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版「逃離德黑蘭」,驚心動魄的真實逃難

中國版「逃離德黑蘭」,驚心動魄的真實逃難

芸芸眾生,人人自危

2017年,許鞍華執導的電影《明月幾時有》上映,牽出了一段塵封已久、鮮為人知的往事:抗日戰爭期間的「香港大營救」行動,以及「東江縱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18年「五四」青年節,由劉一君執導的電影《香港大營救》登陸國內影院,再次聚焦那段風雲變幻、驚心動魂的歷史。

看電影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那段真實的歷史背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進攻香港,英軍投降,港島淪陷。為了實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控制,日軍全城搜捕以鄒韜奮、茅盾為代表的文化精英。

在這一險要時刻,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直接領導廖承志及東江縱隊,針對滯留香港的數百位左翼文人、學者、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展開了秘密營救行動。

經過近200天、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市、逾萬里的行程後,最終左翼文化精英們安全抵達後方。

曾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作家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這場「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近幾年裡多次被搬上大銀幕:2015年李惠民、張廣鋒導演了《省港大營救》,2017年許鞍華導演了《明月幾時有》。

本片同樣取材於這段歷史,但刻畫了更多不同階層的人物,加入了更多動作和緊張懸疑元素。

影片中,營救工作發生在淪陷時期的香港,涉及日寇、軍統、中共地下黨、游擊隊員、各界文化人士、江湖梟雄……

既有多方勢力糾纏,又有宏大的場面切換;既有緊張懸疑的逃離過程,又有肝腸寸斷的兒女情長;既有關鍵時刻小人物的複雜心理轉變,又有淪陷下的香港芸芸眾生相。

01

節奏緊張,配角出彩

影片以日軍攻佔香港開始,使用當時日軍入侵香港的珍貴影像資料,直接將觀眾帶入那一段沉痛的歷史裡。

鏡頭一轉,日軍下令全城搜捕各界文化人士,自此香港全城風聲鶴唳,文化屆身陷險境、人人自危,緊張的節奏、密集的鼓點貫穿全片,這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在節奏營造上,影片從始至終呈現出驚心動魄之感。為抓捕文化界人士,岸田、小島布下天羅地網、步步緊逼;為營救他們,男主角葉偉強、阿根喬裝潛入香港、展開生死救援。

因拒與日軍合作,華聲日報主編孟硯秋被槍殺,隨後牽連南華日報主編王雅堂被抓,眼看著整個文化屆就要被「一網打盡」……

葉偉強剛尋著日軍的頭號通緝犯鄒濤(歷史上的鄒韜奮),卻同時被盯梢的軍統特務發現;排除千難萬險,葉偉強終於護送一隊文化人逃上通往惠州的小船,結果遇上日軍封港,所有船隻不得出行,一行人再次遇險。

大家不得不喬裝打扮走陸路衝破重重關卡,最後關頭卻被岸田分隊趕到阻攔;槍林彈雨中一行人終於闖關成功,最後時刻男主角葉偉強卻中彈犧牲……每一刻都千鈞一髮,每一步都扣人心弦,每一處都絕境逢生。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注重表現特殊歷史環境中呈現出來的複雜人性轉變過程。影片中的反派形象王雅堂令人印象深刻,在參加孟硯秋的追悼會後,他不幸被日軍抓獲。

面對日軍的合作要求,他不惜說出自己曾留學日本的經歷、並通過一口流利地道的日語換取了日軍的信任得以保命。

隨後,在抓捕文人們的最後期限,日軍帶他前往陸路通關口指認混在難民隊伍里的文化屆人士。王雅堂並不想出賣同行,危急時刻,他不惜裝瘋賣傻、痛斥日軍來混淆日軍視線,最終成功保護同行們過關,也使得自己命喪槍下。

