以價值比較穩定。

由於幣值穩定,當戰爭期間銀行券發生擠兌時,其他銀行拿不出金銀兌換,客戶提議拿英鎊兌換。於是,其他銀行就找英格蘭銀行借英鎊(而不是借金銀實物),用來兌換給持有自己銀行券的客戶。

漸漸地,英鎊完全通過市場經濟,自動承擔了最後的貸款人角色——中央銀行。

再後來,大家都不需要其他銀行的銀行券了,都把金銀存在英格蘭銀行,換取英鎊。

因此,英國的貨幣完全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市場自發形成的。

當英鎊成為貨幣以後,英格蘭銀行通過使用一定的槓桿,逐漸建立起了強大的金融系統,並最終成為世界貨幣。

至此,英國靠金融手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養出了龐大的艦隊,才有了日不落帝國。

英格蘭銀行不止奠定了世界金融制度和銀行制度,也是大英帝國統治大半個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重要武器。

回頭來看整個大英帝國的興衰史,實際上船尖炮利只是一小部分原因,那麼小的一個島如何能夠船尖炮利,背後更重要的武器是其金融手段,而船尖炮利的艦隊只是金融的衍生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鏈財經 的精彩文章:

弄潮兒向濤頭立 盤點區塊鏈行業的「國家隊」

TAG:萬鏈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