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付出型人格女強人:對不起,沒人要求你做聖母!

付出型人格女強人:對不起,沒人要求你做聖母!

她是一個非常能幹又獨立的女性。

婚前曾經有個感情很好的外國男友,因父親反對,嫁了一個父親覺得還不錯的小夥子。婚後,老公想換蘋果手機,她借錢買;老公想買衣服買鞋,即使超出消費能力,她也絕不含糊地給他買。

懷孕後,她發現丈夫反覆出軌,並有家暴行為,忍無可忍在懷孕4-5個月的時候領了離婚證。

「我很缺愛,很渴望被愛,但是從父親到丈夫,都從沒有一個男人讓我依靠,我一步一步逼自己做女強人。」

離婚後,一個人帶娃沒幫手,開的店也沒能好好經營,生意漸漸做不下去了。這時,家裡房子拆遷需要錢,她就找人借了給媽媽,再一點點從工資里抵扣。

春節,帶父母去雲南旅遊,媽媽買了一個玉手鐲,一個銀手鐲,給她兒子選了個玉觀音,一個玉貔貅,一起花了三萬多。

雖然從經濟上感覺到了很大壓力,但她說:

「父母是無法選擇的,我只想盡我所能讓我身邊的人都開心快樂。他們開心,我就開心。」

「我覺得支撐我的是父母和孩子,他們是我的責任,我必須為他們努力,不然他們就可憐了。」

「我也經常感到脆弱無助,可是我都不願說出來,我是一個有苦不願說的人。」

看到昨天這篇真人實錄《真人實錄丨懷孕後,丈夫出軌家暴,硬是把我逼成了女強人》,能感覺到她的善良,責任心也很強。但同時,看見她那麼累,又覺得很心疼她。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像這樣的人,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順序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付出型人格」。

簡單來說,付出型人格就是愛心泛濫,不管對方是否接受,自己是否能承受,都把自己的愛心送出去。試圖用自己的真心和愛去拯救對方,實現自我精神的滿足。付出情結在情感關係中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無止境的付出,甚至失去自我。

這種類型的人大部分容易成長於兩種家庭:

一種是家庭經濟條件好,但家人之間缺乏平等的溝通和關懷。Ta習慣於通過自己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得不到的情感溝通。

一種是童年生活環境較差,衝突不斷,ta渴望呵護ta想要呵護的人,通過犧牲自己去換取自己需要的。

而芊芊,屬於後一類,爸爸強勢,媽媽懦弱,ta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得到父親的肯定。父親對母親的欺壓,讓芊芊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成年之後,一方面她想逃離父親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卻認為自己有責任充當母親苦難的拯救者,所以,一次次選擇了回到家,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付出型人格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生活在這種人周邊的人會覺得這個人心腸軟、善良、熱情,他自己也會通過幫助他人在某種程度上感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但另外一面,我們也需要看到這麼做隱藏的一些弊病。

忽視自身需求,容易喪失內在力量

在我們的身邊,很容易碰到這種人,他們會自己主動的干很多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並沒有多少人是心甘情願享受這麼做的,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類人在為其他人掏心掏肺的同時,會伴隨很多怨言:

「你連內褲都要我洗,你還能幹什麼?」

「這麼大一家人都要我操心,你們有誰感恩過我?」

可是,你一旦不要他做這件事情,讓他們休息,內心又會不安:

「為什麼以前讓我做的現在喊都不喊我,是不是有什麼意見?」

做家務,有些人把地板擦亮,做頓好吃的,就特別開心,感覺在為一家人做與愛有關的事情,整個人是享受的。家人和孩子們都能感到愛意。

可如果只是懷著不想做的心態去做這些家務,絲毫沒有享受的心而勉為其難,天長日久,你變成一個嘮叨的人,孩子和家人都會討厭這點,更別說會感激。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芊芊自己並非沒有需求,她認為老公消費不合理,認為家人不應該花錢太隨便,可是她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是一個有苦不願說」的人),或者是拒絕對方,而是選擇了一面內心不認可,一面又按照對方的要求去花錢。

如此的結果在於,長期忽視自己的內在需求(「他們開心,我就開心」),一直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服務他人身上,而又並不能享受於此,漸漸地,自己感覺身心疲憊(「我也經常感到脆弱無力」),心力不足,甚至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疾病。