王雅堂仰天含笑、屍躺街頭的畫面,用生命印證了自己的人格並不是那麼卑賤,他背叛了國家卻沒有出賣同行。

影片對街頭混混、江湖梟雄的群像刻畫也非常到位,香港混混潘葆荃本是只看重利益的幫派人士,面對葉偉強救人的要求,他獅子大開口提出「一根金條一個人頭」的條件,但在救人的過程中,他逐步轉變。

受到鄒濤等人懷疑時,潘葆荃瞬間爆發:「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麼人,我只是一個流氓,可是那天葉偉強賭我是中國人,中國人!」

一句「同為中國人」擲地有聲,他從開始只看重利益,變成不顧個人安危也要全力護送文化名人們撤離,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與游擊隊員們合力突圍,展現出了一個有情有義的生動「混混」。

但是影片也有不足,在對男主角葉偉強的人物塑造上,表現他的心路歷程和英勇無敵時較為飽滿,但是對他的技能展示猶如抗日神劇里的男主角一樣頗為誇張。

葉偉強身手敏捷、槍法奇准,飛檐走壁無所不能,斬殺日軍神不知鬼不覺,以兩把短駁殼槍、一人之力突出十人小分隊的日軍機關槍包圍圈,全程開掛、最後卻倒在前來接應的同志們面前。同時,影片在刻畫一群文化人士時也稍顯臉譜化,遠不如混混們出彩。

影片里的部分台詞在缺乏足夠的情感鋪陳時也稍顯生硬,葉偉強擺脫盯梢的軍統特務朱英時,對她說都是中國人不要這樣做,隨後朱英迅速轉變心理放棄抓捕鄒濤。

在團結文化人士準備逃出香港時,大家高喊「在一起」話劇腔滿滿,不較影片後面危難重重時、大家無奈下同意走陸路時的逐句表態「我同意」來得打動人心。

影片在細節處下足了功夫,通過大規模的場景搭建真實還原當時的香港市景。歷史上的營救路線有兩條,一條是水路,一條是陸路。影片真實還原了當時的營救路線,展現了曲折的逃難歷程,也體現了角色們的大無畏精神。

02

中國版「逃離德黑蘭」

而這樣一部艱辛的逃難電影也容易讓人想起《逃離德黑蘭》,雖然與《逃離德黑蘭》多有不同,但對比那場逃離,這場逃離的過程、意義也毫不遜色。

《逃離德黑蘭》的導演、主演是本·阿弗萊克,曾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它講述的是1979年伊朗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0多名人質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員暫時逃離,躲在加拿大大使家裡;營救對象只有6名。

而《香港大營救》講的是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身陷險境;我黨的營救對象有800多名。

《逃離德黑蘭》的被救對象分別是商人、使館工作人員及家屬,而《香港大營救》的被救對象是鄒韜奮、茅盾、夏衍、鄒靜之、蔡楚生、王瑩等近現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

《逃離德黑蘭》里被救對象可以通過正常飛機直接逃出,《香港大營救》里的整個營救工作歷時大半年、大部分通過陸路逃出。

《逃離德黑蘭》里,美國、加拿大、瑞士三國聯手,對抗伊朗革命衛隊,《香港大營救》里是中共地下黨領導東江縱隊對抗駐港日本侵略軍。

《逃離德黑蘭》中主要是通過成立電影製片廠偽造電影拍攝項目,利用幾張加拿大護照幫助幾人成功逃脫,無一人傷亡;《香港大營救》里男主角葉偉強犧牲、助手阿根犧牲,而真實歷史中犧牲的人數則更多。

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曲折過程,同樣的英勇無畏,同樣的人性光輝。

追求自由與正義的人們,生死營救,爭分奪秒;冒著槍林彈雨,死不旋踵。向著正義勇往直前,即使倒下也是向著光明的方向。《香港大營救》正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電影。

- FIN -

今日互動

你對中國抗戰片的印象是什麼?

我們將選擇最走心的答案發6.6紅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鮮電影 的精彩文章:

從顧長衛看男導演都是怎麼拍老婆的?
《戰犬瑞克斯》戰地情深賣萌不止

TAG:小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