剝奪了他人的體驗需求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有ta自己的課題需要去破解和完成,如果他人代勞,短期內能夠僥倖過關,然而,因為缺乏了ta要體驗的比如失敗、克服困難、糾結痛苦等等,可能還會碰到同樣的課題。所以有的時候,你過於熱心地幫助了他人,看起來你很善良,也很值得稱讚,但如果從更高層面來看,或許反而是幹了件糟糕的事情。

這種關係,非常容易出現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當中,也容易出現在成年子女和年邁的父母之間。芊芊的媽媽沒有看到,她女兒一個人帶孩子,經濟負擔很重,一旦有需求就找女兒開口(或許習慣了這種模式)。

芊芊覺得「我必須為他們努力,不然他們就可憐了。」但實際上,就算是父母已經年邁,他們仍然有成長和體驗的需求,對他們來說,如何轉變自己的心態,更好地尋求新家庭模式(女兒重新回歸娘家)各個角色之間的平衡和和諧相處,顯得非常重要。但如果女兒通過委屈自己去延續以往的消費模式,父母就很難有這種成長。

往往迎來事與願違的結果

在兩性關係中,我們可能經常會發現,被離開的往往是那個看起來又賢惠又能幹的「糟糠之妻」。

從芊芊的婚後生活來看,她對丈夫不可謂不好,丈夫想買蘋果手機,她即便手上沒錢,仍然刷信用卡去滿足他。丈夫買衣服鞋子都挑貴的選,她也借錢滿足。

按照常理來說,丈夫自己應該去努力賺錢養家,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要承擔家庭的一部分消費支出,然而,他沒有這麼做,妻子不僅容忍了這點,還在超出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借錢為先生買東西。

時間長了,他習慣了伸手向妻子要,而妻子,也成了那個辛辛苦苦養家的人。然而,丈夫並沒有因此心生感激,反而是選擇了出軌。

很多有付出心的人,並不是沒有需求,他們往往通過無盡的付出期望換取情感上的回報,實現關係上的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但是對不起,往往會失望的。

人往往是越付出越珍惜,而不是越得到越感恩。何況,依賴別人的人,自己也有需要尋找自我價值的一天。這個時候,就容易選擇遠離這種關係,打破這種平衡。

如果您剛好是一個這樣類型的人,那麼,我們有哪些可以嘗試的方向,以圖過得更為舒適一些呢?

你完全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主張

最近熱播的韓劇《經常請客吃飯的漂亮姐姐》面對上司的性騷擾,一開始是忍氣吞聲的,自己很委屈,隨著男朋友的鼓勵,她開始勇敢地對上司發飆,狠狠地拒絕對方的無禮要求,並且和同事一起收集證據,漸漸地贏得了應該有的尊重,也展現出女主越來越迷人的一面。

與其一邊抱怨一邊服務他人,還不如勇敢地說「對不起,我現在狀態不好,不想做這件事情」。事實上,因為你害怕失去對方對你的愛和依賴,害怕對方不喜歡你,轉而選擇隱藏自己的需求和不滿,但是,如果不表達出來,對方真的有可能不理解你,也習慣了你這種表面上任勞任怨的模式,根本不知道你內心裡翻江倒海,早把他罵了成百上千回。

換個角度說,如果是完全經不起拒絕的關係,對你來說,不要也罷。

你有權利把自己放在首位

各種教導都會告訴你要「先人後己」,要行善,這當然沒有錯。但同時我們常常聽說一句話,「好人不長命」。為什麼呢?不是說我們不鼓勵行善,而是,記得在服務他人的時候,首先要真正看見自己的需求,讓自己開開心心地,享受地去為他人服務。依據自己的承受力、狀態去開開心心地做這件事情。

累了,就休息,超出自己能力了,就改變方法或者是放棄。在這種狀態下,自己本身才會得到滋養。自己活開心了,就能讓身邊人開心。

真實的你比委曲求全的你更有力量

出現付出情結的人,習慣性地用自己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得不到的情感溝通。抑或是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換取對方的回報,但往往自己什麼也得不到。也就是在與他人關係的互動中,往往選擇了隱藏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去迎合別人。

然而,就像孩子們或許對精美的食物、整潔的環境要求沒那麼高,他們更在乎的是爸爸媽媽的臉色一樣,那種把自己整舒服了,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滋養到身邊人。

其實付出心所指向的特點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探討這些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我們可能需要通過各種關係去學習,如何做一個真實有力量的人,不是做一個委曲求全,壓抑自己的人。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這是我見過最狠的報復
那個能替你扛起一切的男人,婚後竟然這麼可怕

TAG:潘幸知 |